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文人墨客智慧谋略全书
19523600000002

第2章 乐施好善篇(2)

李秀成率大军来到后,曾经派兵攻打祁门。守备的湘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挡住了太平军的攻击。李秀成见攻打无效,不想恋战,便急忙撤军西去了。李秀成撤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率军前来并不是专门为了攻打祁门,而是应陈玉成之约前去会攻武昌。他在出发时就比陈玉成晚了许多时候,一路上又招兵买马,行动迟缓,生怕误了会约日期,不想再在祁门拖延;二是由于祁门的敌人抵抗非常顽强,他怀疑有敌人重兵驻扎在这里,既然如此,祁门不是短期内可以夺取的,所以不想继续攻打。这样一来,反倒使曾国藩绝处逢生,躲过了一场兵败身亡的灾祸。

曾氏手下的一些幕僚属员听说李秀成大军来攻,作了逃跑的打算,按照常规,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军心,应该处罚这些动摇者,以威服众。然而曾国藩则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处分这些人,反而允许他们暂时离开。这种做法表面看来与稳定军心的目的背道而驰,实际上是对部下的一种笼络,用道德一亡的信任感来换取他们对自己的忠诚,从而达到稳定军心的目的。他运用的就是“将欲取之,必姑子之”的政治策略。

讼师一语保平安

浙江省某知县同本省巡抚(相当于省长)有师生之谊,关系十分密切,但与驻防的将军却彼此不和,关系紧张。这位将军见小小知县竟敢不买自己的帐,心中恼恨异常,总想找个机会倾陷知县,但因知县不是将军的属下官员,所以久久不得下手。将军曾几次在巡抚那里说知县的坏话,企图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但巡抚不是偏袒回护知县,就是敷衍将军一番。将军认为巡抚是知县的后台,于是迁怒于巡抚,时时伺机陷害知县与巡抚。

某年的元旦,浙江省的文武官员集中在省城,遥对京都皇阙行朝贺礼后,将军秘密向清朝皇帝上奏折,弹劾知县在元旦行朝贺礼时行动随便。态度不严肃庄重,有失仪之处。不久,清帝有旨,谕令巡抚查办知县朝贺失仪的大不敬之罪,并斥责巡抚对属员的错误不闻不问,犯有失察之过。巡抚虽明明知道此事必是将军挟嫌倾陷所致,但面对至高至尊的清帝谕旨也无可奈河,郁郁不乐。

一位经常帮助别人打官司的讼师(类似于现今的律师)从巡抚的贴身随从那里听说此事后,要随从秘密禀告巡抚,只要巡抚肯出三千两白银,他有一计,不但可以保全巡抚与知县,而且可以打掉将军的乌纱帽。巡抚听后将信将疑,为了出一出胸中的恶气,遂答应事成之后送给讼师三千两白银酬谢。讼师凑近巡抚轻声说道;“巡抚大人,您只要在向清帝报告行朝贺礼情况的奏折中加上‘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八个字,不但可使大人无失察屑吏之过,反可使将军转得失仪之咎。”巡抚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称妙,立即上奏朝廷报告元旦朝贺之事。原来各省元旦行朝贺礼之时,巡抚与将军品级最高,向例班列最前,而知县则因晶级低微,班列在后,行朝贺礼时,各级官员不许左顾右盼,更不许向后观望。如果知县确有失仪之处,巡抚与将军皆不应看到,巡抚未见知县失仪,非但无失察之过,反而正是他专注行礼,严肃庄重的表现。而将军亲见位于后列的知县有失仪之过,那么将军自己也必犯有后顾失仪之罪。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讼师所言,不久朝旨又下,严厉申斥将军身为一品大员,朝贺失仪,将其免职,而巡抚与知县反而平安无事。

“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这不仅适用于军事战争,同样也适用于其它一切方面的斗争。巡抚、知县若仅为自己没有失察、失仪方面进行辩白,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积极效果的,而讼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在别人划定的范围内打转转,而是抓住将军位列前班,不可能看到末班知县所为的弱点,另辟蹊径,以攻为守,结果变被动为主动,使巡抚、知县化险为夷,使将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警察抓的全是‘小偷’”

1929年至1930年间,军阀韩复榘当河南省主席,南汉宸同志在省政府先后担任秘书主任和代理民政厅长。韩复榘当时并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觉得他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很有才干,所以对他颇为信任。南汉宸就利用他在省政府的公开、合法的身份和社会关系,执行党组织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不但为党内的一些同志在敌人的营垒里安排了工作,而且在敌人的耳目下,千方百计地掩护和营救党内的同志。

有一天,南汉宸听说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任作民等同志被捕了,心中又是吃惊,又是焦急不安。

任作民同志是在开封被韩复榘的手下人逮捕的。可是,任作民等同志是怎样被捕的,关押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党员身份是否已经暴露,眼前这些情况都摸不清楚,如何进行营救呢?特别是想到省主席韩复榘“坐堂审案,挥手杀人”的情景,南汉宸更是坐立不安了。

原来,这位自称“青天”:的韩复榘经常喜欢坐在大堂之上审问各种案件,对司法越俎代庖。他审案并不依照法律,全凭个人喜怒,任意胡为。当“韩青天”审案时,两旁站立的是军法官和执法队,他点名让“犯人”站在堂口,定睛看上一两分钟,给“犯人”相面,观气色,不多开口说话。然后,他如果用右手向下一撸,再把手向右边一伸摆,执法队兵士就把这个“犯人”拉在右边站着,过后用准备好的汽车押送去枪毙,如果他把手向上一撸,再把手向左边伸摆,执法队兵士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左边站着,这是他认为无罪,准备释放。

如今,任作民等同志的案子就要被“韩青天”审理了,他的手要是向右边伸,岂不坏了大事!南汉宸感到凶多青少,时间紧迫,必须赶在韩复榘“坐堂审案”之前,查明事情真相,采取有效措施营救。

恰巧在这个时候,秘书把一件公文放在南汉宸的办公桌上。他连忙拆开一看,正是河南省警察局给“韩主席”的呈文,报告他们抓获了一批共产党,并开列了这些共产党的名单,听候“韩主席”审案发落。南汉宸仔细地看了警察局开列的名单,发现上面并没有任作民的名字或化名,也没有一个他认识的共产党员的名字,心中不免有些疑惑。为了查明真相,他决定立即亲自到开封监狱去调查。

在开封监狱里,南汉宸果然看见了任作民等同志。他们的真实身份还没有暴露。所以,警察局给韩复榘上报的名单,大多是他们临时起的假名子。南汉宸了解到这些情况,心里略微感到踏实了些。下一步是用什么办法让韩复榘放人。

南汉宸在韩复榘手下工作时,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对韩复榘这个人有相当的了解。韩复榘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同蒋介石之间有矛盾。蒋介石为人口是心非,阴险成性。他名义上让韩复榘做河南省主席,但为了控制韩复榘,在河南又驻有他的军队,与韩复榘的军队互相监视和牵制。此外,蒋介石还把韩复榘的部队分散到豫东、鲁西、皖北,从而使韩复榘身边没有实力,在河南成了一个“空头主席”。韩复榘因此存有反蒋的心理。特别是他不愿意暴露在他管辖的地区内有共产党的活动,担心被蒋介石抓住小辫子,对自己不利,甚至作为借口来整治自己。另外,韩复榘行伍出身,性格傲慢,刚愎自用。由于家境比较穷,他从前曾经被警察作为小偷抓起来,住过几天班房,吃了些苦头。因此,他对于“警察抓小偷”是很恼火的,也是很忌讳的,对小偷一向表示同情。他曾经对南汉宸说过:“要是有饱饭吃,谁去偷东西?当小偷也是不得已的。”他的这些底细,南汉宸摸清了,有助于营救任作民等同志。当然,要这样做,南汉宸是要冒风险的,因为韩复榘对部下非常严厉,一旦被他识破,“韩青天”也会用手把自己撸到右边去的。但是为了营救战友,冒这个险也是必要的。

南汉宸从开封监狱回到省政府,便把警察局送来的呈文交给了韩复榘。

韩复榘幼年读过私塾,所以他很快就看完了呈文,闷声不语,脸色也变得阴沉沉的。一下子抓住这么多共产党,靠得住么?蒋介石在开封安插了这么多耳目,被他们探听到了,能不报南京么?就是让世面上的人们知道了,岂不笑话咱这省主席是怎么当的?

南汉宸见他板着面孔,便趁机说道:“主席,绝不能承认咱们开封有这么多的共产党。”再说,他们抓的这些人也不见得真是共产党。

韩复榘扬起眉毛,用询问的目光望着他,问道:“你有什么根据。”

“我看了警察局的呈文,觉得说这些人是共产党,缺少真凭实据。”事已至此,南汉宸单刀直入地说,“由于是共产党的案子,事关重大,必须严加查办。所以,我代主席去监狱查访过了,他们哪里是什么共产党,全是‘小偷’!”

韩复榘听完一怔,过了一会儿,轻声骂了警察几句。南汉宸见事情已有转机,便不再多说,离开了韩复榘的公事房。

结果,对于任作民等人一案,“韩青天”把手向左边一撸了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南汉宸利用韩复榘省政府与蒋介石中央政府的矛盾,及他当过“小偷”的经历,以没有证据和不能授柄与人为突破口,成功地营救了自己的同志。

罗瑞卿鸿雁传情

1938年,罗瑞卿在担任抗大领导职务期间,结识了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郝治平。两年后,郝治平在太行山北方局党校学习,又有机会与担任八路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的罗瑞卿接触。这时,罗瑞卿已对郝治平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又找不到适当的表达机会。一天,郝治乎收到了一封笔迹非常陌生的来信,拆开来一看落款是“洛水清”。她马上意识信是罗瑞卿写来的,因为“洛水清”三个字是罗瑞卿的谐音。看了信的内容,证实了她的判断。信中说,昨日晚上与郝治平巧遇,谈得非常投机,心情很愉快,引起子对许多往事的回忆,并约郝治平晚饭后在村口见面,继续谈谈。

届时,郝治平应约来到村口,罗瑞卿早已在村口的一棵大树下等候了。两人十分高兴地交谈起来,但每当罗瑞卿想对姑娘倾诉衷肠时,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后来天色渐晚,为了试探郝治平的态度,分手时罗瑞卿灵机一动,爽快地告诉郝治平:“我是四川人,喜爱吃辣子讲实话。我腮部负伤后,讲话有点费力,心里想的事,还是用笔写得顺当些,我给你写信,同意吗?”郝治平点头笑了笑,心想你说的还少吗,就是关键时候卡了壳。

两个人通过“鸿雁”交往谈学习、谈工作、交流思想,感情不断加深,由相识到知心;由知心又发展到相爱。1941年,罗瑞卿和郝治平在山西桐峪农村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成了终身伴侣。

罗瑞卿在不明对方心底的情况下,先道出了自己的性格。而后又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作既不至于使郝治平陷入尴尬,又给了她充分的时间加以考虑,而罗瑞卿自己也保留了回旋的余地。

梅兰芳巧授技艺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表演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精湛的表演技艺曾使国内外观众惊叹不已。

梅兰芳虽然演技高超,但对戏中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且严于律己。他带徒弟十分严格,有时为了一个细小的动作,往往要亲自指导多次。一次,他所带的徒弟要在戏中扮演一个租使丫环的角色,其中的一个动作,几经排练,梅兰芳始终不满意。

为了使徒弟能准确把握戏中人物的这一动作,梅兰芳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刺骨,寒气袭人的日子,他把徒弟叫到楼上说:“请你到厨房为我做个麻辣汤,驱驱寒。”过了一会,徒弟把做好的热汤端上楼来。正欲转身下楼,梅兰芳将她叫住,一边让她喝下这碗汤,一边嘱咐道:“你把棉袄、鞋子脱掉,再给我做碗热汤来。”徒弟十分惊讶,心想:师傅从来不曾这样对待过我,莫非是要罚我不成?遂转身下了楼。

当徒弟全身哆嗦着,颤颤巍巍地双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汤,向楼上走来时。梅兰芳早在窗于里窥测到这一情景,心里甚喜,连连叫道:“妙!妙!”随即来到门口,把自己的棉袄亲手披在徒弟的身上,高兴地吩咐道:“明天挂牌演戏!”徒弟顿时弄得莫明其妙,轻声问,“师傅,你看我的功夫行吗?”梅兰芳笑道:“成功了!……”

这时,徒弟茅塞顿开,方才明白了梅兰芳为什么那样叫她去端汤,心里顿觉热乎乎的。

梅兰芳巧授技艺的故事给予我们很深刻的启迪,体现了他的聪明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