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518000000030

第30章 兴国安邦之略(1)

在古代,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安定兴盛;无道昏君统治天下,必然导致动乱灭亡。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王朝兴亡的关键。怎样做一个贤明的君主?体恤百姓、不务奢侈、接纳谏言、居安思危是其中的要点。另外,国得贤臣则安,国失贤臣则危。贤臣往往敢于直谏而失宠,奸臣往往善于求媚而得势。举贤荐能是国家兴旺祥和的标志,而妒贤嫉能行馋言陷害之能事,必将给国家带来祸乱。

商鞅立木取信施新法

商鞅想变法,又怕法令公布出来后老百姓不相信,影响新法的推行,于是他就在南门立下一根木杆,声称谁把木杆搬到北门,就可得到五十两金子,后来,有人搬了木杆,当然也因此而得到了金子,于是,百姓们开始信服。商鞅这才颁布了新法。

起初,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毗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公元前362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壮大秦国。为了招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官。”秦孝公的求贤令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荐,得到秦孝公的召见。

公孙鞅到秦国后,求见秦孝公,向秦孝公讲述富国强兵的办法。秦孝公听了高兴万分,遂留公孙鞅一起商议国家大事。公孙鞅想实行变法,但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经过激烈的争论,秦孝公最终同意了变法的主张,并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于是,公孙鞅下令:百姓按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组织起来,互相监督,有事揭发,一家犯法,几家连坐;告发奸谋的人与斩敌人首级得到的赏赐一样,隐匿不告发与投降敌人受到的处罚一样;立下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受上等爵赏;私下械斗的人,各视情节处以相应的惩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辛勤耕织而使粮食布匹增产的,可免除徭役;经商以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收为奴婢;就算是宗室出身,若没有立下值得称道的军功,也不能录入族谱;为了使不同爵位的差别更为明显,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的名号称呼他们的田宅、臣妾和服饰;有功劳的人表彰他们的功劳,没有功劳的人再富有也没有光彩。

在法令已经制定但没有公布的时候,公孙鞅担心百姓不信任,就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悬赏十金,征求能将它搬到北门的人。大家都觉得奇怪,没有人敢上去搬。公孙鞅又下令:“能搬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就走上去把木杆搬到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五十金。公孙鞅就用这个方式,来向人民表示赏罚必信,然后才正式发布变法的法令。谁知,变法令施行了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上访抱怨、说新法不好的有几千人。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冶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这样一来,那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路不拾遗,山林之中也没有强盗,乡村城市安定繁荣。秦国一些当初抱怨说新法不好的人,又来夸奖新法好。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诚信,即诚实,守信用。现代社会,在灯红酒绿中,在车水马龙中,在摩肩接踵时,许多欲望在或璀璨或幽暗的世界里潜滋暗长,喧闹与躁动似乎使很多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其实,诚信始终应是生活的信条,做人的准则。

冒顿弑父篡位兴匈奴

冒顿是匈奴第一个单于头曼的长子。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政变,登上匈奴单于宝座。其时正值中原楚、汉之争,冒顿遂乘机发展势力,控弦之士达三十余万。冒顿东占东胡,大破东胡王,迫使东胡北迁;西击月氏,迫使月氏西迁;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尽收复秦将蒙恬所攻取的河南地。冒顿统一了整个北疆,把一个处于众多民族部落杂居、互不相属、四分五裂的北方,第一次统一在匈奴族奴隶主的政权之下。

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叫冒顿。后来,头曼所宠爱的阏氏又生了个小儿子,头曼便想把他立为太子。这时东胡部族强大,西域的月氏部族也很强盛。头曼于是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不久,头曼加紧进攻月氏,月氏就想杀掉冒顿。冒顿得知后,偷得月氏人的好马骑上,逃回了匈奴。头曼由此认为冒顿强壮勇武,就让他统率万名骑兵。与他忧柔寡断的父亲相反,从逃回来的第一天开始,冒顿就显示了他的决断、深虑、坚忍与长谋。冒顿制作出响箭,训练部下骑射练习,使他们习惯于听从自己的号令。冒顿下令说:“看到我的响箭射出后不一齐发射的人,斩首!”冒顿随即用响箭自射他的好马,接着又射他的爱妻,左右的人凡有不敢跟着发射的,都被斩杀了。最后冒顿又拿响箭射头曼单于的马,左右的骑兵也都跟着放箭射单于的马。由此,冒顿知道这些兵士可以使用了,便在随同头曼出猎时,用响箭射头曼,他的部众也都跟着响箭同射单于。最终杀死了头曼,并把他的后母和弟弟以及大臣中不听从调遣的人全部诛杀。冒顿自立为单于。

东胡听说冒顿弑父自立,便派出使者去告诉冒顿说:“想要得到头曼在位时拥有的千里马。”冒顿询问群臣,群臣都说:“那是匈奴的一匹宝马,不能给人!”冒顿道:“怎么能与人家为友好邻国却还要吝惜区区一匹马呀!”随即把这匹马送给了东胡。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使者来对冒顿说:“想要得到单于的一位阏氏。”冒顿再询问左右近侍,侍臣都愤怒地说:“东胡这般无礼,竟然索求阏氏!请发兵攻打它!”冒顿道:“和人家是邻国,怎么能舍不得一个女子呢!”就选取自己所宠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王于是越来越骄横放纵。东胡与匈奴之间,有被丢弃的土地无人居住,方圆一千多里,双方各居其一边,设立屯戍守望的哨所。东胡再次派使者对冒顿说:“这些无人居住的荒地,我想得到它。”冒顿依旧召问群臣,群臣中有的说:“这是块荒地,给他们也可以,不给也行。”冒顿这时却勃然大怒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够给人呢!”立即将那些说可以给予的臣子都杀了。冒顿接着一跃上马,下令说:“国中有晚出发的人,斩首!”随即领兵去袭击东胡。由于东胡一直非常轻视冒顿,不设防备,冒顿轻易地灭掉了东胡。

冒顿获胜而归,又向西攻击月氏,向南兼并了黄河以南的楼烦、白羊二王,随即侵掠燕、代地区,重新收复了当年被蒙恬夺走的匈奴旧地,并夺取了汉朝边关原河套以南诸要塞一带的大片土地。这个时候,汉军正与项羽相持,中原地区被战争拖累得疲惫不堪,因此冒顿得以强大起来,拥有操弓射箭的兵士三十多万,威势镇服各国。匈奴从其先祖淳维至头曼单于,已有一千多年了,但匈奴的地域时大时小,内部也别散分离,直到冒顿单于时,匈奴最为强大,尽服北夷,而南与汉朝为敌,成为当时的一代雄主。

萧何惜才追韩信

秦朝末年,韩信初属项梁,又归项羽,郁郁不得志。萧何器重韩信,荐于刘邦,刘邦不重用,韩信愤而出走。萧何得知后,深恐失去人才,披星戴月追赶,劝其归来,再向刘邦推荐,刘邦终于答应了。日后事实证明,韩信果然名不虚传,为刘邦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谋生,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大都厌恶他。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韩信非常感激,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报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有什么报答吗?!”淮阴县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道:“你虽然身材高大,好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小如鼠的。”并趁机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待到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持剑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作了郎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均不予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仍然不为人所知。起初,韩信做的是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遭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恰好看见了滕公夏侯婴,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雄壮,就释放了他,并与他交谈,欢喜异常。之后,滕公将情况奏报给了汉王。汉王于是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是认为他没什么过人之处。

韩信好几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觉他不同于常人。待汉王到达南郑时,众将领和士兵都唱歌思念东归故乡,许多人中途就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便也逃亡而去。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发雷霆,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谒汉王。汉王又怒又喜,问萧何道:“你为什么逃跑呀?”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萧何道:“韩信。”汉王喝道:“将领们逃跑的已是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找,说追韩信,纯粹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将领很容易得到。但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是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啊!大王您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汉王说:“我也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够忧郁沉闷地老呆在这里呀!”萧何道:“如果您决计向东发展,那么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若不能任用他,他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在你的面子上任他作将军吧。”萧何说:“即便是做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道:“那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想召见韩信授给他官职。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了,却如同呼喝小孩儿一样,这便是韩信之所以要离开的原因啊!您如果要授给他官职,就请选择吉日,进行斋戒,设置拜将的坛台和广场,准备举行授职的完备仪式。”汉王应允了萧何的请求。众将领闻讯都很欢喜,人人都以为自己会得到大将军的职务。但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惊讶不已。

萧何追韩信成就了韩信传颂至今的英名,成就了萧何汉室忠臣良相的美名,也成就了刘邦的千秋伟业。如果萧何月下追不到韩信,那么很可能就谈不上以后的楚汉相争,秦末以后的历史就有可能重写,由此可见,萧何很会识别人才。但后来,萧何为了保全个人,又与吕后定计杀害了韩信。“萧何追韩信”的历史佳话使萧何堪称识才惜才的典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史实又使萧何成为反复无常的败事典型。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汉高祖时期,丞相萧何治国有方,政务有序,法规齐备。临终前,萧何推荐旧时好友曹参接替自己担任丞相。曹参大智若愚,终日饮酒不辍,不理朝政,有劝他的人,他都以酒堵口,使来人酒醉而归。其子奉帝诏回家询问个中奥秘,曹参竟勃然大怒,鞭笞二百。当惠帝亲自询问其为何整日不理朝政时,曹参才一一道出其中缘由,惠帝听了竟然频频称善。

汉高祖刘邦进攻英布时,被流箭射中,行军路上,病势沉重。吕后请来一位良医,医生入内诊视后说:“病可以治。”高祖却破口大骂:“我以一个老百姓手提三尺剑夺取了天下,这不是天命吗!我的生死在天,即使扁鹊复生又有什么用!”于是不让医生治病,而赏给医生黄金五十斤,让他回去。

吕后问高祖:“陛下百年之后,萧何相国死了,让谁接替他呢?”高祖说:“曹参可以。”吕后再问曹参之后,高祖说:“王陵可以,但他有点憨,陈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谋有余,但难以独自承担重任。周勃为人厚道不善言词,但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任用为太尉。”再追问其后,高祖只说:“这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其子即位,就是汉惠帝。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重,惠帝亲自前去探视,问他:“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萧何说:“最了解臣下的还是皇上。”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说:“皇上已找到人选,我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不久,萧何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