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补注意事项
1.合理配置膳食
米、麦是人的主食,人体所需要的热量有80%是米、麦等粮食供给,所需要的蛋白质有50%是米、麦供给;全谷制的食品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同时还提供机体所需的无机盐。豆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动物性食品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又是人体脂肪的主要来源,这类食品补益作用较强。蔬菜含有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粗纤维等,它有益于消化,有助于排泄。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能补充人体的需要。因此,配膳时要注意各类食物的合理搭配,不可偏重某一种食品。根据现代研究发现,多吃动物蛋白质,易引起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症,所以对有高血脂症和冠心病的人,宜食植物蛋白。对年轻人来说,因为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可适当多补充高蛋白食品,以适应机体的需求。
2.培养良好的膳食习惯
(1)做到饮食有节。古人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这种少吃多餐的观点,沿用至今,尤适宜于溃疡病、胃肠炎等患者,以及老年人和脾胃素亏者。此外,不能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胃而影响其功能。
(2)讲究饮食卫生。不吃有毒食品,不吃不洁、变质食品。烹调过程中要保证食品不受污染,不能储存过长,食用时要煮熟烧透。此外,用膳后要注意适当的活动,华佗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自不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3)注意饮食选择。《灵枢·师传篇》指出:“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饮食过热灼伤胃肠道。饮食过冷,则易伤及脾胃。因此,饮食不要过热过冷。同时亦忌饮食过硬的食品。对肥甘厚味的食品,也忌过多食用,以免伤胃。
3.食物要调和
选择食物要五味调和,忌有偏嗜。《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就是说人体摄入的食物五味比例要协调,这样才能使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机能协调,正气旺盛,身体健壮。若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某几味,使五味失去调和,就可因五味有所偏性,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则乘虚而入。对病人来说,五味若不调和,则会加重疾病。
4.注意饮食宜忌,食用与疗病相宜的食品
高热出汗,耗伤津液者宜选清凉、滋润的瓜果饮料或食品,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高血压者,久痨阴虚、骨蒸盗汗的肺结核者,宜食海蜇、荸荠、白鹅、乌骨鸡,银耳等食物。对身体虚弱、易感风寒者,宜吃生姜、大枣等食物;病后调理宜选粥,并根据病情,或以脏补脏,或补阳滋阴等。饮食禁忌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或恢复期,应禁忌食用一些与疾病不相宜的食物。病中或病初,胃气尚未恢复,食欲不振,此时不宜高脂厚味饮食。热性病症,应忌温热性食物,如姜、蒜、辣椒等温散辛辣之品,以免火上加油。此外,水肿者忌盐,消渴者忌糖,睡前忌浓茶。
5.注意食物的配伍禁忌
食物配伍合理能产生协同作用,反之,则使食疗作用消失,甚至对机体有害。食物与药物的配伍要注意两者相宜,切不可背道而驰。食物之间亦须注意配伍禁忌,如花生忌黄瓜,鳖甲忌苋菜,牛膝忌牛肉,人参忌萝卜等。
食补的方法
1.平时食补
平时食补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使饮食品种多样,荤素粗细兼有,以平衡营养的一种方法。由于多种多样的食物,经过适当的配膳,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既能引起良好的食欲,又有利于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互为补充,保持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素的平衡,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平时食补可以归纳为“合理膳食,平衡营养”。
食品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内经》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调和饮食五味的意义。五味过偏会导致疾病或延长病程,因此,当机体患病时,更应注意五味调和。《内经》说:“肾病毋多食咸”,“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些论述指出了患病时饮食的禁忌。可见,营养平衡,五味平和,可以说是平时食补的关健。
2.病后食补
病后食补与药补相似,是按照食物的四气五味性质和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状况分别进补,一般分为平补、温补、清补三种方法。
(1)平补法:是用性味平和的食物补养身体,这类食物有谷类(如粳米、麦等)、豆类(如大豆)、水果(如苹果等)、蔬菜类(如青菜等)。这类食物对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者均适合。只要不过量食用,一般不产生不良反应。
(2)温补法:是用性味甘温的食物补养身体的方法。这类食物有肉类(如牛肉、羊肉等)、乳类(如牛乳、羊乳等),以及果类中荔枝等。这些食物适合于阳虚者,对有阴虚内热者则不宜多食,以免加重内热。
(3)清补法:是用性味凉的食物补养身体的方法。这类食物有生梨、芹菜、藕、百合、甲鱼等。这些食物适用于阴虚者。经常食用可以清火,而阳虚者则不宜过多食用。
病后食补的几种方法符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此外还得视机体的需要,做到对症下食。
补身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补身也不例外。所谓补身之道,就是遵循补身的规律,对人体进行施补的原则、道理和方法。而了解补身的原则是使人们更好地利用滋补药物和食物,获得最佳补身收效的重要条件。
进补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虚则补之
古人特别注重对虚症之体采用补益之法,素有“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说法。人体的健康是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的。在食补时,不应孤立地看食物的价值,而应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在药补时更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缺啥补啥,如阴虚者选养阴药,气虚者用补气药等。如果身体强壮,不需要进补的,就不必施补。
一个人往往因起居不当,生活不节或身患疾病等而“夺精气”,导致体虚,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所说,“精气夺则虚”。体虚通常表现为人体机能衰弱,营养不良或抗病力及恢复力不足,它不仅加速人体衰老,而且也是引起老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凡属虚者均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补,其目的就在于扶植正气,强壮筋骨,增强机体祛邪扶正,去病延年。
2.虚不受补
这一原则岂不与“虚则补之”原则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机体有虚方可进补,但机体长期虚衰过甚,则不能复补。这犹如饥饿过度或长时间禁食者,不能立即饱餐一样的道理。虚弱过甚过久,各脏器的机能都有所减退,尤其是脾胃机能减退,若盲目进补,往往会损伤脾胃,加重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的不平衡状况。
所谓“虚不受补”,主要是说明服用补品,如人参、鹿茸等,或吃了羊肉汤、狗肉等大温之食品,往往出现口干、唇焦、烦燥、夜不能寐等虚火上升、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虚者脾胃虚弱,腻滞之品伤胃所致,另一方面是用了不恰当的补品,更使阴虚体质者原有的“虚火”症状加重。可见,阴虚体质者不能接受温热补品,而应以滋阴液为生,方可避免“虚不受补”的后果,收到补而有益的效果。
3.外邪不可补
当初感外邪或外邪未尽时,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如果正气不是很虚弱的话,不要过早用补,而应以祛邪为主。因为急病初起或外邪未尽时,机体的正气尚未大伤,而邪气严重,如果用补,则产生“闭门留寇”的后果,不利于身体恢复。对热症经疏理或解化后无虚症者,亦不要用温补,以避免再发热。如果有明显性正气衰弱的,才有必要在祛邪药中适当配调补益药,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此外,对各种实痛者不能用补,只有虚痛才可用补。
4.不可滥补
古人说:“人体平和,唯须好将息,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无毒之药性虽平和,久而多之,则气有偏胜。”“益药有利有害,参、芪、归、术补气补血等药,利人处极多,亦有受其害者,不中病也。”因药物其性皆偏,若有益于此,必有害于彼。“是药三分毒”,即使是再好的滋补品也有其副作用,盲目滥用不仅不能补益机体,反而会给机体带来损害。因此,身体没有虚症,脏腑机能正常时,不要服用滋补剂,更不能妄用热性补药和刺激性补药。若身体有虚必须用补时,要先找准虚的要害,根据病症和体质,合理安排用药比例,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5.适身进补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患病原因、病症、病程以及疾病转归各不相同,因此进行食补或药补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儿童不宜进补,而中老人需要补身。又如,气虚者,表现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出虚汗、小便清长,可以吃点胎盘,或食用人参炖鸡汤等,血虚者,表现为舌质淡、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手足发麻等,可以吃红枣、桂圆以及动物肝脏等。圆鱼、乌龟和淡菜等是阴虚病人的好补品;而牛、羊、鹿肉温中补虚,狗肉味美香浓、和血暖身,是阳虚体质的好补品。这些都体现了“适身进补”的原则。
6.四季有别
进补不仅要适身,而且还要适时。春、夏、秋、冬各有其变化的规律,通常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进补只有顺应四时的变化,才能调摄人体阴阳平衡。因此,四季进补就有其各自的内容和方法。
四季进补的法则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由于四季气候不同,用补药调养,应有所不同。
1.春季补生法则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虫活动,阳气升则一派生机,气温较暖,但早春天气“乍暖还寒”,补身方法仍须与冬季进补方法相同,切不可一入春就断补,以免冬令进补“功亏一篑”。但当春光明媚生机盎然之时,生命充满活力,就不宜以药补为主,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状况,适当进行补益,并多增加户外活动。一般人不可长期服用大量补药,久病将愈、病后体弱、外科手术后气血亏损者有必要服用补品、补药。
春天进补,应注意“春生”、“春温”的季节特点,需选用扶助正气的补益元气的药品。其中,人参就是最优的补气之品。阳气不足者,宜用红参;神疲口干者应选用生晒参、西洋参。也可用物美价廉的太子参、党参代替人参。此外,蜂王浆、蜂蜜也是此时的滋补良品。
2.夏季补生法则
夏季是艳阳天气,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尤其是天热出汗,不但损耗体液,还消耗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如无机盐类,若不及时补充,会发生体液失调,代谢紊乱;同时,天热影响脾胃,减少胃液分泌,降低消化能力,加上睡眠不足,损耗津液,从而减弱食欲,造成人体内收入少而消耗多的局面。为此,夏季也应吃些补益品,以补充损耗的物质,供给机体的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补品应以清淡、滋阴食品为主,如过于肥腻或燥热,势必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食补最好选择清补食品,如鸭、冬瓜、绿豆、瓜果等;药补则选择健脾益气的补药为宜。如气虚不敛、口渴多汗者,用五味子,先捣破煎服,身易倦怠、气短虚弱者常用生晒参、西洋参,黄花等;气血虚弱者,可用生晒参,也可用党参代替。在夏秋之交,对肾虚者,可酌情服食些平补肾气的药物,如八仙长寿丸或金匮肾气丸等,以资助人体元气,补偿炎夏暑热给人体带来的消耗。夏季是慢性病少发的季节,若乘此机会进补,能扶持人体正气,增强抗病力。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总之,炎热天以健脾、祛暑、化湿、清补为原则,以食补为主、药补为次,就可以达到补身养生的功效。
3.秋季补生法则
秋天来临,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日生,气候逐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人也应随之奉收养生。其实,冬令进补,应提前到入秋就开始。不过,这时补益应防止“秋燥”对肺阴的损伤,因此,古人认为秋季进补宜滋阴而忌耗散。因此,秋季应服用滋阴润燥的补品,如银耳、生地、百合等。
如果夏季由于多食生冷瓜果而致胃肠虚寒者,秋令可服干姜、肉桂等温热药以“暖胃”,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秋凉后倘若马上吃进大量猪、牛、羊、鸡等炖品,或其它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势必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消化功能。这正如跑步,必须先慢跑后才逐渐加快一样,一下子吃进大量难以消化的补品,营养物质就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补”出乱子来。这期间,进补的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注意吸收消化。
4.冬季补生法则
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自然界阴盛阳衰,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使用药补以养真气、同守元阳、兼而养阴的大好时节。在我国流行着冬季大补的习惯。我国南方民间用阿胶于黄酒中浸泡一天后,隔水炖溶,加入冰糖、花生米、胡桃仁、黑芝麻或龙眼肉等,边炖边搅拌至糊状后置冷成膏,每天服用3~5匙,老年人和妇女服用,补体强身的效果特别好。俗话说,“补在三九”。此时药补常用大枣、枸杞、人参、胡桃、炙甘草、阿胶、鹿茸等,食补常用羊肉、狗肉、红枣粥、参芪鸡汁粥以及萝卜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