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记者在对男性做采访时,常有这种体验:对注视她的男性要比不注视她的男性更有好感。而且经过在面试时候的测验,也表明如何选择候选人也与是否注视着主考人有着很大的关系。注视,或是看一个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视线接触”。这种视线接触越频繁,对方也越会产生好感。我们应该学会被对方注视。把自己和对方换一个位置的话就会明白。如果是讨厌的人,也不会想去看他一眼。
相反,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就会总去盯着他看。所以注视着你的人,也对你抱有一定的好感。用温柔的、亲切的目光注视对方的话,对方也会产生“他为什么这样看着这里呢?”“有机会的话,和他聊聊看!”之类的想法。如果遇到了你喜欢的人,先从注视他开始。
社交中一双真诚而热情的眼睛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眼睛会说人们内心深处的话,它表明了你对别人的好感。充满善意的眼睛不一定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但只要真诚,同样可以赢得人们的好感,让人难忘。
有人说“眼斜心不正”,其实不准确,应该说“眼邪心不正”。心术不正的人不光是喜欢斜视,而是“邪”视,就是眼神中透出邪恶的光。
孟子说过,看人胸中正与不正,要看他的“眸子”,正直的人眼光是光明坦然的,不正的人眼光是怯懦而灰暗的。曾国藩也说过:一个人目光闪烁不定,这个人定非善类。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如果遇到一个人,眼睛急速地躲开你的目光而闪烁不定。你心里就会很不舒服。我们相信自己的人品,但从仪态上也不要染上这些坏毛病。
眼神不能滥用。自然眼神是语言表达的得力助手。眼睛传递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表达比言语更深切、更微妙的含义。许多动物不会说话,却会瞪眼,其目的是向对手发出威胁的信号。蝴蝶经过长期进化,翅膀上的斑纹越来越醒目,这种斑纹会使其他动物误认为是猛兽的怒目,从而不敢轻举妄动。
眼神可以显示出人的喜悦或冷漠,每一种眼神都有特定的含义:明亮的眼神表示心情愉快;平静的目光表示温和善良;灵秀的目光表示聪明智慧等等。可见,在交际活动中注意眼神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眼神应该智慧、诚恳、明亮、平静、友好、坦然、专注、坚定。切忌挑逗、仇恨、轻佻、卑琐、轻蔑、奸诈、愤怒、凶狠、阴沉、游离、茫然的眼神。
眼神是一种在社交中通过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表情语言。人们历来重视眼睛对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思想感情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神中显示出来。从理论上讲,眼神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1)视线长度。在我们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注视对方的时间是谈话时间的一半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比例,说明我们对对方本人比对方的话更感兴趣;低于这个比例,说明对两者都无所谓。交谈时的其他眼神表现,总的讲要灵活自然。对一般的谈话对象,不要长时间凝视,否则就会让对方有被侵犯的感觉。
(2)视线方向。谈话时,我们注视对方的部位可以显示我们与对方关系的亲疏。在生意、谈判、商务等场合,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的三角部位。这个三角就是双眼和前额的中心位置。如果你看着对方的这个部位,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别人也会感到你有诚意。所以,这是把握住谈话主动权和控制权的重要因素。在一般社交场合,也是用眼睛看着对方脸上的三角部位。但这个三角是两眼和嘴的中心位置。在恋人之间所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胸部位置。这种眼神只有用于恋人之间才算得体,对其他人不能滥用。
(3)瞳孔变化。瞳孔的扩大与缩小很微妙,在一般情况下,瞳孔扩大表示兴奋、愉快或爱,传达的是好信息。比如赌场上赌客抓了一副好牌,同桌的其他人就会敏锐地感觉到对方眼神的异样,其实这种异样就是瞳孔扩大。因此,赌客总是戴着墨镜,其目的就是怕别人看出瞳孔的变化。
反之,瞳孔缩小则表示消极、愤怒或警惕,传达的是坏信息。研究表明,当人极度兴奋激动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它原来正常大小的四倍多。反之,愤怒或消极的态度能使瞳孔缩小到一点点。瞳孔的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它如实地显示出大脑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所以瞳孔的变化是下意识的、自己意志所不能控制的。
此外成功的社交离不开对人察颜观色,任何时候都必须根据对方脸色的变化来调整进退。
脸上的变化最具特点的是眼神。俗话说“眼睛能说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识别人的心思最重要是会识别他人的眼神。
人的个性是不容易改变的,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人的表情则不然。性为内,情为外,最能体现情的地方,不是动作,不是语言,而是眼睛,动作言语都可以掩饰,而眼睛是无法假装的。
如果对方眼神沉静,说明他对于问题早已成竹在胸,有条不紊。如果你向他讨教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不肯明白说,说明事关机密,你就是再问,他也不会说。
相反,他要是眼神散乱,意味着问题把他弄得六神无主,毫无办法,你只有另想应付办法,不要指望他有什么高招。
如果他眼神横射,仿佛有刺,说明他对你冷淡,应该借机速退。
如果他眼神呆滞,唇皮泛白,说明他也没有办法,并相当绝望。
如果他眼神似在发火,说明他此刻正在气头上,千万不要再火上浇油。
如果他眼神恬静,面有笑意,说明他非常高兴,这时你求他,很快就会有结果。
如果他眼神游动,说明他心怀诡计,要小心从事。
如果他眼神四射,神不守舍,说明他心已转移至别处。
如果他的眼神凝定,说明他赞成你的办法,并表示满意。
如果他眼神下垂,连头都向下倾了,说明他心事重重,你千万不能再述说忧伤的事情。
如果他眼神阴沉,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交往,应小心为上,说不定他正要置你于死地。
如果他眼神上扬,说明他对你很不在意,你不要再自讨没趣。
人的眼神各种各样,有散有聚,有动有静,有阴沉呆滞,有下垂上扬,各人的眼神有各人的特点,所有的这些眼神都要从直观上去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察觉他们内心真正的意图,寻找恰当的时机与他们交往。
要正确了解、判断一个人,不能只凭一言一行一事的外在表现,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特别是要把握他在失去主管监督及道德舆论约束时的言行表现,注意他对那些身处逆境或地位低下的人的态度,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出现,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对待。要想很好地了解他人,必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具体实践。
在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地去考察衡量一个人,然后决定与他的交往方法,而是要求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尽快判断制定出速战速决的方针。
因此,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是非,而不应轻易相信别人。听风便是雨,缺少自己的主见,把别人的话奉为圣旨。如此,不是造成误会,与人发生纠纷,受骗上当,就是盲目行动,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
在人生旅途上,即使你自己谨慎小心,奋发图强,行得正站得直,仍不能避免厄运。厄运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而尤其令人防不胜防的则是那些谗言与阴谋,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一套人生的防卫方法。如此才能在目前的顺境状态下放眼未来,环顾四周,明察秋毫,防患于未然。
34称呼要得体
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开口说出的第一句往往就是称呼。“良言一句三春暖”,称呼得体就像行见面礼,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断。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所以,不论是一般人,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发展,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
称呼在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早为人们所注意。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得体的称呼能使人心情愉快,自信增强,有助于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使人精神文明、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得体的称呼能缩短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热情地与你进行心理沟通,商量事情和研究问题,彼此增加理解,使人心情舒畅。如果领导者主动与部下或职工打招呼,下属就会以为领导重视自己,赏识自己,增加了对领导者的认同感、信任感和愉悦感,从而会焕发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会更加关心本单位、本企业的发展和振兴,更积极主动地为它献计献策。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其实,并没有什么统一的和固定的模式。首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体系,称呼的习惯可能差异很大;其次,不同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性格和文化程度等,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一样。这就造成了人际称呼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称呼得体的难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这样,他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反过来他也会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沟通,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仅有此还不够,在具体称呼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记住对方姓名,争取主动
姓名不仅是将自己与他人的存在予以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人的名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及哲理思想。由于自尊的需要,人们总是最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会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心理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解,与人寒暄时不只说句“你好!”而是在前面冠以名字,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应。某位领导、老师或同事初次见面或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使我们激动万分、钦佩不已的体验差不多人人都曾有过。
(2)符合年龄身份,不卑不亢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对年长者称呼要借助欢乐的声调、热情的笑容和谦恭的体态等表示你尊重的情感;对同辈则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对他的喜爱和关心的态度;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要讲究礼貌,既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不能使用“喂”、“哎”等来称呼人,同时,也应力戒点头哈腰,满嘴恭维话。
(3)兼顾长幼差异,有礼有序
有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地,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的交往技巧。称呼兼顾长幼的差异,会使年长者觉得受了尊重,年轻人也心中坦然;如顺序颠倒,不仅会使年长者不满,被称呼到的人也会感到窘迫。注意尊重女性,在与一个同样年龄、身份的群体打招呼时,先称呼女性,也会使对方感到你有较高的素养,从而乐于与你交往。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制约、密切相关,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称呼的得体与否以及称呼得体的程度,仅仅就其一点,不计其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只有依据称呼对象和交往场合等具体情况,从多方面分析称呼对象的称呼需要,选择得体的称呼语和随后的伴随语,再辅以适度的声调、表情、眼神和手势等副语言交际手段,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称呼效果。
35寻找共同的话题
每个人对用心聆听自己言谈的人,是不会有恶意的。大家也都知道有一种共同的需求,这种满足感也可以牵住对方的注意力。
能与初次见面的人愉快地交谈,谈论一些对方比较感兴趣的时事或话题,往往会拉近双方的距离,并坦然地与你开展心灵上的交流。
(1)给予“同感”能得到对方的“共鸣”
当你希望对方不吝啬地提出他的意见时,保持其愉快的心情是相当重要的。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活跃在银屏上或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如何访问特别来宾。大家都知道,主持人大多具有一副好口才,但是,各位或许没有注意到,他们还具有一套心理战术,能使来宾们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访问。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同时应是一位擅长心理战术的人,他能让你觉得自己说的话,简直精彩极了。相信只要不是性情古怪的人,面对如此“知己”的朋友,都会坦诚相见,对于对方问的问题,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促进彼此间友好的关系,要对对方动之以情,主动地先去了解对方的苦恼与欲求。这种了解作用,心理学上称为“共感”,或称“感情移人”。要记住的是,您必须先对对方表示“共感”,对方才会对你表示“共感”。所以,首先你必须运用心理技巧,作出“共感”的姿态,这种姿态一旦模拟久了,也就会真正产生出彼此的“共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