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写给女人
19524400000023

第23章 赢得友谊和思考的方式(2)

(1)要想办法找出他人最感兴趣的事

人的行为,应遵守一项最重要的定律。如果我们能遵守这项定律,就永远不会烦忧。事实上,这项定律,会替我们带来无数的朋友和永久的快乐。可是,如果违反了这项定律,就会遭遇无数的艰难险阻。而这项定律就是:永远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上。

纽约一家面包公司的经理杜凡诺先生,想把自己公司出产的面包提供给一家著名的宾馆。4年来,他一直想方设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几乎每星期都去拜访那家宾馆的经理,而当他得知那位经理经常去一家夜总会的时候,他甚至包下了夜总会的一间房间,来专门接待这位经理。然而,他所做的这些努力,最终全都失败了。杜凡诺先生说:

“后来,我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才知道应该改变策略。要想办法找出他最感兴趣的事,并以此来吸引他的注意力。”

“我知道这位经理是美国旅馆业工会的会员,并由于热心推广团体业务,最近刚刚被推举为主席。同时,他还兼任了国际旅馆业联合会的会长。无论开会地点如何变化,哪怕是要搭乘飞机,飞越高山,横渡沙漠,他都会准时到达。”

“当我第二天拜访他的时候,就主动向他询问该会的业务情况。果然,我得到了他真诚的回馈,他向我详细讲述了会里的状况。他的神情是那么地愉悦,以至于我都能明显看出,那个团体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的骄傲。”

“在那次的拜访中,我并未提到面包供应的事情。然而,几天后,他的秘书打电话给我,要我把产品的价目表和样品送过去。”

“当我再次走进那家宾馆时,他的秘书对我说:‘我不知道你在他身上用了什么秘诀,但是,你这次真的搔到他的痒处了。’”

“我回答说:‘替我想想吧!就为了这笔牛意,我在他身上花了4年的时间。如果再不煞费苦心找出他的兴趣所在,并投其所好,我这一辈子都别想交易成功。’”

(2)永远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杜威教授曾这样说:“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这是人的天性中最迫切的要求。”而山姆博士则认为:“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希望为他人所重视的渴求。”我曾经说过,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自尊。而人类的文化也是以此为奠基建立起来的。

几天前,我在纽约33号街的邮局里,排队等候发一封挂号信。慢慢地,我发现一个邮政人员满脸的烦闷,显然是对他的工作感到很不满。秤信的重量,递出邮票,找零钱,分发收据,这样单调的工作,一年接一年的做下来,的确会让人烦躁不安。

我想帮帮他,让他高兴起来。于是,我问自己说:“这个人有什么优点呢?”从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找优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细心观察,总能找到他人的闪光点。

于是,当轮到我时,我真诚地说:“我真想能有你这样浓密的头发啊。”那位邮政人员抬起头来,一脸惊讶,但片刻之后,他笑了。客气地说:“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好了。”我诚恳地告诉他,也许是不像他年轻时那么好了,但是现在看来,依然美观。他听了显然是十分高兴,我们愉快地交谈了几句,最后他对我这样说:“许多人都称赞过我的头发。”

我敢打赌,那位邮政人员去吃午饭的时候,他的脚步必然十分轻松。晚上回家后,或许他还会跟太太提起这件事,并对着镜子自言自语说:“嗯,我的头发确实不错。”

我曾和别人提起过这件事,并被问道:“你想从那位邮政人员身上得到什么?”而我则反问他说:“你认为我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呢?”如果我们是那样的卑贱自私,为了获得才去付出。不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就不愿意分给他人一点快乐。假如我们的胸怀比针尖还小,那么又凭什么来获得成功呢!

是的,实际上,我也确实从那位邮政员身上得到了一件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我做了一件不需他回报的事,一件会令他永远记在心里的事。不论过了多久,只要想起这次谈话,他必然会欣然微笑。

哲学家们花了数千年的时间,想要给人类关系下一个定律。而在长久的思考过后,他们得出的结论却并非新创的,而是古人所流传下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索罗斯特就已经把这条定律教给了拜火教徒;2000多年前,孔子则将这条定律传授给了中国人;1500年前,释迦牟尼也把那条定律写入佛经典籍;而耶稣则把这条定律传播到了整个欧洲。这条定律如此简单: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

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别人的赞同;想要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没人希望生活在虚假的赞美里,人们总是追求真诚的心。你肯定也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如司华伯所说的那样“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那么,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运用上面那条定律呢?让我来告诉你吧:“随时随地”。

一次,我来到了无线电城询问处,打听苏文的办公室号码。而那位衣着整洁的前台服务人员,一脸矜持地回答说:“亨利·苏文,”他顿了顿,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18楼,1816室。”

我向他点头道谢,并称赞那位前台服务员说:“你的回答清楚明白,实在不简单,我想你一定具有相当的素养。”他的脸上随即露出了笑容,并告诉我,他花了很长时间去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以及他这么做的目的。我们两个聊了一会儿,临走的时候,我注意到,他高兴地甚至把领带都向上提了提。而当我搭乘电梯的时候,心里也十分欣慰,别人的快乐感染到了我,让我的心情也轻松起来。

不是非要做到外交大使,或是主席的位置上时,才考虑如何去称赞别人。每时每刻,你都应尽力去看到别人美好的一面,并将之描述出来。

让我来打个比方吧。比如我们在一家餐厅吃饭,要了一份法式煎马铃薯。但出乎意料的是,女服务员端上了煮的马铃薯。这种时候,绝对没必要一味地大声责骂,不妨这样说:“对不起,麻烦你帮我换成法式的煎马铃薯,我比较喜欢吃煎的口味。”听到这样的话,那位服务生也一定会客气地回答:“一点也不麻烦。”并欣然帮你调换,这是因为你给了她适当的尊重。

诸如“对不起、麻烦你、请、谢谢……”这些客套话,往往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并能同时显露出你不俗的教养。

你认为自己比印度人优秀?你当然有权这样想,可是印度人的感觉,却跟你完全相反。你认为自己比爱斯基摩人幸福,这无可厚非。但爱斯基摩人对你的看法又如何呢?他们管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人叫“白人”,这是他们最轻视、鄙夷的叫法。

同样,每个国家都认为自己比其他的国家重要,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爱国主义情结,甚至严重者会爆发地区冲突和国际战争。

这是一条最实际的真理:无论你遇到了什么人,这个人都必然认为自己的某方面比你优秀。而深入他人内心的方法,就要从这方面入手。这个方法就是:承认他的重要性,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他永远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

记住爱默生所说的这句话吧:“凡是我所遇到的人,都拥有我比不上的长处。我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

有一些人,他们刚刚取得若干成就,就立刻显得骄傲自满,结果却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恶。

(3)善解人意方得人心

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人,骄傲的人,凭借一点微不足道的能力,便在上帝面前胡作妄为。这些人使得天使也为之落泪。”

我要告诉你,关于我的讲习班里的两个学员的故事。他们运用了这条原理,而获得了惊人的效果。第一个是康涅狄格州的律师,他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名字,我们就用R先生来代替。

R君来我讲习班没有多久,有一天,他驾着汽车陪太太去长岛拜访亲属,他太太留下他陪老姑妈闲谈,自己看别的亲属去了。R君要把学习所得,做一次实地的应用,以便将来写篇报告,于是他想从这位老姑妈身上开始,所以他朝屋子四周看了看,有哪些是值得他赞赏的。他决定从姑妈本身开始实践,于是便四面张望,寻找值得赞赏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他走到姑妈身边,问她说:“这栋房子是1890年建造的,是吗?”

“是的,”姑妈回答,“正是那年造的。”

他又说道:“这使我想起自己出生时所住的房子,这两栋房子都一样的美丽、结实。现在的人们都不讲究这些了。”

“是的,”姑妈点点头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讲究房子的美观了,他们只需要一间小公寓,一台电冰箱,再买辆汽车就能过日子了。”姑妈怀着追忆的心情继续说道:“这是一栋理想的房子,它完全是用爱建成的。我和丈夫曾梦想多年,一直到中年才实现了这个梦想。我们没有请建筑师,完全是自己一手设计。”姑妈边说边领着R先生,四处参观房子,并向R先生展示她这一生收藏的各种珍品,如法国式的床椅、古老的英国茶具、意大利的名画,甚至还有一幅曾经挂在法国宫廷里的帷幔。R先生满怀真诚,热情地赞美了这些藏品。

最后,姑妈带着R先生来到了车库,指着里面一辆保存得很好的“福特”轿车,说:“这部车是我丈夫去世前不久买的,自从他去世后,我就再也没坐过。你很有品味,懂得欣赏美丽的东西,我要把这部车子送给你。”

R先生听了,颇感意外,赶忙辞谢说:“姑妈,我感谢你的好意,可我不能接受。我自己已经有了一辆崭新的车子。你有那么多亲戚,相信他们会喜欢你这部车子的。”

“亲戚?”姑妈提高了声音说,“是的,我有很多亲戚,他们都希望我能早点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他们就能得到这部车子了。很可惜,他们永远都得不到。”

R先生又说:“姑妈,你不愿意送给他们,还可以卖掉啊。”

“卖掉?!”姑妈叫了起来,“我怎么会卖掉这部车子?你认为我会忍心看一个陌生人驾着这部车子吗?这是我丈夫特地买给我的,我做梦也不会想要去卖掉它。我愿意把它交给你,是因为你懂得欣赏美丽的事物。”

R先生无法推托,他不能伤害了姑妈的感情,于是只好接受了这份礼物。

这位老太太独自一个人,住在这栋宽敞的房子里,面对满屋精致、珍贵的陈设,缅怀着以往的幸福时光。她希望能有个人,与她产生共鸣,理解她的想法,与她有同样的感受。她曾拥有过一段金色的年华,那时的她美丽动人,被众人追求。而她最终与自己的爱人建造了这栋蕴含着“爱”的房子,并且从欧洲各地搜集了很多珍品来装饰。

然而现在,这位姑妈,风烛残年,孤零零地一个人面对这过往的繁华,渴望着人间的一点温暖,渴望出于真心的理解。可是,长久的岁月里,却没人能给予她这些。于是,当她终于得到真诚的赞美时,就如同在沙漠中见到一泓清泉,让她激动且欣慰,甚至愿意以这辆“福特”汽车相赠。

是赞美而不是争论

释迦牟尼曾这样说过:“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可以止恨。”因此误会不能用争论来解决,而需要用外交手腕,和赋予别人一定的认同来解决。(卡耐基语录)

赞许,其始是悦意的,我们当它是一个恩惠而接受它;但如果大量而至,我们便只能视它为债务,只能经功绩与索取。(卡耐基语录)

称赞所有的人,就等于没有称赞任何人。很少人能够那么聪明地,宁取有益的责备而舍不忠的称赞。(卡耐基语录)

(1)真挚赞赏而获得的回报

现在,让我们听听下面这个人的故事吧。

这个人是一位园艺设计师,他叫麦克乌霍。麦克乌霍在听完“如何交友,如何增加你的个人影响”的演讲之后不久,就接了一个替法官设计园景的工作。这位法官还特意找到麦克乌霍,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指出在什么地方该栽种些什么花。

麦克乌霍对他说:“先生,我看见你的狗了。它们真不错。我听说你曾得过多次赛狗大会的蓝丝带奖章呢。”

麦克乌霍的话果然有了效果,那位司法官闻言笑着说:“是的,我喜欢养狗。你要不要参观我的狗舍?”麦克乌霍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工夫,在他的带领下,参观了他的狗舍,以及看了他得到的各种奖状。此外,他还拿出狗的血统证明书来,一一指给麦克乌霍看,并告诉他,这些狗之所以如此活泼、可爱,正是因为血统的关系。最后,他问麦克乌霍说:“你有没有孩子?”麦克乌霍回答他说有。司法官接着问道:“你孩子喜不喜欢小狗?”麦克乌霍肯定地回答道:“嗯,是的。我想他一定会喜欢的。”

司法官点头说:“那太好了,我送他一只。”接着,他详细地告诉麦克乌霍该如何饲养小狗,并说:“我只是讲,你听过就忘了。让我写下来给你吧。”那位司法官说完便走进屋里,将他打算送出去的小狗的血统谱系和喂养方法,用打字机打印了出来。然后,他抱了一只价值数百美元的小狗送给了麦克乌霍。而这一切,都是麦克乌霍真挚赞赏获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