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19525600000021

第21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21)

范蠡乘船经五湖(今太湖)入海,到达齐国。到齐定居以后,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文种。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年轻时就是好朋友。他们的认识还有一个故事呢!当年,文种担任楚国宛邑(河南南阳)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听说范蠡为人行事,毫无拘束,不尊重本地习俗,好像是疯疯癫癫的。文种派了一个小官员去看望他,那官员回来说:“这个人是疯子。”文种笑了笑,说:“我听说凡是有才德而能干的人,他的行为与众不同,必然会要受到人们的讥讽,说他是装疯卖傻。而这种人往往有独特的见解,看问题比较透彻,一般人不了解他,因此,会要遭到一些不公正的议论。”于是,文种驾了车亲自去看望他。到了范蠡住的地方三户,那是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都出来迎接,而范蠡却蹲在一个狗洞后面仿着狗声对他狂叫。跟随文种来的官员恐怕文种面子上过不去,就要人把衣服提起一点把那个狗洞遮了。文种说:“不要遮。我听说狗看见人才叫。我今天到这里,觉得气氛与别地不一样,有一种清新之感。我是寻访优秀人才到这里来的,有人对着我做狗叫,那就是说,他把我当作人看待,是尊重我。”于是下车去见范蠡,但范蠡不见,走开了。过了几天,范蠡突然对他的哥哥嫂嫂说:“今天我有客来,请你借一套好点的衣服和一顶帽子给我。”哥嫂以为他又在发疯,平时从来没有看见过他有什么客人来,而且今天来的还是这样的贵客,要穿戴整齐去接见,哥嫂虽然怀疑,但还是借给他了。不久,果然文种又驾车而来,直抵范蠡家门。范蠡迎人,两人一见如故,高谈阔论,激动的时候,鼓掌而笑,旁边围观的人惊奇地静静地听着。他们两人后来都到了越国,在勾践手下共事的几十年中,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感情更为融洽。范蠡虽然离开了,但还是关心他。范蠡在给他的信中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够共安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开呢?”文种看到信以后,内心很矛盾。他既舍不得相国这样高官厚禄的地位,又觉得勾践对他这样功高望重的老臣不会有什么猜忌。但范蠡的警告也不无道理,于是,他忐忑不安,几天托病没有上朝。过去对文种有意见的人趁此机会在勾践面前说他的坏话,诬告他准备发动叛乱。勾践在报了会稽之仇,又完成了霸业以后,就已开始妒忌和畏惧文种的才能,听了这些,正有词可借,便赐给文种一把利剑,并附上一个纸条。文种接过剑,把纸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你教我报会稽之仇必须采用七种策略,我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把吴国灭了,还有四种你掌握着,请你用那四种策略到地下去为我的父王先辈效劳吧!”文种长叹一声,说:“我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于是,引剑自杀。

范蠡到齐以后,改名换姓,自称鸱(痴)夷子皮,在海边开荒种地。全家勤劳刻苦,齐心协力,经营着这份产业,没有几年,资财聚积了几十万,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齐君听到他很有能力,就任命他为相,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工作。范蠡很有感慨地说:“我在家从事生产而能够积攒几十万的资财,做官能够到上卿将相这样高的位置,我本来是一个平民老百姓,这个成就算是达到顶点了。长期处在优越的地位,享受崇高的荣誉,受到热情的称赞,这对自己并没有好处。”于是,他把相印交还给齐君,把自己的资财全部分给好友和村里人,只带了少量贵重的珍宝,和家里人一道,默默地走了,走向又一个陌生的地方。

范蠡到陶(今山东定陶北)停了下来。这地方是当时的交通要道,位置适中,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荣。范蠡认为在这里可以谋生,于是,又改名换姓,自称陶朱公,定居下来。范蠡父子在这里除了耕田种地、饲养牲畜以外,还从事商业活动。由于他能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和物资信息,又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一般只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所以买卖非常顺手。没有几年的时间,他又积累了亿万的家财,成为天下巨富。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陶朱公”作为富翁的代名词了。

朱公在陶的时候,生了第三个儿子。这个儿子是在这样富裕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有一年,朱公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杀人被关押在楚国。朱公说:“杀人偿命,这是应该的。但是我听说过,富裕人家的儿子是不应该当众处死的。”朱公要第三个儿子到楚国去活动,进行营救。他拿出几千两黄金,装在褐色的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着,以掩入耳目。在准备动身的时候,大儿子坚决请求父亲让他去执行这个任务。朱公不同意。这个大儿子说:“长子是管理家庭事务的。现在弟弟犯了罪,不要我去而要幼弟去,爸爸一定是认为我没有用。”说完,就要自杀。他妈妈急得没有主张,对朱公说:“派老三去未必就有把握能救他的哥哥,而当前,白白又要先死一个老大,你看怎么办才好呢?”朱公不得已,只好改派老大去。起程的时候,朱公写了封信给在楚国的老朋友庄生,拜托他从中斡旋。他要老大到楚国以后,先去拜访庄生,并且一再叮嘱:“你把钱放在庄生那里,听他去使用,千万不要过问。”老大动身的时候,私下又带了几百两金子准备去作其他开销。

到了楚国,找到庄生。庄生的家在楚都近郊,门前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一看就知道他的家境很贫寒。朱公的长子见了庄生,递交了朱公的信,把带来的钱全部交给了他。庄生看完信,说:“你马上回去,不要再留在这里了,以后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去打听是什么原因。”朱公的老大离开了庄生的家,但他没有回去,却住在另一个地方,把自己私下带来的几百两黄金,分送给楚国的一些掌权有势的官员,想从另一渠道进行营救活动。庄生虽然贫穷,而且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是,由于他廉洁、耿直而全国闻名,上自楚王、贵族、官员,下至一般平民,都像对待老师那样尊敬他。当朱公送那么多黄金给他的时候,他并没有意思接受这笔活动经费,他准备把事情办好以后全部退还,以表明自己对朋友是忠实的。所以当朱公的儿子把黄金送来以后,庄生就对妻子说:“这是范公的钱,以后要退还给他的,不能挪用。”但是,朱公的儿子不了解庄生的这番心意,以为他会趁机捞一把;再看到他那低微的地位,认为不可能去进行什么活动,即使进行活动也不可能有什么成效。

一天,庄生利用一个寻常的机会进见了楚王,对楚王说:“我最近观天象,看见有颗星移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这预示着楚国将有灾祸发生。”楚王平素很相信庄生,忙问:“那怎么办呢?能够防止吗?”庄生说:“只有对人民重施恩德,感动了上帝,才可避免。”楚王说:“好!我按照你的意见做。”于是,楚王派使者把钱库都封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防范。楚王的这一措施,使一些官员吃了一惊,他们告诉朱公的长子:“楚王即将大赦了。”“何以见得呢?”朱公长子问。那些官员说:“楚王在大赦之前,常常是先封钱库,加强对这些重要地方的防范,因为恐怕有人知道将要大赦了,就趁机去偷钱,反正偷了钱以后,马上就大赦,不会判刑。昨天晚上,楚王派人封了钱库,这说明楚王就会要大赦天下了。”朱公的长子以为即将大赦,弟弟当然一定可以平安出来,那么几千两黄金放在庄生那里不是白白地送给他了吗?他又并没有帮一点忙。想到这里,觉得这笔钱花得太冤枉了,也太便宜了庄生,于是,决定去把它要回来。他来到庄生家里,庄生一见,大吃一惊,忙问:“你为什么还没有离开这里?”他说:“我是为营救弟弟而来到这里,弟弟没有出来我怎么能够走呢?今天听说楚王即将大赦,我弟弟自然也会得到赦免,所以特来告诉你,也是来向你告别的。”庄生一听,知道他的来意,便说:“金子放在我的住房里,一点也没有动,你自己去拿吧!”朱公的长子也不客气,进房把金子全部拿去了,心里非常高兴,庆幸既救了弟弟,又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庄生深深感到受了这个吝啬的年轻人的侮辱和作弄,很气愤,便立即去见楚王,对楚王说:“我前次讲了天象的事,你说将对人民采取宽厚政策,让人民得到你的恩惠,以取得上帝的谅解和保佑。今天我外出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人议论,他们说,陶那地方有个富翁,叫朱公,他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他家里拿了很多钱来贿赂了王的左右亲信,所以王并不是爱惜楚国人民而实行大赦的,而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听了,感到气愤,说:“我虽然平时对人民关心不够,怎么会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而才对人民施予恩惠呢?”立即下令对朱公的儿子判罪,处以死刑,第二天,才发布大赦令。朱公的长子最后带着他弟弟的尸体回去了。

回到家里,他的妈妈放声大哭,邻居们也来表示哀悼,惟独朱公一个人笑。他说:“我早就知道他去必然会促使老二被杀。他并不是不爱他的弟弟,而是把钱看得太重了。他从小和我在一起,看到我当时穷困的情况,深刻体会到要挣钱来维持生活是不容易的。因此,他非常珍惜钱财。至于老三,他出生时,我已经是富翁了。他生长在优裕的环境中,坐的是豪华舒适而坚固的车子,骑的是高头骏马,每天只是打猎钓鱼,游山玩水,根本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所以他对钱财看得很随便,挥金如土,从不吝惜。开始我打算派老三去,就是这个原因。这一点,老大做不到,所以终于使老二被杀,这是必然的,不必伤心了。这一向我日日夜夜在等待老二的尸体回来。”真是知子莫若父。

范蠡,原来不过是楚国宛邑三户村的一个平民,入越以后,协助越王勾践励精图治,雪会稽之耻,建立霸业,官至上将军。从越入齐,改名换姓,在海边耕田种地,攒积了几十万家财,还被齐君任命为相。他还相印,散家财,从齐到陶,又改名换姓,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不久,又成为亿万富翁。每次,他都是白手起家而闻名于天下。他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他能够刻苦自励,创造条件,把握时机,利用形势,而又不贪图功名富贵的结果。

季札挂剑

在中外古代史上,为了争夺君位,父子兄弟骨肉相残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但是在我国,对君位也有互相推让而不屑一顾的。让国和让贤不完全一样。像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他们原来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孤竹国君死,应该是叔齐继位,但叔齐要让给哥哥伯夷。伯夷说:“你继承君位是父亲的意思,不能改变,我不能从命。”于是,逃走了。叔齐看到伯夷走了,他也走了,闹得国内一时无主。这种推让,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态度。吴国的始祖太伯为推让君位而从周出走,那却是另一回事了。

当时,周的古公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三子叫季历。季历才能出众,特别是他那个儿子昌,更是一表人才。因此,太王想立季历为太子,把周兴盛的希望寄托在昌的身上。但周的继承法与商不同,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根据这种制度,不但季历没有继位的可能,那昌更只能靠边站了。太伯和仲雍理解父亲太王的心思,他们以替太王采药治病为名,远走高飞,改名换姓,去到当时荒凉、落后的吴越一带定居下来,再也没有回去。太王死,季历继位。季历死,昌继位。昌,就是著名的周文王。

太伯和仲雍出奔到吴越,入乡随俗,和当地人民一样,把头发剪掉,身上刺了各种花纹。由于他们的贤明,他们很快就取得了人民的信任,拥戴、归附他们的有千多家。于是他们在这里开始建立政权,从此,就有了吴的称号。当时长江下游与中原地区没有来往,处于闭塞状态,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因此,在吴的历史上有一段很长的空白。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伐陈,杀夏征舒,俘获了征舒的母亲,也就是那妖艳淫荡的夏姬。楚将都对她垂涎三尺,争夺非常激烈。申公巫臣长于心计,用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办法,独占鳌头,携带夏姬而迁移晋国。楚将子反满以为可以到手的尤物而被他人骗去,心里愤恨,把巫臣的家族全杀了,还分掉了他的家财。巫臣在晋听到这一悲痛的消息,发誓要报仇,他写信给子反说:“我一定要使你日夜不得安宁,死无葬身之地。”晋、楚当时势均力敌,多次交锋,各有胜负,那又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巫臣根据地理形势,说服晋景公联吴以抗楚。在公元前583年,巫臣出使吴国。从此,吴国才和中原发生联系。吴是一个水乡国家,要抗楚,必须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单靠水师不行。于是,巫臣就教他们陆上行军布阵等作战的技术,并训练他们使用兵车,又留下他的儿子担任吴国的职务,负责与各国联系。吴、晋结成联盟后,共同对付楚国。在一年之内,吴曾七次攻楚,使楚将子反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