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517800000066

第66章 是诸葛亮害了马谡吗?

马谡,字幼常,是蜀汉重臣马良的弟弟,襄阳郡宜城人氏,兄弟五人皆有才名。刘备占据荆州之时马谡和其兄马良一起被刘备召为州府从事并随刘备一起入蜀征战,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葛亮十分器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长谈,彻夜谋划。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针对蜀国“兵马疲蔽”,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北伐前夕,依靠马谡的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才使得诸葛亮败夏侯,收姜维,破羌兵,灭王郎,紧接着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举国震惊。虽然先主刘备临终之时曾告诉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诸葛亮一直不以为意。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和器重在当时的蜀汉是有目共睹的。

蜀汉后主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兵北伐。蜀汉大军出祁山,进展顺利,给曹魏政权造成很大震动。魏明帝赶忙派遣宿将张郃前去阻击蜀军。当时,马谡担任蜀军先锋,兵据战略要地街亭。在张郃来夺街亭的形势下,马谡能否守住街亭,也就成了北伐成败的关键。诸葛亮深知街亭在此次北伐行动中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再三告诫马谡不可麻痹轻敌,命令他选择近水的地形安营扎寨,以逸待劳,乘隙破敌。然而马谡在街亭设施布防时,却自作主张远离水源将营扎在街亭的南山顶上。不久张郃率魏军进逼街亭,将马谡所处的孤山团团包围,切断水源,蜀军在孤山上饥渴难耐,军心动摇,不战自乱。张郃乘势发起攻击,马谡大败而归。街亭失守,使诸葛亮进无所据,被逼退军汉中。最后诸葛亮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这一次的大败把北伐的大好形势葬送了,马谡难辞其咎负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马谡自幼饱读兵书,通晓兵法,却狂妄自大,骄傲无比,还敢向诸葛亮下军令状。此人还不听王平的劝阻心高气傲地以为自己见识广博、经验丰富,仍然坚信自己的所谓计策为上上之策。正是他这样的心高气傲,过于我行我素,过分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麻痹了他的思想,直接导致了最后蜀军大败,而遭魏军的围歼。

同时,作为选择将帅的军师诸葛亮亦有他用人失误而导致街亭失守的错误,说街亭之失这个责任似乎并不能全部加到一个人身上去。诸葛亮看好马谡,认为他是人才并委以重任,这并没有错,诸葛亮的错误就在于没有看清楚马谡这个人才并非是文武双全,有明显的局限性。担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之类地方行政长官也许很在行,担任帐前参军,出谋划策也许眼光独到,但未必就能阵前杀敌,攻营拔寨。在对马谡的培养上,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反复观察;在信任方面,诸葛亮也可以说是用人不疑;可偏偏就在使用上,忽略了取其长处,或者说是根本没有发现马谡的不足之处。诸葛亮做得不好,把马谡这个人才用错了地方,同时又来了个拔苗助长。为了让马谡这个很少或者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攻城拔寨的心腹爱将尽快成长,得到锻炼,立下战功而服众,错误的派他去镇守街亭,并希望其能凯旋而归,以事实证明自己的决定和判断的正确性。很显然,诸葛亮对马谡的认识和了解是不全面的,以至于最后无功而返,不得不来了个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