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三国演义
19517800000140

第140章 蔡文姬是红颜薄命吗?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园(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女。博学有辩才,妙解音律。蔡文姬十六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为匈奴人掳至北方,为左贤王纳之为妃,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到胡地去赎她回来,归嫁董祀。“文姬归汉”是我国历史上盛传的佳话。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载,“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曹丕《蔡伯喈女赋》序中也说,“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董祀”。可知蔡文姬是曹操派使者用金璧赎回的。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又因为思念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人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地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中肯地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另外据传说,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说她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虽然蔡文姬一生嫁了三个丈夫,但《后汉书·列女传》还是给她立了传。据说,今陕西蓝田县有蔡琰墓。不过此墓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的情节建造的假冢。小说的这一回显然是罗贯中托蔡琰、曹操之名虚构的,其中把蔡琰两个丈夫的名字改为“卫道玠”和“董纪”。对此不能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