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517800000151

第151章 “空城计”是真还是假?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极其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此故事在民间盛传,民间艺人多用“空城计”之名来演绎此故事。

这个“空城计”是有来历的。东晋王隐撰《蜀记》记载了郭冲说的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件事,其中第三件事便说,诸葛亮屯于阳平,派魏延率主力东向作战,自己只留下一万兵马守城。狡猾的司马懿却避开蜀军主力,率二十万兵马径直扑向阳平。待消息报来,魏军距城已经只有六十里了,离城和主力会合或让魏延回军救援,都来不及了。这时,众人惊惶失措,诸葛亮却“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疑心有伏兵,便“引军趣北山”。不过,裴松之早就对这个“空城计”做过辨析,说明不可能有此事。理由是,诸葛亮初屯阳平时,司马懿还在宛城为荆州都督,不可能与诸葛亮交锋。后来他由此攻蜀,又值霖雨,也没有攻城,在这前后,就再也没有在阳平交兵之事。何况,司马懿率兵二十万,就算怀疑有伏兵,也不至于退走,他可以就近驻扎设防。还有,诸葛亮也不会让魏延统重兵单独行动。《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空城计”,显然是的一个不可信的传说。

不过历史上却真的曾有过“空城计”。《魏略》说,曹丕在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坚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宫衙里,不再露面。孙权仔细量度了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其中必然有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退走了。这段记载,固然出自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不过,《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豢所撰的,他记载同时代人的事迹,应该比较可信。

另一个空城计便是“济南空城计”。那是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430年)。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这一年,北魏突然出兵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果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此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