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文人墨客智慧谋略全书
19523600000018

第18章 择机进谏篇(1)

孛伦赤计败王禅

1328年,梁王王禅等拥立泰定帝子阿刺吉八即位于上都后,发兵攻大都,师入居庸关。燕铁木儿得知敌军入关的消息,即率师北上,迎击王禅军。

双方几度激战,都不分胜负。一天夜里,燕铁木儿召部将孛伦赤、岳来吉进大帐商议军机。燕铁木儿对连日激战不能退敌,心怀忧虑,担心长此相持下去,对己方不利。孛伦赤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认为北军远道而来,又连日作战,兵士们一定疲惫不堪,因此,可乘夜发兵劫袭敌营。燕铁木儿同意孛伦赤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劫营的目的是扰乱敌人军心,使其自退。孛伦赤、岳来吉二将领命后,便选调了精壮骑兵100名,各带弓箭,并持战鼓数十面,潜赴敌营。行前,燕铁木儿一再嘱咐二人:“你等抵达敌营时,只宜左右鼓噪,四面驰射,不必与他厮杀,只要能使敌人惊忧,就算立了头功。”

经过连日鏖战,北军确实疲惫不堪。王禅眼见部下一个个都疲劳过度,非常害怕燕帖木儿遣师劫营,因此,日夜都严令士兵巡守营盘。这天夜半时分,突闻外面鼓声大震,以为是敌军前来袭营,立即披挂出帐,调度各营出战。兵士们开营出击,只见来兵东驰西射,毫无成规,随大胆往来追杀。没想到敌骑兵凭着马快,乘着沉沉夜幕的掩护,左冲右突,你到那边,他到这边,你赶回这边,他又驰回那边。到后来兵士越来越多,只好混战在一处。谁知战到天明,彼此相见,才知所杀伤的都是自己人,不禁懊恼异常。原来,孛伦赤、岳来吉率部擂响战鼓,将敌人从各营中引出后,来往驰射几回,见各营敌军由于夜色沉暗,分不清敌我,互想混战在一起时,即收兵返回营地报功去了。

孛伦赤、岳来吉率少量骑兵夜袭敌营,采用虚张声势的办法,将敌人引出营外,然后乘夜色制造混乱,使敌人不明虚实,自相残杀,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引蛇出洞朱棣大败耿炳文

雄县、莫州之役,燕军诛杨松、擒潘忠,声威大震,这时南路扼守之敌全部消灭,朱棣召集诸将计议下一步应该如何进兵。部将张玉献计说:“应该马上率军急趋真定城,敌军刚刚集拢,我军可乘胜出击,一鼓作气拿下城池。”朱棣依其建议,即刻率大军向真定出发。途中遇耿炳文部校张保前来投诚。朱棣好言相慰,遂问耿军情形。张保如实说:“耿炳文统领的军队共30万,但先期到达的不过13万,一半屯营滹沱河北岸,一半驻扎滹沱河南岸。”朱棣听罢,计上心来,便让张保返回军营,谎称兵败被俘,趁守卒大意之机偷了一匹马逃回。并吩咐他详细地向耿炳文诉说雄县、莫州失守兵败惨状以及扬言燕王军队马上杀来的情况。诸将不解地急忙劝阻道:“大王率兵疾趋真定城,乘耿军不备而攻之,怎么能派张保返回去报信呢?”朱棣笑道:“诸将有所不知,以前我们不知道耿军的虚实,因此想攻其不备而取胜。如今已知道耿炳文军队分别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安营,仗一旦打起来,如果直接推进真定城,在北岸虽可获胜,但南岸的兵众会趋势杀来,南北呼应,使我军陷于不利的处境,不易取胜。假如让他们知道我军的行踪,诱其并南归北,才可一举歼灭,此乃‘引蛇出洞’。另外,故意让他们知道雄、莫两地失陷的败状,是为了挫伤他们的士气。此乃兵法上所说的‘先声后实’的道理。”诸将闻言拍手称妙。

翌日,带健卒数骑飞驰疾趋真定城东门,在耿军运粮队中抓住二人。讯问耿军防务情况,得知耿炳文已传令南岸兵马速到北岸集结。即刻派张玉、谭渊、马云、朱能等诸将绕道出真定城西南,摧破耿军二营。耿炳文洞开城门迎敌,张玉等将率众进攻,霎时间,金鼓齐鸣,喊声震天,两军争得你死我活。不防朱棣亲率铁骑出现在耿炳文背后,沿城夹击,横贯耿军南阵,耿军阵脚大乱,惨败而逃。骁将朱能率三十铁骑一直追到滹沱河以东,耿炳文召集残兵败将数万人,又列阵迎击朱能。朱能乘初战之威风,大声呼喊着,率先冲入敌阵,左冲右突,所向披靡,无心恋战的耿军士兵自相践踏,死伤者不计其数,三千多人弃甲投降。耿炳文逃入真定城后,将吊桥高悬,城门紧闭,固守城池。燕军攻城不下,遂还师北平。

阿丑演戏谏宪宗

明宪宗时,太监汪直得宠。宪宗命他总管西厂,日夜刺探官民动向,屡兴大狱,搞得朝廷诸臣,敢怒不敢言,人心浮动。又有左都御史王越、辽东巡抚陈钺,为人尖酸刻薄,一心想巴结汪直,二人不择手段陷害排挤与汪直不合的朝臣,由此而得到汪直的赏识,三人狼狈为奸,搞得朝政纷乱。昏庸的宪宗反觉得三人忠心耿耿,因而恩宠有加。这期间,有些正直的大臣冒着风险犯言直谏,都受到宪宗的叱绝。

这时宫中有一个名叫阿丑的小太监,常为宪宗演戏解闷,此人极善诙谐;聪明伶俐,巧于心计。他对汪直等人的专横跋扈,也心存不满,但见直谏不行。便借演戏来达到劝谏宪宗的目的。一日,宪宗又前来看戏。在戏台上,阿丑扮作酗酒者醉后的样子,到处谩骂,这时,另有一小太监扮作行人路过此地,即上前道:“某官到了。”阿丑扮醉者置之不理,酗骂如故。行人又道:“御驾到了。”醉者仍然不理。行人再道:“汪太监到了。”醉者故作慌张状,醉走数步。旁边又一行人问道:“皇帝你且不怕,难道怕汪太监么?”醉者连忙摇手掩嘴道:“休要多嘴!我只晓得汪太监不可轻惹。”看到这里宪宗不禁点头陷入沉思之中。第二天,宪宗又来看戏。戏台上,阿丑竟穿着与汪直相似的衣冠,手中拿着两把大斧,挺胸仰头,旁若无人而行。旁人有人间道:“你拿着这两把斧子做什么?”阿丑故作惊态道:“这是钺,不是斧。”那人又问持钺何故?阿丑扬扬得意地说道:“这两钺非同小可,我自将兵以来,全仗着这两钺呢。”那人再问两钺为何名?阿丑笑道:“怪不得你是呆鸟,连王越、陈钺都不知道么?”看到这里,宪宗面露讥笑,至此以后,对汪直渐渐疏远了。不久,又有大臣上奏疏,弹劾汪直等人。宪宗遂下诏,削去汪直、王越和陈钺的官职,谪贬外地。

阿丑是宫中一个唱戏的小太监,但他忌恶如仇,善于心计。借演戏的机会,采用含蓄讽谕的办法,在宪宗面前揭露子汪直等人的专横,使宪宗意识到汪直等人权势过重和仇怨众多的严重问题,而采取措施逐渐疏远了汪直及其盟友。

杨一清设谋诛奸臣

明武宗正德五年,安化王寅锌勾结死党叛乱,屡犯边关。刘瑾开始想瞒过武宗,只矫旨命官员讨逆。后来逆情日益加重,刘瑾见遮瞒不过,方才入报武宗。武宗命都御史杨一清,中官张永率兵平乱。杨一清和张永率兵出城不久,就接到寅镩被杨一清部将仇钺剿灭的捷报,杨一清扼腕感慨地对张永说:“藩宗有乱容易清除,朝廷内有乱不能马上清除如何是好呢?”张永吃惊地问杨一清“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杨一清便移座靠近张永促膝交谈起来,用手指写了个“瑾”字。张永看罢叹道:“刘瑾早晚侍候在皇上左右,惟得皇上宠爱,皇上一天看不见他就闷闷不乐。如今他羽翼已丰,耳目四处皆是,想要除掉恐不那么简单。”杨一清附耳悄悄说:“你也是皇上近臣,如今讨伐叛逆的重任不交给他人,惟交给你,足见皇上对你的信任。你若班师回朝,伺机与皇上说说宁夏之事,皇上肯定会问你,你届时呈上寅锌伪造的檄文,诉说他扰乱朝纲,图谋不轨,海内愁怨,天下将要大乱。我料想凭皇上的英明果断,一定采纳你的奏请,诛杀刘瑾。刘瑾被杀,你一定会倍受皇帝重用,那时再收拾人心,矫正刘瑾的倒行逆施。”张永皱眉说到:“倘若事情办不成,怎么办?”杨一清:“他人奏请,成不成不敢肯定,你的奏请没有不成的。退一步说,如果皇上真的不信,你可以叩头请求一死,死在皇帝面前以表明你的忠心,皇上一定会被你所感动的。现在只有请你立即执行,切记,行事忌讳延缓,应马上动手。耽搁灾难就会接踵而来。”张永听说后,勃然拍案而起说“我拼上残年要报答皇上的恩德。”。

刘瑾听说张永从宁夏押着寅锌叛臣进京请功,就先期入宫,谒见武宗。武宗亲自到东华门置酒犒劳张永将士,刘瑾一直坐陪到深夜,因为有心事才退下。张永乘机从怀里掏出写好的奏折,弹劾刘瑾激反宁夏叛乱,图谋不轨的17条罪状。武宗因酒喝多了说:“今天无事,还是喝酒吧!”张永劝道:“陛下喝酒的日子多着呢。如今大祸临头,若犹豫不决,不但为臣粉身碎骨,恐怕皇上也不能长享安乐。”武宗闻言酒醒了一半说:“我待他不薄,他到底想干什么?”恰巧太监马永成疾入奏报:“刘瑾要造反了?”并陈说外面风传的事。武宗这时才彻底醒悟,派张永速发兵捉拿刘瑾。

当卫兵前去刘府捉人时,刘瑾从梦中被兵士们的喧杂声惊醒,穿衣出门厉声呵叱不休。张永说:“皇上有旨,传你去呢!”兵士们上前将他缚住,投进监狱。

刘瑾被捕后,武宗开始并没有杀刘瑾的意思,仅将张永奏章晓谕诸臣,命群臣议定刘瑾该当何罪。群臣议论纷纷,没有证据,不能证明叛逆的真假。武宗听诸臣议论后,迟疑片刻说:“待我亲自查抄刘府就清楚了。”遂带领文武百官到刘瑾家搜查,共搜出金24万锭,外加57800两;元宝500万锭零1583600两和八爪金龙袍蟒衣等物,更有两栖貂毛扇暗藏寒光闪闪的匕首。武宗见状不禁雷霆大怒道:“大胆刘瑾果然要造反!”便命把刘瑾交刑部问罪。

刘瑾图谋逆反,铁证如山,被处以凌迟之刑。刘瑾被枭首示众后,京城众多受刘瑾迫害的人,争相买他的肉吃,用一文钱换一脔,一会儿就吃光了。

行善总会得到善的报应,作恶总会得到恶的报应。刘瑾虽然一时权倾当朝,但杨一清看准时机,说服了与皇帝亲近的宦官张永,采用先发制人的办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擒拿,从而除掉了朝中一大祸患。

蒋御史绘图谏明君

康熙初年,由于发生了“三藩”之乱,清政府不得不通过加捐加税的办法来筹集军饷,又征调了许多壮丁,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不少地方的人民生活日益艰难,社会矛盾尖锐起来。然而,多数官员害怕得罪皇帝和同僚,在奏折中都报喜不报忧,不愿意如实反映民间疾苦。

御史蒋莘田则是一个例外。他知道,如果再不把民间的实情报告给皇帝,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将变得不可收拾。为了能够引起康熙帝的重视,他上了一道形式很别致的奏折。他以老百姓遭受的各种苦难为题,精心描绘了一组由12幅图画组成的《流民图》,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人民生计的艰难。这12幅图画分别是:《难民妻女图》、《刑狱图》、《寒窗读书图》、《春耕夏耘图》、《催科图》、《鬻儿图》、《水灾图》、《观榜图》、《废书图》、《暴关图》、《疲驿图》、《旱灾图》。图画的后面附以文字说明。12图进呈之后,他又连上5道奏折,详细地提出了救荒的具体办法,内容写得极其诚恳、动人。

当这12幅图画铺展在御案上的时候,深深地打动了康熙帝的心。他仿佛看到一群群面黄肌瘦的逃荒难民,又像听到他们绝望的呼喊,不禁仰天长叹。他采纳了蒋莘田的建议,对灾区采取了一些救济措施,减轻了人民的一些痛苦。至于蒋氏呈上的12幅图画,他让内侍挂在他经常议政的大殿两侧,作为自己长鸣的警钟,以时时警戒自己。几年之后,康熙在一次东巡途中,看到沿途的饥民,还感慨地对近臣们说;“这就是蒋莘田所绘的《流民图》啊!”可见,蒋氏的那道特殊奏折给皇帝留下多么深的印象。

蒋莘田绘制《流民图》向皇帝报告民间实情,实际上是一种“巧谏”。这种方式可以使皇帝直接而形象地了解到民间疾苦,容易引起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客观效果也比较好。蒋莘田不愧是一位敢于为民请命的好御史。

吴熊光谏阻南巡

有一次,嘉庆帝去盛京(今辽宁沈阳)祭拜祖陵,回京时驻跸夷齐庙。他召见大臣吴熊光及戴均元、董诰等人,谈论一路上的观感。嘉庆帝况:“有人说通往盛京的道路崎岖不平,沿途没有什么好的景致值得观赏。可是这次巡幸不仅路途平坦,而且沿路风景绝佳,真是人言不可全信呀!”不等其他人开口,吴熊光抢先回答说:“皇上这次巡幸,主要是为了目睹太祖、太宗当年创业的遗迹,不忘当年创业的艰难,为子孙后代树立恪守祖制的榜样,难道只注意沿途的风景吗?”

过了一会儿,嘉庆帝问吴熊光:“朕曾经在南巡时去过苏州,那里的风景真是天下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