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517800000092

第92章 诸葛亮为何英年早逝?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乃三国之“智绝”。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兼修儒道之术。时运不到,躬耕南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颇有黄老之风;时运一到,应时出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尽孔孟之道。他满腹经纶,指挥若定,火烧博望,曹军丧胆;舌战群儒,孙权失色;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每常自比为管、乐,其才不可量,智计百出,鬼神莫测。建兴二十年四月,诸葛亮率军从斜谷出祁山,占据了五丈原,与魏国将军司马懿相持于渭河以南。诸葛亮几次向魏军挑战,司马懿都坚守营寨不应战。诸葛亮派人送去妇女服饰用品,想借此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在会见诸葛亮派来的使节时,却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而不提军旅之事。使者回答说:“诸葛丞相起早睡晚,体罚二十以上的案件都要亲自过目;所吃的东西一日不过数升。”司马懿听了后说:“诸葛亮这样下去,能长久吗?他的身体要垮了。”果然,就在这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享年不足五十四岁。

诸葛亮正值事业如日中天,却折寿早逝,人们在惋惜之余,往往把死因归结于“劳累过度”所致。《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书从孔明出山以后,只言其才智而未言他,至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之时,乃有“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之托。于是八十七回便有“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之载。他由于“愿尽愚忠”,常事无巨细,均必躬亲,负担繁重,夜以继日,不知休息,还要“硬熬”、“硬挺”,于是积劳成疾,寝食失调,以致伤身折寿。此即所谓“过劳死”。

“劳累过度”伤身,无疑是诸葛亮早逝的原因之一,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思虑过度”伤神,则更应是其折寿早逝的主要原因。由于刘备的“三顾”之恩,使诸葛亮“感激”不已;其临终托孤,更使诸葛亮“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常“庶竭驽钝”,为尽忠报效蜀汉二主,可说是“处心积虑”,竭尽神思。因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孔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亲”。思虑过度,其脾必虚。《三国演义》一百零三回言“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汉之一升乃今之十八至三十克也,“日不过数升”,则其日食之物充其量不过三百克,堂堂须眉,日理万机,而所食竟如此之少,明显有脾虚运化失司之象。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此则损之大矣。

“过劳死”和“过虑死”也成了一种现代“文明病”。尤其是事业如日中天,硕果倍出的中年知识分子,因“过劳”、“过虑”而损寿早逝者屡见不鲜。保健专家认为,“过劳死”与“过虑死”,一般与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负担加重、生活方式复杂多变,以及竞争激烈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比较直接的原因,则同一些知识分子的事业心极强、操心劳累过度、忽视医疗保健、缺乏保健知识和条件有关。如果人们平时注重保健,不忽视这些潜在的病态,则“过劳死”与“过虑死”是完全可以及时预防和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