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518000000013

第13章 下属工作之道(3)

周亚夫获罪含冤死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是靠性情走上了历史的重要舞台,周勃因“重厚少文”而被高祖刘邦所器重,周亚夫因治军严谨而留下细柳营的千古佳话。可叹周勃和周亚夫这样的性情人物,能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却无法在政治斗争中生存。

公元前158年冬,匈奴三万骑兵侵入上郡,三万骑兵侵入云中,屠杀掳掠甚众,烽火直抵甘泉、长安。文帝任命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扎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以防备胡人侵袭。不久,文帝亲自慰劳军队,到霸上和棘门军营,车队直接驰入营区,将军以下官兵列队迎送。接着又到了细柳军营,将士们身穿铠甲,兵器锋利,箭上弦,弓满张。文帝的先导部队到达,被挡在军营外无法进入。先导官员说:“天子驾到。”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号令,不听天子诏令。’”过了一会儿,文帝到了,也不准进。于是,文帝就派人拿着符节下诏给将军说:“我要进入军营慰劳军士。”周亚夫得知后,才下令打开营门。营门军士对文帝车骑说:“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可策马奔驰。’”于是,文帝就拉着疆绳徐徐行进。到了营房,周亚夫将军手持兵器拱手为礼说:“身穿铠甲的武士不便下拜,请允许以军礼参见。”文帝十分震动。仪式结束后,文帝欣然离去,出了军门,群臣都很惊讶。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霸上、棘门的军营就同儿戏一样。那些将军都会被偷袭而遭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可能被侵犯呢?”一个多月后,汉兵到了边境,匈奴的军队也撤离边塞,汉兵随即班师。于是,文帝任命周亚夫为中尉。

后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公元前150年,时为太尉的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景帝废栗太子时,周亚夫曾极力反对,景帝因此疏远周亚夫。而梁孝王每次上朝,也常向太后说周亚夫的坏话。一次,窦太后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景帝说:“请允许我和丞相商量此事。”皇上就和周亚夫商议。周亚夫说:“高祖有约:‘不是姓刘的不可封王,没有立功的不可封侯’。现在王信虽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功劳,如果封他为侯,不符合此约。”景帝无话可说,把这事放下了。后来匈奴王徐卢等六人归降,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以激励更多的人归降。周亚夫说:“他们背叛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封他们为侯,那么怎么责备不守臣节的臣子呢?”景帝没有听从周亚夫的劝说,仍封徐卢等人为列侯。周亚夫因此托病请求免职。公元前147年,景帝罢免了周亚夫,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公元前143年,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食物,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开,又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心中不高兴,回过头来吩咐主管宴席的官员取筷子来。景帝看着周亚夫,笑着问:“这莫非不满足您的意思吗?”周亚夫忙起身向景帝谢罪,随后便快步退了出去。景帝目送着他走出去。说道:“这位愤愤不平的人,不能做幼主的臣子。”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从工官那里买了专给皇室制造的可用于殉葬的五百件铠甲盾牌,并虐待搬运这些东西的雇工,不给他们工钱。雇工知道这是盗买皇室专用器物,便怀着怨恨上书朝廷,检举周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周亚夫。景帝见到了检举信,就下令将此案交给司法官员审理。廷尉审问说:“您为什么要造反?”周亚夫说:“我购买的东西,都是殉葬用的,怎能说是要造反呢?”审案的官员说:“您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在地下造反!”官吏的审讯逼供越来越残酷,周亚夫于是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周亚夫之死是汉初的一大悲剧。历代帝王很少有不猜忌大臣的,尤其是那些功勋卓著者。而那些聪明的功臣,懂得用政治智慧来避祸。如战国时期王翦,出征时数次向秦王请求良田美宅,汉初萧何,故意强买强卖民田。这二人并非真心想要那些良田美宅,不过是以此举来消除皇帝的猜忌。对于大臣来说,尤其是像周亚夫这样功高盖主的功臣,忠诚是最重要的,只有让皇帝彻底相信自己绝没有谋反的念头,才能继续自己的政治生涯。

石显弄权邀宠

石显字君房,济南(今章丘县西)人,年轻时因犯法受腐刑。他从汉宣帝时,就长期掌管中枢机要,熟悉法律。汉元帝即位后多病,鉴于石显长期胜任他的职位,又是宦官,没有家庭子女,在朝廷中没有党羽,精明能干,值得信任,于是就把大权托付给他。朝廷事无大小,都通过石显转奏,然后再由皇帝裁断。久之,石显的权势超越所有朝臣,文武百官对他都很敬畏。

石显通晓事理,机巧善变,很能领会皇帝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旨意。同时,他又阴险毒辣,常以诡计诬陷他人,任何一点小小的怨恨,都会被他滥用法令加害报复。他跟车骑将军史高狼狈为奸,在讨论国家大事时,常坚持奉行旧制度,不接受萧望之等大臣的建议。萧望之等人憎恨石显的专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宣传诏书的地方,位居朝廷中枢,掌管朝廷机密,应该由正直廉洁的人担任那里的工作。武帝因为常在后宫游玩宴乐,所以才改用宦官,这不是古代的制度。应解除宦官兼任中书官职的法规,这样才符合古代君主不接近受过刑罚之人的礼制。”这项建议激化了萧望之同石显之间的矛盾。而元帝刚刚即位,谨慎谦让,不想轻易改变祖先的安排,所以这件事商议很久仍未下决断。御史中丞陈咸不断抨击石显。过了一段时间,石显指控他与槐里令朱云友善,向他泄露宫禁中的机密,这是石显暗暗侦察得知的。于是,陈咸、朱云都被捕下狱,判处凳刑,罚做苦役。石显的淫威和权势日益增长,公卿及以下的官员都害怕他,人人自危,不敢稍有宽纵。石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死党,凡依附他们的人,都得到了高官厚禄。民间有歌谣说:“你是姓牢的人,还是姓石的人,或是五鹿家的门客吗?官印何其多,绶带何其长!”

石显心知自己专权,把持朝政,怕元帝一旦听取亲信的抨击而疏远自己,便时常向元帝表示忠诚,取得信任,验证元帝对自己的态度。石显曾经奉命到诸官府征集人力和物资,他先向元帝请求:“恐怕有时回宫太晚,漏壶滴尽,宫门关闭,我是否可以说奉陛下之命,叫他们开门!”元帝允许。一天,石显故意到夜里才回来,宣称元帝命令,唤开宫门入内。后来,果然有人上书控告:“石显专擅皇命,假传圣旨,私开宫门。”元帝听说了这件事,笑着把奏章拿给石显看。石显抓住时机,流泪说:“陛下过于宠爱我,委任我办事,下面无人不妒火中烧,想陷害我,类似这种情形已不止一次,只有圣明的主上才知道我的忠心。我出身微贱,实在不能以我一个人去使万人称心快意,担负起全国所有的怨恨。请允许我辞去中枢机要职务,只负责后宫的清洁洒扫,死而无恨。惟求陛下哀怜,再给我一次宠幸,以此保全我的性命。”元帝深为感动,不断慰问勉励,又重重赏赐。当初,石显听说人们议论激愤,都说是他逼死了前将军萧望之,怕招来全国儒生的抨击。由于谏大夫贡禹深明儒家经典,节操高尚而有名望,石显便托人向贡禹表示问候之意,用心结交,并向元帝推荐,使贡禹擢升九卿,并对他以礼相待,很是周详。于是,舆论也有赞扬石显的,认为他不曾妒恨陷害萧望之。

石显就是这样在不露声色中置人于死地,他既能取得儒生的信任,又能得到皇帝的重用,许多事情被他弄得真假难辨。他一生几乎没有受到大的挫折。元帝死后,汉成帝即位。成帝重用外戚,石显失宠,再也没有抬起头来,可是,百官多次对他的弹劾也找不到大的把柄,成帝只好把他撵回家。红极一时的石显想不通,在归乡的途中郁闷而死。

狄仁杰冤案昭雪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杰敢于斗争并且善于斗争,他在武则天时期,奋勇斗奸佞,一心保江山,成为大唐复兴的第一功臣。最能体现狄仁杰之善于斗争策略的,是被武承嗣和来俊臣诬陷下狱一事。

公元691年,洛州司马狄仁杰被朝廷任命为宰相。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的时候,政绩很不错。你想不想知道有谁诬陷过你?”狄仁杰道谢说:“如果陛下认为我有过失,请允许我改正;认为我没有过失,是我的幸运。我不想知道是谁诬陷了我。”武则天赞叹不已。

公元692年,左台中丞来俊臣罗织罪名控告宰相狄仁杰等七人谋反。在这之前,来俊臣曾奏请武则天降敕文宣布:凡一询问立即承认罪行的不处死刑。来俊臣以这一条来诱骗七人认罪。狄仁杰说:“大周改换了唐朝江山,万象更新。唐朝的旧臣,不甘心被杀,谋反是事实。”来俊臣便暂停对他的拷问。判官王德寿对狄仁杰说:“尚书你一定免死了,我受官欲驱使,想晋升官阶,请你供出杨执柔也参与此案,好不好?”狄仁杰感叹道:“苍天在上,竟叫我狄仁杰做出这样的事!”用头在柱上撞得血流满面,王德寿吓得跑掉了。侯思止审讯魏元忠,魏元忠刚直不屈,侯思止气得叫人将他倒吊起来,魏元忠讥讽地说:“我命苦,就当是从驴子背上摔下来,脚绊在蹬子上,被驴所拖曳罢了。”侯思止愈发气恨,吊得更凶。魏元忠说:“你若想要我的头,尽管割去,为什么非叫我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既承认谋反,审讯的官员结案报武则天决断,便对他放松了监管。狄仁杰撕下衣服衬里,写成诉冤状,藏在棉衣中,对王德寿说:“天气热了,请交给我家里人将棉絮去掉。”王德寿同意。这样,狄仁杰的儿子得到诉冤状,向武则天申诉。武则天看了诉冤状,询问来俊臣,来俊臣狡猾地说:“狄仁杰等人在狱中,衣冠整齐,食宿都好。如果没有谋反事实,怎么肯招供?”武则天命通事舍人周綝去看望,来俊臣将狄仁杰等人的衣帽取来,叫他们穿了站在狱中西首,请周綝察看。周綝胆怯,不敢细看,点头应诺而已。来俊臣又伪造狄仁杰等人的谢死表,叫周綝奏报武则天。已被处死的前鸾台侍郎乐思晦的儿子还不满十岁,向武则天提出申诉。武则天召见他询问情况,他说:“我的父亲已死,家破人亡,我只是为陛下的法制被来俊臣等人破坏得不像样子而惋惜。陛下如果不相信,请逃选几个陛下认为最忠诚、最清正的大臣,以谋反的罪名交给来俊臣审问,结果肯定是没有一个不承认谋反的。”至此,武则天才感到狄仁杰等人的案子审得有问题,于是召见这些获罪官员。武则天问狄仁杰为何承认犯罪,狄仁杰说如不承认,早已被拷打致死,无伸冤之日。武则天又问起谢死表的事,七人皆不承认。武则天将表拿出来对质,才知道是伪造的,于是宽大处理七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太悠久了,昏君、暴君、奸邪小人尤其多产,因而与之抗争的忠直之士也因之令人注目,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人们通常把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人称赞为勇士、清官、脊梁、擎天柱,是对付邪恶势力的先锋,历史上有多少的“文死谏、武死战”的忠臣,他们的结局往往令人叹惋。可是,如果能不死,进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其结果自然不同了。只是这样的作为,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蛮力和愚忠了,它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狄仁杰在与酷吏来俊臣的斗争中,既有妥协,比如承认谋反,也显示了其刚直的一面,比如撞柱,又用计谋来洗刷自己的清白,正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体现,这恐怕比一死了之更困难吧?而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