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寻求快乐、在事业上有所收获,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他人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赞许与厌恶、批评反对相对,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一个人自从降临于世,就似乎生活在他人的赞许之中,年轻的妈妈会兴奋地告诉自己的小宝宝:“噢,宝宝,你真聪明”、“你笑得真好看”、“你真乖”——那些溺爱宝宝的妈妈甚至会在自己的孩子欺负小朋友后大加夸奖:“噢,你真有本事!”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似乎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许。你甚至有可能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而耗费大量的时光和精力,或者因为得不到他人的赞许而忧心忡忡、闷闷不乐,甚至嫉妒他人。倘若你现在已深陷这种境地——你离不开他人的赞许,而且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了。
首先,你应该认识到,他人对你的赞许与其说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不如说是个人的一种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期望获得某种荣誉。当我们听到四周响起的掌声、听到他人的赞美之辞时,恐怕没有人会表现出一种厌恶与不满的情绪。因为这种场合会令你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你一种美妙的感觉,你当然没有必要放弃生活中的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而且受到恭维是一种令人惬意的事情。有些人往往会因此而忘乎所以而丧失原则,否则生活中就不会有那种溜须拍马之人的存在了。如果面对赞许你已经是心安理得的接受而没有丝毫警惕之心,那你就陷入了生活的另一种误区。
如果你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许,这仅仅是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他人的赞许,那么,当你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情绪沮丧、行为异常……。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当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时,你就会产生惰性(即使是轻微的惰性)。当你处于这种境况时,你便将自身的价值置于他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人来随意抬高或贬低自己。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和满足。
如果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赞许只是渴望心理上被人认可,那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这便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然而,如果你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这就更糟糕了。因为这样势必导致你在生活中遇到接连不断的痛苦和烦恼。此外,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并且随之产生一种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寻求快乐、在事业上有所收获,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他人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事实上,有很多人为了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善于、勤于给他人制造高帽,往“目标物”头上送。你的职权越大,越可能成为“目标物”,私底下,你肯定会非常开心,但这种事往往会将你拖入泥潭。那么如何面对别人送给你的高帽呢?
你应该冷静面对,无论你心里是如何沾沾自喜,也不能喜形于色,对有心人而言,他们就会有“果真如此”的想法,无心者呢?亦可能产生“原来如此”的意念,总之,让人看穿了心事,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凡事应该有保留,婉转地多谢对方的褒奖:“谢谢你的欣赏和鼓励,我可受之有愧。”但万勿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