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写给女人
19524400000031

第31章 内在美的塑造(3)

适宜的自我维护与情境紧密相关。在地板上同孩童玩耍时合适的自我表现方式与在工作会议上的方式显然不同。尊重差异并不是要“牺牲真实的自我”,我们只是要牢记现实。在每一种情境下都会有合适与不合适的自我表达方式。有时,自我维护是通过主动提出一个想法或发表一番议论表达出来,有时通过礼貌的沉默,传递出异议的信息,有时是在索然无味的笑话面前拒绝展露笑容。在工作中,我们无法说出自己所有的思想,同时也没必要这么做。必要的是我们需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并保持一颗真实的心。

适当的自我表达方式是随情境而不断转化的。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我们都面临着真实与非真实的选择。如果我们不想面对这一点,我们当然会否认我们有此选择的机会,我们会声称自己无依无靠。但事实上,选择一直存在。

自我维护首要和基本的行为是对意识的维护。它包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认识、去将意识之光外泄于世、内注于心。提问是自我维护的表现。挑战权威是自我维护的表现。为自己设想,并坚持自己的思想,是自我维护的基础。不履行此种责任就是最根本地践踏自我。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维护不应同盲目的叛逆相混淆。无意识的“自我维护”不是真正的自我维护,它形同行进中的醉汉。

自我维护以思考开始,但它不应以思考告终。自我维护需要将我们自身融于世界之中。胸怀大志还算不上,或至多仅仅是自我维护。但把我们的热望注入现实之中就是自我维护。在现世生活中追求、维护它,最常见的一种自欺行为就是以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者”,或“理想主义者”。但同时并不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整天沉湎于幻想之中不是自我维护。最终能说“当我活着时,我曾存在过,我曾生活过。”才是自我维护。

若要合乎逻辑地、连贯地实践自我维护我们便须忠于自己的生存权力。它来源于一种认识,即我的生命不属于别人,我活着并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的期望。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可怕的责任。这意味着他们把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意味着母亲、父亲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们不能赖以为保护者。这意味着他们要为自己的生存而负责,他们要为自己的安全感而努力。不是惧怕这种责任,而是在惧怕本身面前便挂起了降旗,这是自尊感丧失的一大主要因素。如果我不坚持自我的生存权力,即我的自我归属的权力,我又何从去感受个人尊严呢?我又何从去体验正当的自尊感呢?

我的生命不属于别人,我活着并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的期望。

为了一贯地实践自我维护,我需要确信自我的思想与需求是重要的。不幸的是,人们经常缺乏这种信心。当我们年轻时,很多人从世事中、从身边感受过我们所思、所想、所欲的一切并不重要。事实上,我们听到的是,“你需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想要什么。”当我们试图维护自我利益时,我们会被“自私自利”这样的指责吓得心惊肉跳。

在团体中,人们需要有自我维护的意识。这不仅是为了拥有好的主意,更是为了发掘、争取它,为它努力谋求支持者。在个人能力的范围内竭尽全力,将之变为现实。正是缺乏这种实践,很多潜在的力量就过早地夭折了。

没有适当的自我维护意识,我们就成了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健康的自尊感要求我们纵身跃进竞技场中——我们应乐于弄脏自己的手。

最后,自我维护要求人们乐于面对而非逃避生活的挑战,要努力掌握主动支配权。当我们拓展自己能力的疆域去适应外部世界时,我们即是在扩大自我功效与自我尊重。当我们投身于新的学习领域时,当我们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时,我们提高了个人能力。我们更深入地迈入了世界之中,我们维护了自己的存在。

当我们努力去掌握某事而碰壁时,坚持就是自我维护的行为。扩展我们的思路、超越未知领域时——当我们全心投入迈向更高能力层次时——我们便是在实践着自我维护。

爱与被爱

有期望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你若需要别人的爱,才会觉得好过,你便迫切地期望他,你不断担心他会不爱你。这不是爱,是依赖,其中少有快乐和喜悦。(卡耐基语录)

好好审察你自己,也多多估量对方,不要任意捧着赤诚的心去奉献给一个无意于你的人,因为付出了的爱,是永远收不回来的。(卡耐基语录)

我们知道心胸宽大的人较快乐,而现在医生则说他们较健康也较长寿。他们说慷慨是天生的,而事实上,也可能是使我们健康的自然方法。(卡耐基语录)

(1)与健康和成功携手同行

定义上,恋爱似乎意谓陷入无法控制的情况中。事实不然,根据芝加哥迈可瑞西医院和医学中心的心理治疗师史克兰斯基的说法,则是当你眼光瞅一眼那人,他的形体、表情立刻引发你身上的自发性反应系统,使你有心头小鹿乱撞之感。

史克兰斯基医生认为这种看似非理性的反应,其实只是脑中事件在瞬间连串反应的结果。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没意识到的内在系统,帮助他决定受什么人吸引。”而一开始眼光的接触效果胜过电击。事实上,在你知道发生什么事之前,你的内在系统便已在做审查的工作了,因此“当我说我爱她,却不知为什么爱她时,我们说的是实话。事实上,潜意识已经为我们扫瞄过了。”

一旦这个他或她符合内在程式,接下来的努力就是可意识到的。

《生动的爱》一书作者,同时也是纽约的心理治疗家凯夫,对曼妙的自发性爱情如何转变为一段充满期待要求的关系有所解释:“我们一旦爱上某人,一切都是新的,感觉耀眼,我们想抓住那种感觉,深怕失去。但当我们想去抓住时,爱的关系便被破坏了”。

要了解这一切,先得学会真正的爱为何物。

“爱是完全接受另一个人。”加州提伯润态度中心的创建者詹普斯基如此认为。

凯夫医生则说:“爱是种没有该或不该的关系,我们恋爱,我们接受。”

“在爱情的关系中,我们有安全感,无论做什么都被接受,当别人爱你时,他对你并无期望,也没有要求。”维史考特博士说。

这些心理治疗师均认为,爱就是接受,而和接受背道而驰的正是期许,不只是“我爱你”,而是“如果你……我就爱你”。对我们许多人而言,那句子就是“如果你爱我”。

(2)无所求地给予

心理治疗师布罗博士表示:“我们都较想和别人有所约定,而不是不求回报地给予。这种形式阻挡了我们在生活中完全表达爱。”

《如何和别人在一起生活》一书的作者,也是加州心理治疗师的维史考特医生说:“有期望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你若需要别人的爱,才会觉得好过,你便迫切地期望他,你是在‘害怕’的心情下付出你的爱,你不断担心他会不爱你。这不是爱,是依赖,其中少有快乐和喜悦。”

“我们常为使别人印象深刻,保有那份爱的火花,而刻意隐藏自己正常的行为,害怕显露真情感、公开脆弱的本性,因为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会使别人不爱我们。既然我们不允许别人看见自己的不完美,通常也就不准别人有缺陷,我们将那些不可能达成的‘该’与‘不该’强加到他人身上。”

“在我们努力肯定这一切时,爱就被封闭了。而一种原本该是分享、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也因害怕失落而充满压力和期望。这关系也会因害怕而毁坏。”

(3)分享你的感受

彼得·汉生是主持过数百个以爱和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工作室的心理治疗顾问,他说:“不管是害怕或其他消极情绪,能毁掉一段关系的唯一方法,是我们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

凯夫博士也同意:“将感觉化为语言非常重要,也许你以为一定没好结果,但也许不会。大家都想坦诚,和别人开诚布公分享你的感觉,真的很好。他们会因为你的坦然,能互相分担弱点,而对你更加欣赏。”“无论如何,别说‘你伤害我’或‘你气死我’,只说自己的部份就好,‘你那样我觉得受伤害’或‘你那么做我觉得很生气’”。

你以这种方式表达感受,既非攻击也没指控别人,只是沟通而已。我发现,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多有所沟通,即使是恶劣的情境也能获得改善。

维史考特医生表示:“欺骗和缺乏沟通是摧毁关系的主要原因,而欺骗阻挡了爱,缺乏沟通则是你不爱自己。”“你若不爱自己,就无法从别人那儿得到爱。如果你不爱自己,有人爱你的话,你觉得自己不值得,因而抗拒这份爱,这一切都因为你不能给自己正面的评价。”

“唯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兰芝在她“从爱之中获得快乐”的自我充实课程中表示:“当你不爱自己,却要别人爱你,这种要求将使你无法无条件地接受别人、爱别人。”

巴芬顿博士补充说:“对自己的爱是一切动机的核心。你若爱自己,便觉得值得;若觉得值得,便能胜任;那么就已做好爱人的准备了。”

你如何启动这连锁反应呢?

巴芬顿博士说:“我从病人的外表着手,大多数人的自信中,外表是最重要的因素,我问他们对自己长相有何不满,再让他们有所改善,这种简单的修饰是增加自我价值感的最简单方法。”

巴芬顿博士认为下一步便是扫除消极思考模式:“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想法是负面的,因而容易接受负面的想法,并信以为真。我试着让病人检视他们的消极负面想法中,有多少是正确的,让他们——将想法摊开,自问是否为真。在他们完成此一步骤之前,他们已准备好改变成更美好的生活形态了。”

彼得·汉生说过:“所有的消极情绪,包括愤怒、恐惧、悲伤,均根源于缺乏自爱。你若自爱,便自觉完整而热情,能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看到热情,正是爱的本质。”

(4)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彼得·汉生接着说:“爱就是自己精力最具创意的用法,有许多途径可以传达这种精力。吃自然食品,有氧运动,置身于无压力的自然中,和别人沟通时给对方百分之百的注意力,这些都是爱的有效方法。”

布罗医生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说:“有很多锻炼方法可强化爱的能力,静坐或类似能使心灵平静的方法,如听音乐、身处大自然,均能使我们有所解脱,使我们有精力能全心注意他人,使我们能爱人。”

另一种方法,则用于你往坏处想时,拒绝别人、控制别人或自觉哀伤时,注意你当时的声音、遣词用字、态度等,如果是消极或坏的,就改变!

还有,如果别人以侵犯性、防卫性或害羞的方式待我们时,尝试去了解那行为背面的受伤、恐惧和对爱的需求。我们可以将别人恶劣的行为,视做付出爱的机会,而不是人身攻击。

尽管有这些方法,我们仍应了解爱必然是有趣的、是自动自发的、全然呈现的、不必设防的、能带来惊奇的,它不是种沉重的美德,而是有弹性的自然过程。

而更有爱,也就是更自然,另外还有项好处——更健康。

布罗医生说:“不能发挥爱的能力的人,会发现这种爱的欠缺反映在他们身上。情绪上的紧张和防卫会借身体表现出来,像肌肉紧张,呼吸怠促、性机能不正常及单调的声音等。”

汉生也说:“当人们执着于感觉,开始觉得绝望无力时,便放弃了。而这种放弃便以生病的形态出现在生理上,例如,癌症最常在老是生气的人身上出现。但有爱的人,能完全接受自己和别人,通常充满精力和喜悦”。

(5)收获来自心中的善

追求第一也许时髦,但伸出援手却永远会流行,也许因为利他主义永远有魅力,使人快乐健康,因此何乐不为!

华德是率先同意上述观点的人。身为美国最大通讯公司的广告和公关部门主管,高血压可能是他高压力工作的强敌,然而华德说他的血压很好,事实上,一切都很好,他很健康,不必担心失眠,而且他说:“我的孩子爱我。”

在闲暇时,他为堪萨斯州感化院的假释犯当义工,为儿童之家募款,还捐了14加仑的血给州立血库,这一切令他觉得:“我是个很快乐的家伙!”

阿诺小时候被人叫笨瓜,她在成长过程中相信他们没错。但这位主妇知道自己有音乐的天份,也知道她想帮助别人。几年前,她加入一个叫“风景”的康乐队,为残疾者和老年人表演。这使阿诺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

她说:“这使我体会到未曾有过的价值感,像双管齐下的治疗一样,在我表演时,关节炎好像不药而愈!”

华德和阿诺不只是一对善心人士而已,他们健康充实的人生,说明了“行善能美化人生”的金科玉律。

在圣路易的时代中虽然没有压力测试,但他写下的话却能在医学上站得住脚——“施比受更有福。”我们知道心胸宽大的人较快乐,而现在医生则说他们较健康也较长寿。他们说慷慨是天生的,而事实上,也可能是使我们健康的自然方法。

有些权威科学家相信,为别人奉献自己,是抵抗压力的有效方法。

如已逝的塞尔斯,在早期的压力和疾病研究中,即称此为“利他的自我主义”,圣经学者可能会称之为“怎么播种,怎么收割”并发症。慷慨通常有些珍贵的回馈:也就是我们助人时所引发的爱和感谢。爱和压力一样也有累积效果,塞尔博士说,如果我们能囤积好的感觉,像燕子囤积食物过冬一样,我们也能安妥度过逆境,这些感觉能在一切都不顺利时,提醒我们自己不错,这样生活就容易多了。

研究哈佛毕业生达四十年的心理治疗师菲南特指出,利他主义能帮助适应力最差的人,成功地适应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