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518000000052

第52章 实现自我之途(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余人被征发去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戍卒误期到达目的地的一律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反秦起义,史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王,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公元前209年7月,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前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余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均被指派为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防地。而按秦法规定,延误戍期,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便趁着天下百姓生计愁苦和对秦的怨恨,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你们都已经延误了戍期,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斩首,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也要占到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全都响应。陈胜、吴广便诈以已死的扶苏和楚国的大将项燕为名,培土筑坛,登到上面宣布誓约,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随即攻陷大泽乡,接着招收义兵扩军,进攻蕲。夺取蕲后,又令符离人葛婴率军攻掠蕲以东地区,相继攻打柘、谯等地,全都攻下了。义军沿路招收人马,等到抵达陈地时,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当攻打陈城时,郡守和郡尉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在谯楼下的城门中抵抗义军,不能取胜,郡丞被打死。陈胜于是领兵入城,占据了陈地。

当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结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秦国灭魏时,听说两个人是魏国的名士,便悬重赏征求他们。张耳、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起逃到了陈地,充任里门看守来糊口。管理里巷的官吏曾经因陈馀出了小过失而鞭笞他,陈馀想要与那官吏抗争,张耳踩他的脚,让他接受鞭笞。待那小官离开后,张耳将陈馀拉到桑树下,数落他说:“当初我是怎么对你说的?现在遇上一点小的侮辱,就想跟一个小官吏拼命啊!”陈馀为此道了歉。及至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们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他国,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没有听从这一意见,仍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坚持了六个月,终告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其后,各地农民起义军继续坚持反秦斗争,终于推翻了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所表现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鼓舞了后世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怀大志刘邦、项羽起义

刘邦和项羽从小就有大志向,刘邦见了秦始皇的浩荡车驾,不由自主地说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秦始皇巡游到会稽,项羽见了却毫无畏惧地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字季,对人友爱宽厚,喜欢施舍财物于人,心胸开阔,素来有远大的志向,不安于从事平民百姓的日常耕作。起初,刘邦担任泗水亭长,单父县人吕公,喜爱给人相面,看见刘邦的身形容貌,认为很不寻常,便将女儿嫁给了他。不久,刘邦以亭长身份遣送被罚服营建劳作的夫役到骊山去,途中许多夫役逃亡。刘邦据此推测待到骊山时人都已经跑光了,于是行至丰乡西面的泽中亭后,停下来休息饮酒,到了晚上即释放所送的夫役们说:“你们都走吧,我也就此逃命去了!”夫役中年轻力壮的汉子愿意跟随他的有十余人。刘邦随后逃亡,隐藏在芒、砀的山泽中。沛县的年轻人闻讯后,大都想要去归附他。

及至陈胜起兵,沛县县令打算举城响应,主吏萧何、狱掾曹参说:“您身为秦朝官吏,现在想要背叛朝廷,以此率领沛县的青年,恐怕他们不会听从您的号令。望您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集起来,可得数百人,借此威胁大众,众人便不敢不服从了。”县令于是命樊哙去召刘邦来见,这时刘邦的部众已有百十来人了。县令事后很懊悔,担心召刘邦等人来会发生变故,就下令关闭城门,防守城池,并要诛杀萧何、曹参。萧、曹二人大为惊恐,逃出城去投奔刘邦以求自保。刘邦便在绸绢上草就一书,用箭射到城上,送给沛县的父老,陈说利害关系。父老们便率领年轻一辈一起杀掉了县令,敞开城门迎接刘邦,拥立他为“沛公”。萧何、曹参为刘邦召集沛县青年,得三千人,以此响应诸侯反秦。

项梁是故楚国大将项燕之子,因曾经杀过人,与他哥哥的儿子项羽逃到吴中躲避仇家。吴中有声望的士人才都在项梁之下,不及他。项羽少年时学习识字和写字,未学成即抛开了,去习练剑法击刺之术,又未学成。项梁为此非常生气,项羽说:“识字写字,记名姓就行了!学剑也不过只能抵挡一人,不值得去学。要学就要学可以抵抗万人的本事!”项梁因此便教授项羽兵法,项羽喜不自胜,但是在略知兵法大意之后,又不肯学下去。

项羽身长八尺多,力能独自举鼎,才干、器度超过了一般人。会稽郡郡守殷通听到陈胜起兵抗秦的消息后,想要发兵响应陈胜,便令项梁和桓楚指挥所发动的兵马。这时,桓楚正在逃亡之中。项梁说:“桓楚在逃亡中,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只有项羽知道他的行踪。”项梁就嘱咐项羽持剑候在外面,自己又进去与郡守同坐,说:“请您召见项羽,让他接受命令去召回桓楚。”殷通说:“好吧。”项梁唤项羽入内受命。不一会儿,项梁向项羽使了个动手的眼色,项羽随即拔剑斩下了殷通的头。项梁手提郡守的头颅,佩带上郡守的官印。郡守的侍从护卫们见状惊慌失措,混乱不堪,被项羽所击杀的有百十来人,一府之人都吓得趴在地上,没有一个敢起身的。项梁随后便召集他从前熟悉的有势力的强干官吏,把所以要起事反秦的道理告诉他们,然后立即征集吴中的兵员,命人收取郡下所属各县丁壮,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己做了会稽郡郡守,以项羽为副将,镇抚郡属各县。项羽此时年方二十四岁。

社稷之臣汲黯

汲黯,字长孺,西汉濮阳人。武帝时,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他为政只抓大事,喜爱清静无为,好黄老之术,常直言劝谏,曾指责汉武帝为“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汲黯担任谒者时,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东越部族相互攻击,武帝派汲黯前去巡视,他没有到达东越,仅走到吴地就回来了。他向武帝报告说:“越人自相攻击,本来他们的习俗就是如此,不值得为此折辱天子的使臣。”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汲黯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时,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在东海郡时,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汲黯身体多病,躺在内室中不出门,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汲黯。武帝听到了,召汲黯入朝,担任主爵都尉,地位与九卿相同。他处理政务,从大的方向引导,不拘泥法令条文。

汲黯为人性情倨傲,缺少礼数,当面使人难堪,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当时武帝正招揽文学之士和儒家学者,武帝说:“我想要以仁义治国。”汲黯应声回答说:“陛下心中藏着许多欲望,而表面上却做出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可能效法汤尧禹舜那样的治绩呢!”武帝沉默不语,接着勃然大怒,脸色很难看地宣布结束朝会,公卿大臣都替汲黯担忧。武帝退朝回到内宫,对左右侍从说:“汲黯的愚笨刚直也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批评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立公卿等辅佐大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况且,我既然已经处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顾全自身性命,那就会使朝廷蒙受耻辱,那怎么得了!”汲黯身体多病,病假将要接近三个月的限期了,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最后病重时,庄助替他告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当时,将军卫青由于破匈奴有功得到尊崇宠信,没有哪位朝廷大臣能与他相比。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只有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皇上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显赫,您应当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的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难道就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能,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大事,因此他比平时更受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在汉武帝空闲时进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而汲黯进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没戴帽子,远远看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由此可见一斑。

哀帝断袖宠董贤

董贤是西汉御史董恭之子,是一个美男子。董贤初任太子舍人,汉哀帝即位后改任他职。两年后,哀帝有一天在宫中望见董贤,被他的仪貌吸引,拜他为黄门郎,由是“宠爱日甚”。不久又擢升附马都尉,成为哀帝近臣。哀帝因外戚争权,政局动荡,又身患痼疾而经常恐惧不安,得董贤朝夕侍奉陪伴,感其亲近可以信赖,由是宠幸备加,甚至想把皇位让给董贤。哀帝为了树立董贤在文武群臣中的威望,提携董贤,可以称得上煞费心机,极尽上提下推之能事。

驸马都尉、侍中、云阳人董贤很得哀帝的宠爱,出则陪同乘车,入则随侍左右,赏赐累积无数,他的显贵震动了朝廷。董贤常与哀帝睡在一张床上,有一次睡午觉,董贤斜身压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想起床,但董贤还没睡醒,哀帝不愿惊动他,于是就把袖子割断了再起床。哀帝又诏命董贤的妻子可以向门使通报姓名记录在案后进入皇宫,住在董贤在宫中的住所。又召董贤的妹妹入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昭仪与董贤夫妻日夜侍奉哀帝,一同跟随左右。哀帝还任命董贤的父亲董恭为少府,赐爵关内侯。哀帝又下诏,为董贤在北宫门外建筑宏大的宅邸,里面有前后大殿,殿门宽阔,工程浩大,豪华精巧绝伦。又赐给他武器库里宫中专用的兵器和皇宫的珍宝,宫中珍宝物品上等的,全都被挑选送进了董贤的家里,而皇帝所用的不过是次一等的。甚至连皇家丧葬用的棺木、珍珠连缀制成的寿衣、玉璧制成的寿裤,都预先赐给了董贤,无不齐备。又下令在哀帝的陵墓义陵旁为董贤建筑墓园,内修别室,还用坚实的柏木,大头朝内排垒在棺外。墓园外修筑巡察道路,围墙有数里之长。

公元前2年12月,哀帝任命侍中、驸马都尉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任命策书上说:“封立你为三公,作为汉朝的辅佐。我一向知道你的忠诚,能匡正众事,忠诚地坚持中庸之道。”当时董贤二十二岁,虽列为三公,但常在宫中服侍,主管尚书事务,百官必须通过董贤才可奏事。哀帝又因为董贤的父亲卫尉董恭不宜居卿位,就把他调升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二千石。董贤的弟弟董宽信,接替董贤为附马都尉。董氏亲属都成为侍中、诸曹,可定期朝见皇帝。

当初,丞相孔光为御史大夫时,董贤的父亲董恭为御史,要侍奉孔光。等到董贤当上大司马,与孔光同为三公,哀帝故意让董贤私下去孔光家拜访。孔光素来恭谨小心,知道皇上要尊宠董贤。一听说董贤要到了,孔光布置警戒,穿上官服、戴上官帽,出大门等候。望见董贤的车队,才退入大门。董贤到达中门,孔光进入客厅,等董贤下车后,孔光才出来,拜见、迎送之礼非常恭敬谨慎,不敢用接待同等地位宾客的礼节来接待董贤。哀帝听说后,非常高兴,立即授孔光的两个侄子为谏大夫、常侍。从此,董贤的权势与皇帝相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