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517800000036

第36章 谯周是否卖国求荣?

谯周字允南,西充国县人。幼年丧父,孤苦伶仃,随舅父生活,他发愤读书,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熟读五经,深研书札,知晓天文。蜀建兴二年(223年),丞相诸葛亮推举他为劝学从事后又擢升典学从事,负责学校、生徒、训导、考核、升免等事。蜀延熙元年(238年),谯周被调任刘璇太子家令。后历任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等。谯周对后主刘禅外出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甚为不满,故作《上后主疏》,以王莽、刘玄、公孙述丧失民心的结局与刘秀成帝业之艰为鉴进行劝谏,后主对此置若罔闻,仍听任宦官黄浩弄权,致使国力日衰,更兼姜维数度率军伐魏,百姓劳苦,怨声载道。谯周又撰《仇国论》,论及战争危害,劝后主少用兵,与民休息,这些建议不仅同样未被采纳,反而愈被疏远。

蜀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将邓艾率军伐蜀,逼近成都。刘禅仓惶失措,群臣多劝南逃或投吴,谯周则谋求统一,立主降魏,被后主采纳。蜀国政权就此结束。对于这件事,人们互有褒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褒之者,如《三国志》的作者晋人陈寿说:“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这是说谯周的建议,给刘氏皇室带来了平安,给蜀地带来了和平。《华阳国志》说:“谯(周)侯修文于前,陈君(寿)焕炳于后”,认为谯周乃蜀中才俊,当代硕儒。如果我们把谯周前后多次向后主所上的疏奏表章联系起来予以审视的话,他其实是希望后主修身崇德,任贤重才,亲君子远小人,从物欲享受中挣脱出来,成为有为之君的,可惜却未能如愿。而贬之者,如晋代史学家孙盛认为:当时的蜀国,并没有必然要灭亡的形势,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还是能够“建功立事,康复社稷”的,却稀里糊涂地投降了。因此孙盛得出的结论是:刘禅既是“暗主”(愚昧的君主),谯周实为“驽臣”(低劣的臣子)。平心而论,三分天下倘若持久,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生产力的发展;统一是顺应民心,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魏、蜀、吴三国中,蜀和吴显然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蜀吴被魏吞灭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谯周的劝降不仅避免了蜀中的战乱与生民涂炭,也是审时度势之举。

蜀国灭亡以后,谯周的下落如何呢?《三国演义》一百十九回说:钟会、姜维败亡之后,后主被迁到洛阳,只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郤正等数人跟随。到了洛阳,后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子刘瑶及群臣樊建、谯周、郤正等,都封了侯爵。但这是与史实有出入的。据《三国志》记载:后主东迁洛阳,在混乱匆忙之中,蜀之大臣侍从前往者甚少,只有郤正(时任秘书令)及殿中督张通,舍弃了妻子,单身随从侍卫。可见在东迁时随从后主的,只有郤正和张通二人,并没有谯周在内。至于谯周的下落,《三国志》本传记载:当时晋文王司马昭为魏相国,因为谯周有保全蜀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发出书信征聘谯周作僚属。谯周从蜀地出发走到汉中,因病重不再前进。及至晋公司马炎即天子位,屡次下诏,命谯周所在之地遣送他入朝。谯周便带病乘车向洛阳进发,泰始三年(267年)到洛阳,因病卧床不起,在家中就地拜官骑都尉。谯周认为这是无功而受封,要求退还封爵和土地,朝廷都没有听从。泰始六年(270年)秋,谯国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因为病重而没有拜官,到冬天便逝世了。

纵观以上所引的资料,谯周是因为有病始终没有在晋朝做官,给他加了一些头衔,也没有去就任。在故国沦丧之后,当初“一言丧邦”的谯周,对新朝的功名利禄抱着如此淡漠的态度,一定有其难言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