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文人墨客智慧谋略全书
19523600000006

第6章 以德为本篇(3)

宁戚见到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桓公非常高兴,准备任用他。臣子们劝涑说:“这个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去询问一卜。如果确实是贤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是这样。去询问,无非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人家的小毛病而丢掉人家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掉天一卜杰出人才的原因。”

完子舍身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田成子所以能够独揽齐国大权,原因是他有个哥哥叫完子,仁爱而且勇敢。

开始越国出兵攻打田成子,借口说他是篡权诸侯,田成子对这很忧虑。完子请求率领士大夫迎击越国军队,并且要求准许他一定同越军交战,交战还要一定战败,战败还要一定战死。田成子说:“一定同越国交战是可以的,交战一定要战败,战败还要一定战死,这我就不明白了。”完子说:“你占据齐国,百姓怨恨你,贤良之中又有敢死之臣认为蒙受了耻辱。据我看来,国家已经令人忧惧厂。如今越国出动军队,我去同他们交战,如果交战失败,随我去的贤良之人就会全部死掉,即使不死的人也不敢回到齐国来。你和他们的遗孤住在齐国,据我看来,国家定会安定了。”

完子出发的时候,田成子哭,着为他送别。完子以此办法,使齐国得到安定。

蹇叔哭秦师

春秋时,秦穆公出兵偷袭郑国,上大夫蹇叔劝阻说:“不可以。我听说过,偷袭他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30里,作战都是凭着士兵士气旺盛和力量强盛时到达,因此进攻敌人能够消灭他们,撤离战场能够迅速离去。现在要行军几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领土偷袭他国,您还是仔细慎重地考虑考虑吧。”穆公不听从他的意见。

蹇叔送军队出征到城外,哭着说:“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啦!”蹇叔的两个儿子申和视跟军队一起出征。蹇叔对他的儿子们说:“晋国如果阻击我军,一定在崤山。你们战死的话,不死在南山边,就一定死在北山边,以便我给你们收尸时容易识别。”穆公听说了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发兵出征,还不知道胜负如何。现在你却哭着送行,这是给我的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和军队一起出征。等到军队回来的时候,不是他们战死,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我才哭。”

秦国军队出征经过周的都城,又继续行进,准备进入晋国国境,结果被袭击。晋国的执行大臣先轸在崤山截住并攻击秦军,把他们打得大败,俘获了秦军的3个主帅。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由于秦穆公犯了兵家大忌,又不相信蹇叔的话,结果导致了秦军全军覆没。

孙叔敖舍近利要远利

楚国大臣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郝投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此地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国人害怕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他的儿子点头答应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被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他的儿子按照孙叔敖的话,请求楚王赐给寝丘,结果这块土地一直被孙叔敖儿子占有。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而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样,得到的利益就能够长久。

赏赐分明

春秋时,晋文公将要讨伐卫国的邺地,晋国大夫赵衰向文公建议胜邺的方法。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胜利。

讨伐邺地胜利归来,文公准备赏赐赵衰。赵衰说:“您是要赏赐根本呢,还是要赏赐末节呢?如果赏赐遵照法令去实施的人,那么有参战的将士在;如果赏赐提出胜邺之术的人,那么我的建议是从邰子虎那里听来的。”

文公于是召见邯子虎,说:“赵衰建议胜邺的方法,现在邺已经被战胜,我要赏赐他,他说是从你那里听来的建议,所以我要赏赐你。”邯子虎说:“事情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我只不过是个说了几句话的人。”文公说:“你就不要推辞了。”

邵子虎不敢坚决推辞,这才接受了赏赐。

晋文公的聪明在于赏赐分明。邵子虎并不是直接进言的人,而仍然赏赐到他,这是疏远的人为君主竭尽才智的原因。这也是晋文公能够成就霸业的一个主要原因。

晋文公守信

晋文公攻打原国,与士兵约定7天为期。过了7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命令离开。谋士们说:“原国就要投降了。”军官们都请求等待一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还是命令军队离开了原国。

第二年,又率领军队攻打原国,与士兵约定一定得到原国然后才返回。原国人听到这个约定,于是就投降了。卫国人听到这件事,认为文公的信用真是达到极点了,就归顺了文公。

赵简子选继承人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但一时不知立哪位好,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考验他们。

赵简子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

过了3年,赵简子问其两个儿子竹简上写的什么。大儿子伯鲁张口结舌,竹简上的话一句话也记不起来;再问他的竹简放在哪里,回答说:“早已丢失了。”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竟然滚瓜烂熟地背诵出竹简的训词;再问竹简,他立即从袖中取出来献上。

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聪明,便立他为继承人。

公叔座知人

战国时,魏惠王宰相公叔座病了,魏惠王去探望他,说:“您的病很重了,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孙鞅很有才能,希望大王您能把国政交给他治理。如果不能任用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没有回答,出来对左右侍从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座这样的贤明,而今竟叫我一定要把国政交给公孙鞅治理,太荒谬了!”惠王没有采纳公叔座的意见。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离开魏国向西游说秦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结果秦国一天天强盛,而魏国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人善任往往系到国家兴旺的大计。公叔座有知人之明,而魏惠王固执已见,使国家一天天地削弱下去。

聂壹献计破匈奴

西汉初年,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由于国家实力大大加强,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决心对匈奴采取强硬的政策,改变过去的屈辱地位。

公元前135年,匈奴又派来使者要求和亲,汉武帝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一个叫王恢的将军认为,过去对匈奴和亲效果并不好,匈奴常常不守盟约,越界骚扰。现在应该出兵攻打他们。由于绝大多数官员想维持现状,汉武帝只好答应再与匈奴和亲。

第二年,雁门郡马邑(在今山西省马邑县和朔县)有个大富商,名字叫聂壹,很有些爱国思想。他向王恢献计说:“匈奴现在野心勃勃,迟早要进犯中原。不如现在趁和亲的机会,把他们引进关来,加以消灭。”王恢问:“怎样才能引诱他们呢?”聂壹说:“我经常去匈奴那边做买卖,认识许多人。我打算假说把马邑城献给匈奴,他们一定会派大军来取。将军事先把军队埋伏起来,等匈奴兵一到,截断后路,定会把他们全歼。”王恢听了后,连称好计,马上报告了汉武帝。富有冒险精神的汉武帝批准了王恢的计划,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李广为将军,率领30多万军队去打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