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19518000000012

第12章 下属工作之道(2)

公元前238年9月,秦王下令捕杀嫪毐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嫪毐的党徒都被处车裂酷刑及灭绝宗族;嫪毐的舍人罪过轻的迁徙到蜀地,共有四千多家。秦王还把太后迁徙到雍城,杀死了她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并下命令说:“有敢因太后的事向我进言劝说的,我将用酷刑诛杀他,砍断他的四肢,把尸体堆放在阙门下示众!”结果因为触犯此命令被处死的有二十七人。

即使如此,从齐国来的说客茅焦仍要求进言规劝,秦王使者对茅焦说:“你没有看见堆积在阙门下的尸体吗?”茅焦回答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现在死去的已有二十七人,我来到这里就是为凑足二十八的数字罢了。我不是怕死的人!”使者进宫向秦王述说了茅焦的话。茅焦同乡邑的人以及在一起谋生的人怕被株连,全都背上自己的衣物用品逃避出走。秦王十分愤怒地说:“这个人故意来触犯我,赶快传他进来,我要用大锅烹煮他,怎么能够让他的尸体堆积在阙门下呢?”秦王手按宝剑,谩骂不休。使者召令茅焦进宫,茅焦缓步来到秦王面前,一再行拜见礼才起身,对秦王说:“我听说活着的人不回避死亡的事,有了国家政权的人不回避亡国的事;回避谈死亡的人不可能生存,回避谈亡国的人不可能保住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圣明的君主急切想听到的啊,秦王陛下想听一听这大事吗?”秦王说:“你谈什么呢?”茅焦说:“陛下你有强暴悖理的行为,你自己不知道吗?用车裂酷刑处死假父嫪毐,两个弟弟都是被囊袋装着扑杀而死,把母亲迁徙到雍城软禁,残杀规劝你的人,就是夏桀、商纣的暴行也不会做到这个样子!现在天下的人听到这些事,全都心散神离,没有人心向着秦国的,我私下为陛下您的这种情形感到忧虑!我的话说完了!”茅焦说完便解开衣服伏在杀人的椹垫上。秦王走下殿来,亲手拉着茅焦说:“先生你起来穿好衣服,我现在很愿意听你的意见!”当即封给茅焦上卿爵位。之后,秦王亲自驾车,空出车左边的尊位,前往雍城迎接太后返回咸阳,母子又和好如初。

茅焦不顾个人安危劝谏秦始皇成功,充分体现了茅焦过人的勇气和胆识。南屏先生读到这段历史时,曾写过一首诗赞曰:“二十七人尸累累,解衣趋镬有茅焦。命中不死终须活,落得忠名万古标。”

韩信谋反被杀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安享富贵荣华。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萧何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刘邦称帝后,任命阳夏侯陈豨为相国,监管赵国、代国边境军队。陈豨拜访淮阴侯韩信并向他辞行。淮阴侯握着他的手,屏退左右随从,忽然仰天叹息道:“有几句话,能和你说吗?”陈豨说:“只要是将军您的指示,我都听从。”韩信说:“你所处的地位,集中了天下精兵;而你,又是陛下信任的大臣。如果有人说你反叛,陛下肯定不信;然而再有人说,陛下就会起疑心;说第三次,陛下必定会愤怒地亲自率领大军来攻打你。请让我为你做个内应,那么天下就可以谋取了。”陈豨向来对韩信极为信服,于是说:“遵奉你的指教!”

陈豨常常羡慕当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养士的行为,及至自己做相国驻守边境,告假回来时,经过赵国,跟随他的宾客乘坐的车竟也有一千多辆,把邯郸城的官舍都住满了。赵相周昌见此,便对高祖详述陈豨门下宾客盛多,又专擅兵权在外数年,恐怕会有事变等等。高祖令人再审查陈豨宾客在代国时的种种不法之事,很多牵连到陈豨。陈豨听说后十分恐慌,韩王信趁机派王黄、曼丘臣等人来劝诱他联成一伙。太上皇驾崩时,高祖派人来召陈豨,陈豨称病不去。公元前197年9月,陈豨便与王黄等人公开反叛,自封为代王,率军劫掠赵国、代国。

公元前196年9月,刘邦御驾亲征,去平定陈豨。刘邦到达邯郸,高兴地说:“陈豨不占据邯郸而去扼守漳水,我就知道他没多大能耐了!”高祖又听说陈豨的很多部将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如何对付他们了。”刘邦下令多用黄金去收买陈豨部将,果然有很多人归降。这一次,淮阴侯韩信假称有病,没有随从高祖去攻打陈豨,暗中却派人到陈豨那里,与他勾结谋划。韩信想在夜间与家臣用伪诏书赦免官府的有罪工匠及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太子,已经部署完毕,只等陈豨的消息。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舍人的弟弟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吕后想把韩信召来,又担心他可能不从,便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让人从高祖处来,说陈豨已经兵败被杀。列侯及群臣闻讯,都到朝中祝贺。萧何又欺骗韩信说:“你虽然病了,也应当强挺着来道贺。”韩信来到宫中,吕后便命武士将他捆绑起来,押至长乐宫钟室斩首。韩信在斩首之前,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随后下令诛杀韩信三族。

汉高祖用诈骗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亏待他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了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高祖本已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抓住机会去谋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立大功以报答恩德,是有志操学问的君子的胸怀。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怀回报,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假如让韩信学习君臣之道,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况大概就不同了!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姜尚等人相比,后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这样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时,图谋叛逆,被诛灭宗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公孙弘受重用

人的一生中总难免会被人误解,那些误解可能会变成可怕的谣言,你是急着向所有的人澄清事实呢?还是不置可否、泰然处之,让时间去证明一切?汉武帝时的大臣、政治家公孙弘虽然一直受到“曲学阿世”的讥讽,表现出令人诟病的圆滑和世故,但他仍以七十高龄从政,并一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信任,最终老死在相位上。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在官吏百姓中征召明晓当世政务、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任职,命令应征者与各地进京的“上计吏”同行,由沿途各县供应饭食。公孙弘在考试时答道:“微臣听说上古尧、舜的时候,不注重封爵加赏,但百姓都能劝勉于善,不注重刑罚但百姓都不犯法。这是因为上古时,在上位的长官做表率给百姓看,而且对待百姓也能守信。后代注重封爵加赏,而百姓反而不能劝勉于善,刑法深刻严厉而奸诈之事反而难以停止,是因为在上位的长官不守正道,对待百姓不守信的缘故。优厚的奖赏和严厉的刑罚,并不能劝勉人向善和禁止人为非作歹,只有守信才能做到。百姓各得其所,就不会有争执的心理;得到合理的待遇,就不会埋怨朝廷。在上位的长官对待百姓合乎礼节,百姓就不会残暴;爱护百姓,百姓就亲近长上,这是拥有天下的国君所急切要做的事情。礼义是百姓所服从的,而赏罚能顺着礼义去做,百姓就不会违犯法纪了。”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奏报考试成绩,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应召对。

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公孙弘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却更加优待他。

公孙弘以麻布做被子,饮食也不注重肉食。汲黯说:“公孙弘高居三公之位,朝廷给他很多俸禄,但是他还用布被,这是在骗人。”武帝就此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九卿中与臣关系好的,没有人超过汲黯,可是今日他在朝堂上诘问臣,实在切中了臣的缺点。以三公的身份而用布被,和小吏没有区别,实在是矫饰造作,想借此沽名钓誉,这正如汲黯所说的那样。而且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更加尊重他。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有些人喜欢在没有完全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乱下结论,甚至有时候会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到你头上。这时,如果你去辩解,反而会让人觉得你越描越黑,即便最后得到澄清,也极可能给别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更何况有时候你无意之中真的会犯一些错误。因此,在面对中伤、诽谤时,要学会隐忍退让;在发觉自己犯了错误时,要勇于承认,知错就改。

功高震主周勃辞相

周勃早年贫寒,刘邦起兵反秦时便跟随其南征北战。刘邦建汉后,周勃又参与平定诸王的叛乱,最后封为绛侯。公元前180年,吕后亡,诸吕作乱。周勃与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人果断采取行动,智夺吕禄军权,控制了北军,平定了吕产的宫廷叛乱。诛杀诸吕后,周勃等人迎立代王刘恒即位,这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朝廷对诛灭诸吕的人论功行赏,自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户和赐金,数量各有差别。绛侯周勃散朝时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文帝对绛侯以礼相待,极为恭敬,经常目送他退朝。担任郎中的安陵人袁盎谏阻文帝说:“诸吕骄横谋反,大臣们将吕氏诛灭。那时,丞相身为太尉,掌握兵权,才天缘凑巧建立了这番功劳。现在,丞相对人主已有骄矜的神色,陛下却对他一再谦让;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袁盎的建议被采纳。以后朝会时,文帝越来越庄重威严,丞相周勃也就越来越敬畏。

有一次朝会时,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内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全国一年内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已汗流浃背。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专门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员。”文帝问:“由谁主管?”陈平回答:“陛下如果要了解诉讼刑案,应该责问廷尉;如果要了解钱谷收支,应该责问治粟内史。”文帝说:“假若各事都有主管官吏,那么您是负责什么事情的呢?”陈平谢罪说:“陛下由于不知道我的平庸低能,任命我为宰相。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理通阴阳,顺应四季变化;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使卿大夫各自得到能发挥其专长的职务。”文帝这才赞好。右丞相周勃极为惭愧,退朝之后责备陈平说:“您平素怎么不教我这般回答?”陈平笑着说:“您身为宰相,难道不知道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吗?况且,如果陛下问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您能勉强回答吗?”由此,绛侯周勃自知能力远不及陈平。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劝周勃说:“您诛灭吕氏,扶立代王为帝,威名震动天下。现在您接受朝廷厚赏,担任职位尊崇的右相,时间一长,将要大祸临头了。”

周勃也为自己担忧,就自称有病,请求辞去丞相职务,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丞相一职遂由左丞相陈平一人担任。

不久,丞相陈平去世,文帝复招周勃任丞相。十个多月后,文帝对周勃说:“我下令所有列侯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带头就国。”周勃于是辞相归国。周勃免相归国后一年多,当河东守尉来绛县巡视时,周勃总担心被害,往往身披铠甲,家奴各拿兵器与守尉相见。之后便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周勃谋反。朝廷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办理,廷尉要地方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非常害怕,不知如何辩解,狱吏也渐渐欺凌和侮辱他。周勃送给狱吏千两黄金,狱吏便在“牍背”(公文板的背面)书写“以公主为证”几个字给周勃示意。公主指的是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所以狱吏教周勃以她作证人。周勃把皇帝给他的赏赐都送给薄昭(汉文帝之舅),等到案件加紧审理时,薄昭便到薄太后那里替周勃说情。薄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之意。当文帝朝见太后时,太后便用“冒絮”(一种头巾)扔向文帝说:“当年绛侯周勃诛诸吕时,身上挂着皇帝的玉玺,在北军统率军队,他不在那时谋反,现在在一个小县里,难道要谋反吗?”文帝已看到了绛侯在狱中的供词,便向太后道歉说:“官员们正在查清这件事,准备释放他呀!”于是,文帝派使节赦免了周勃,恢复他的爵邑。绛侯出狱后慨叹:“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