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517800000157

第157章 诸葛亮曾“智激周瑜”吗?

“智激周瑜”是诸葛亮与周瑜初次见面时进行的一场精彩的智斗。元代的《三国志平话》虚构了这样一个情节:诸葛亮出使江东,说动孙权决定抗曹之后,孙权命人到豫章请周瑜挂帅领兵,周瑜却因贪恋妻子小乔美色,每日作乐,不愿出征。于是,诸葛亮和鲁肃急赴豫章劝周瑜挂帅,周瑜仍不想答应。诸葛亮厉声喝斥周瑜道:“今曹相取江吴,虏乔公二女,岂不辱元帅清名?”周瑜被激,当即表示要挂帅出征。《三国演义》吸收了它的内核,在艺术上另起炉灶,把它处理成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两个杰出人物之间互相斗智的起点,从而创造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情节。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开始,写孙权虽然被诸葛亮激起了联刘抗曹的雄心,但因属下众官见解不一,他自己也担心寡不敌众,对打败曹操信心不足,所以又犹豫不决起来。经吴国太提醒,孙权便按照其兄孙策临终前所说“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遣使请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速回柴桑议事。周瑜回到柴桑后,鲁肃引诸葛亮前去拜会。鲁肃问周瑜主和还是主战。周瑜本欲主战,却故意说主张遣使纳降。鲁肃信以为真,与之争论。诸葛亮早已看穿了周瑜的心思,也故意说主张投降曹操,并说曹操之所以大军南征,目的之一就是要取江东两位美人大乔和小乔,所以只要将“二乔”送与曹操,必定退兵。诸葛亮还引证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二句,说明曹操确实欲揽“二乔”于东南。周瑜听罢,大骂曹操欺人太甚。诸葛亮假作不解,劝周瑜何惜二女人。周瑜这才说大乔系孙权之嫂,小乔系自己之妻,并宣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诸葛亮佯装惶恐,仍要周瑜慎重考虑。周瑜一再被激,方说出本意:自己身受孙策重托,“安有屈身降曹之理!”并希望诸葛亮助一臂之力,共破曹贼。

其实,据《三国志》有关传记所载,诸葛亮出使东吴,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经过诸葛亮深入细致的分析,孙权马上派周瑜、程普等率军与刘备联合抗曹,但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鲁肃引诸葛亮拜会周瑜以及二人谈话的记载。所以,可以肯定,诸葛亮以曹操欲揽“二乔”于东南“智激周瑜”,纯属《三国演义》作者的虚构。而且,诸葛亮背诵这段赋文,也完全是作者的虚构。根据史实,曹操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兴建铜雀台的,是赤壁之战结束两年后,而曹植作《铜雀台赋》更晚在建安十七年(212年)。《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写曹操曾掘出一铜雀,因系“吉祥之兆”,故命庆贺。曹植建议应建“铜雀”、“玉龙”和“金风”三座层台,“更作二条飞桥,横空而上”,方显出气派壮观。曹操以其言“甚善”,即命人照此建造。台成,曹植作赋咏叹。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所写“二乔”,即“二条飞桥”。古代汉语中“桥”、“乔”相通,“乔”姓古作“桥”,后来才省作“乔”。这里诸葛亮巧妙地曲解二字,用以激怒周瑜。

此外,对照《曹植集》中的《登台赋》,会发现《三国演义》所载《铜雀台赋》中有十四句为原赋所无,即使原句也有异文,真可谓真伪糅杂。最奇怪的是,原赋根本没有“揽二乔于东南兮”句。在《三国演义》底本中,写的也只是“挟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螮蝀”,明明是用来比喻拱桥的,又怎么会扯到“二乔”上去呢?清代毛宗岗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才将其改作“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总之,在这个才与才敌、智与智斗的情节中,周瑜和诸葛亮都采取了迂回战术。周瑜故作姿态,藏而不露,企图使别人大吃一惊,结果却上了诸葛亮的当,不得不主动说出抗曹的主张;诸葛亮后发制人,因势利导,结果出奇制胜,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斗智的结果证明,诸葛亮确实是智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