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向同事、邻居撒谎;如果别人不信守诺言我便充满义愤,但自己对别人的承诺漠不关心;如果我大谈质量的重要性,却冷漠地向顾客兜售次品;明知将要贬值我却向信任自己的客户推荐那些债券;如果我主意已定,却佯装重视同事的意见;如果我用谋略制胜办公室的同事并盗用了她的成果;如果我需要真正的反馈意见,但又惩罚不同己见的下属;如果我以形势困难要求大伙募捐,但随即又给自己发了个大大的红包——我可以佯装不见自己的虚伪,我可以为自己找到无数堂皇的理由,但事实就摆在这儿,我自己发动了一场对我自爱的攻击,任何辩解都是驱之不掉的。
如果我处于提高自爱的特别有利的位置,那么同时我也处于降低它的特别位置。
最大的一种自欺方式是对自己说:“只有我才会知道,只有我才会知道自己是个骗子,只有我才知道我不道德地对待了信任我的人,只有我才知道我根本没打算信守诺言。”此举的含义是,我的判断不重要,只有他人的判断才有作用。但涉及到有自尊感的问题时,其实更大的畏惧来源于我而非他人判断。在我内心的法庭上,自我判断是唯一起作用的。我的自我,即我的意识中枢的“我”,是我无法逃避的评判。我可以逃避了解真相令我羞愧的人们,但我无法躲避自己。
完善自我的要素
有些人自我排斥意识非常强。只有开始涉及讨论这一问题,他才能说得上开始成长。而他若不能成长,他也无法吸收新知识,取得重大进步。(卡耐基语录)
此处所说的“负责”,不是指接受道德上的指责或负罪感。我们是要将它视为生活和行动的主要原动力。(卡耐基语录)
在生活中实践自我维护就是真实地生活,一言一行都体现出自我内心深处的信念与情感,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奉为一种生活准则。
(1)自我接受
缺少自我接受,自尊感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它们密切的关联常常使人将两者混为一谈。但在具体含义上它们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它们。
可以说,自尊感是我们体验到的东西,而自我接受是我们亲自做的事情。
从反面上认识,自我接受就是拒绝与自己对立。
自我接受的概念有三层含义,下面我们逐一加以讨论。
①第一层含义。要做到自我接受,我就得站在自己这一边——待人接物要为我自己打算。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自我接受指的是自我价值和自我责任的定位。而此定位起源于我活着和有意识这一事实。就此而论,它比自尊感较为低级。它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行为,诞生于理性、道德之前,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抗拒和抵制的自然而生的利己主义。
有些人自我排斥意识非常强。只有开始涉及讨论这一问题,他才能说得上开始成长。而他若不能成长,他也无法吸收新知识,取得重大进步。
自我接受就是拒绝与自我对立。
基本上,实现自我接受是高明的心理医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即使对于自尊最低的人,心理医生也要唤起自我接受意识。当此目标实现时,人们就可以面对内心最需关注的东西而不必存有任何自我厌恨、自我否认或厌世的感觉。它包含了这样的宣言:“我选择尊重自己,重视自己,保护自己。”这种初级的自我肯定是自尊感赖以发展的基础。
有了它,我们可以从沉睡中突然惊醒。即使当我们非常绝望的时候,也可以借此为生活而拼搏。当我们蒙生自杀的念头时,它可以让我们拿起电话话筒向他人求助。在极度焦虑、沮丧中,它可以召唤我们奔向心理医生的诊所。在我们忍受多年的责骂和羞辱后,它可以让我们最终发生呐喊:“不!”当我们厌弃万物只想倒下死去时,它可以促使我们继续向前。它是生命力的呐喊,它是“自私自利”,如果我们摒除该词的一切贬义。如果它沉寂无声,自尊感便做了第一个牺牲品。
②第二层含义。自我接受包含了乐意体验的寓意,也就是说,不回避,不拒绝,切实地去体验去想我们所想的事,感觉我们所感觉的事,期盼我们所期盼的事,做我们所做的事,做我们该做的人。它断然拒绝将我们自己的任何一部分,无论是我们的身体、情感、思想、行为,还是梦想,看作是遥远的东西,不是我的组成部分。它表示我们乐意体验而不是排斥在特定具体时刻可以成为自我的东西——去思考,拥有自己的情感,正视行为的实现。
自我接受是变化和成长的前提。因此,如果我面对自己曾犯过的错误,承认了它,我就可无忧无虑地从中接受教训,把未来的事做得更好。若断然否认,我怎么从中获益呢?
不承认自己曾做过某件错事,我便无法原谅自己。
如果我否认自己经常无意识地生活,我又怎能更有意识地生活呢?我若拒绝接受自己经常不负责生活的现实,我又怎能学会更有意识地生活呢?我若否认自己经常被动地生活,我又怎能学会更主动地生活呢?
我若否认恐惧,我便无法克服它。我若否认与同事交往的方式有问题,我便无法改正它。我若坚持自己没有某些习惯,我便无法改变它们。我若否认自己曾做过某件错事,我便无法为此原谅自己。
如果我不能接受自我,那么我对自己就谈不上以礼相待,就无从构建自尊感。
③第三层含义。自我接受包含着同情的思想和自我交朋友的思想。
假设我做了件令自己后悔的事,或做了件令自己羞愧的事,为此我进行自责。自我接受不否认现实,不强辩错误的事其实是对的,但它要求我们注意事情发生的情境,它要求我们明白事情的缘由,它要求我们弄明白为什么一件错事或不当的事在当时偏偏会让人向往,认为恰当,值得一做。
这种可接受的、有同情心的嗜好不能引发自我排斥的行为,它减少了重犯的可能性。
当我们仅仅知道某人做的事是错的、不友善的、毁灭性的,我们其实并未了解他/她我们还要问一问,推动他/她,此举的内心动力究竟是什么?既便是最具伤害性的行为也有它存在的环境。这不是说它的存在就有道理,只是我们可以理解它。
可以为自己的某些行为而自责,但仍为其后的动机而回味,我还是喜欢自己。这与狡辩、找借口、逃避责任无关。在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之后,我可以更进一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情境。我的好朋友可能会对我说,“你这么做真是太不值了,现在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或至少是一个站得住脚的主意?”这也是我能安慰自己的东西。
我发现这种可接受的、有同情心的嗜好不能引发自我排斥的行为,它减少了重犯的可能性。
正如,当我们要责备、纠正别人时那样,我们也会希望以不损害自尊感的方式对待自己。因为未来的行为将受自我意识的影响,所以我们对自己也得发善心,这是自我接受的一大美德。
(2)自我负责
如果我想感受有能力去生活,有资格去享受幸福,那么我需要体验控制自己存在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乐意为自己的行动和实现目标而负责。它意味着我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存在负责。
自我负责对自尊感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自尊感的反映和体验。引发自尊感的行动同时也是自尊感自然的体现和结果。我要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负责,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别人不欠我任何东西。如果我有欲望,那么该由我自己去发现如何去满足它们。我应当为制定和落实行为计划而负责。
如果实现我的目标需要他人参与,我应该想方设法弄清楚当他们合作时他们希望从我这儿获得什么。我还应该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合理要求。我要尊重他们的自我利益。我要明白,如果我想得到他们的合作或帮助,我就应该意识到它、点明它。
①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如果我不愿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负责,那么那些目标就算不上是真正的欲望,它们不过是场白日梦。对于任何认真坦露的欲望,早晚都得准备很现实地回答这个问题:要实现自己的欲望,我会乐意做些什么?
②我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此处所说的“负责”,不是指接受道德上的指责或负罪感。我们是要将它视为生活和行动的主要原动力。如果行动和选择的是我的话,那么我就是它们的源泉。我需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当我进行选择和行动时,我不能与它分离,这会带来什么不同吗?如果你想自己找到答案,就尽快为下面的句子写下六个结尾:
如果我完全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的话,我要为引入工作中的……
③意识水平负责。这就是我刚刚关于选择论述的一个例证。我引入日常活动中的感知水平只能由我自己决定。我可以尽全力投入于工作之中,也可以投入最小的意识,或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层次。如果在此领域我切实负责,我便有可能在更高的意识中参与各种活动。
④我要为与他人交往时的意识水平负责。上面刚刚谈到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它适用于我对同伴的选择。它适用于我每次与人交往时拥有或表露的意识。我在与人接触时完全投入了吗?我注意到交谈的内容了吗?我反思过自己的话语的含义了吗?我有没有注意到别人对我言行的反应?
我要为与他人,如同事、顾客、配偶、孩子、朋友等交往时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要为自己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负责。我要为自己许下或背弃的诺言负责。我要为自己的行动有无理智负责。当我们设法为自己的行动去责备别人时,如“她快让我发疯了。”“他老是催促我。”“只要她……我会更理智地行动的。”我们其实在逃避责任。
⑤我要为自己如何优先分配时间负责。不论我做出的时间、精力安排是否反映了我认同的价值标准,我应为此选择负责。如果一方面我坚信爱自己的家庭甚至高于一切,另一方面又很少单独同他们呆在一起,把自己闲暇时间泡在与朋友的玩牌、打高尔夫球上,此时,我应正视自己的矛盾行为,仔细想想它的寓意。如果我自称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公司发掘新客户,但又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花在没有多大效益的办公室琐事中,我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精力的投注方向。
在我做的问卷调查中,企管人员给“如果我为自己如何分配时间负责……”添加上的结句有:“我将学会更多地说‘不’。”“我会减少30%的活动”。“我的行动将更有效率”。“我会更热爱工作”。“我会为如此不能自控而吃惊”。“我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⑥我要为与他人交流的质量负责。我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尽量地把话说清楚,注意谈话的对象是否听懂了我的话,争取语言清楚宏亮,留神传达表意时自己的心态。
⑦我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不成熟的一个标志表现为,认为自己幸福与否应由他人先爱我,我才会爱自己;只有别人照顾我了,我才会心满意足;只有别人替我拿主意了,我才会无忧无虑;要是有人能让我幸福,那该多好啊。
虽然简单,但这个句子完全可以将你惊醒。
⑧如果我为自己的幸福完全负责。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就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它将命运之剑重新交于己手。在担负起这种责任之前,也许我会以为它是一种负担。而此后,我的发现将是它解放了我。
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就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它将命运之剑重新交于己手。
⑨我要为自己接受或选择的生活价值负责。如果指导我生活的价值是被动地、未经思考地接受、采纳的,人们就会很容易地以为它原本就是“我的本性”,就是“真实的我”。人们就会回避这个事实:其实我们已作了选择。如果我乐意接受当一定的价值观被采纳时,我的选择和决定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向它提出疑问。如果必要的话,我会修正它。这再次说明,担负起责任来会解放自我。
⑩我要为提高自己的自尊感负责。自尊感不可能由他人施予,它发源于我们的内心。被动地等待,以为发生某事就会提高我的自尊感,等于将自己判决给了一种迷茫的生活。
(3)自我维护
自我维护指尊重自我的需求、价值,并在现实生活中探寻适当的表达方式。
它的对立面是胆怯性的投降,即将自我永久地深藏于一种表层之下,掩藏或扼杀自我。其目的是避免面对与自己价值观相异的人,或是去取悦、抚慰、操纵别人,或是简单地“归属”别人。
自我维护并不需要摆出与人交战的姿态,或具有不合适宜的好斗性。它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冲到队列的前端,或是要击倒他人。它并不是说为了维护我们自身权益,就可无视或漠视他人的利益。它只是说在所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乐于维护自我,坦然地维护自我、尊重自我。它是说我们不能为了取悦他人而掩盖了真我。
自我维护是说在所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乐于维护自我,坦然地维护自我、尊重自我。
在生活中实践自我维护就是真实地生活,一言一行都体现出自我内心深处的信念与情感,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奉为一种生活准则。它包括如下明显事例,即在某些特定情境中,我完全有理由不行其事,例如,被意图抢劫的人用枪恐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