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日一禅
19516400000016

第16章 心态篇(3)

侍者回答道:“百丈禅师收到盐酱后,就集合大众上堂,因没有人道得,就用拄杖把酱缸打破了。”

马祖禅师听后,哈哈大笑,对百丈夸赞不已。

后来,马祖禅师带了口信给百丈禅师,希望他将修行的近况不时地写信回来报告。

百丈禅师在回函中诚恳地报告说道:“老师!谢谢你的关心,自从将酱坛打破以后,三十年来,弟子从不缺少盐酱。”

马祖道一禅师非常满意,特别再写了八个字送给百丈禅师,这八个字为“既不缺少,分些给人。”

盐酱在这里指的是禅者的本心自性。只有随时保持对本心自性的清醒认识,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误入歧途,相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青梅子

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原来是南阳慧忠国师的侍者。

有一次,耽源禅师正提着篮子往方丈室走,慧忠国师就问他:“篮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耽源禅师回答道:“是青梅。”

慧忠国师又问道:“你盛那么的青梅子做什么用?”

耽源禅师回答道:“供养诸佛菩萨用的。”

慧忠国师问:“那么青的梅子,尚未成熟,吃的时候又酸又涩,怎能供养呢?”

耽源禅师自然地说:“所谓供养,只是用以表示诚意罢了。”

慧忠国师责备道:“诸佛菩萨不接受如此酸涩的诚意,我看你还是供养你自己吧!”

耽源禅师说:“我现在就已在供养。心、佛、众生都无差别,何必那么计较?国师你呢?”

慧忠国师说:“我不供养。”

耽源禅师反问道:“国师为什么不供养呢?”

慧忠国师回答:“我没有梅子。”

青梅子指的是尚未透达的心,其心中还有着有佛可求和有佛可供养的执著。心中无片尘可得,任运自然,不造作,是为真供养;不为外相所束缚,不为常规所拘泥,整合因缘,随缘就势。

骨裹皮

有一个学僧在寺旁看见一只乌龟,若有所思,就向大随禅师请示道:“众生都是皮裹骨,为什么乌龟却是骨裹皮呢?”

大随禅听后并不作答,随手将自己的草鞋脱下,覆盖在乌龟背上。

宋端禅师因此特为大随禅师做了一首偈颂,颂云:“分明皮上骨团团,卦画重重更可观,拈起草鞋都盖了,这僧却被大随瞒!”

佛灯禅师也跟着做了一首偈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乌龟不解上壁,草鞋随人脚行。”

宝峰禅师更明显地指出:“明明言外传,信何有古今?”颂云:“掷金钟,辊铁骨,水东流,日西去!”

人生在世,都有好奇之心,凭此好奇心,求知则可,悟道则远。悟道者凭的是一颗平常心,一切当从平常心处体会才好。可是在平常里,却有一不平常的原则,缘起性空!禅者在参禅时,一旦明了这一切,那么佛道、禅心、解脱,均在其中了。

顺其自然

石霜禅师德行高深,对禅学有一定的领悟。

一次,福州罗山道闲禅师特地去拜访他。两人见面后,道闲禅师便说道:“心的灵知灵觉已现,却往往会被一大堆纷乱的念头束缚住了。在这种起伏不定的时候,我到底该怎么用功呢?”

“最好是正视它,直接把各种念头抛弃掉。”石霜禅师回答得十分干脆。

道闲对于这个答案不是很满意,于是,特意又以同样的问题去请教严头全豁禅师。

严头禅师回答道:“那狂妄之心该止时便会止,顺其自然好了,管它做甚?”

顺其自然,说来容易做却难,常人往往会为着世间的浮华琐事而强求着。殊不知,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自己迷心于外境,深陷于物流的泥潭。只有一切顺其自然,万事不去强求,才能获得适意的人生。

出门就是草

庆诸禅师混迹长沙浏阳陶家坊,早出晚归,人们对他不了解。

后来,有一位僧人从洞山禅师处来,庆诸问:“洞山有什么话开示你吗?”

僧人说:“盛夏之后,洞山上堂说;秋初夏末,兄弟们有的去东面有的去西方,但必须往万里没寸草的地方去。”过了一阵又说:“请问万里没寸草的地方在哪里呢?”

庆诸禅师问僧人:“有人答话吗?”

僧人说:“没有。”

庆诸禅师说:“为什么不回答‘出门就是草?’”

僧人回去告诉洞山禅师,洞山说:“这是能聚集一千五百名徒的高僧的话。”

因为这次庆诸禅师的妙语出众,众人请他住持师院。

草,在禅语中指烦恼。“出门就是草”说明到处都生长着草,世俗生活中处处都有烦恼,要到没有寸草的地方就必须从眼前开始锄草。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是境随心起,只有达到心静,才能寻找到无草的净土。

本来是佛

有一位僧人问希运禅师:“谁是佛?”

禅师说:“你的心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没有区别,因此讲心就是佛。如果离开了心,再也没有佛。”

僧人继续问道:“如果说自己的心是佛,那么达摩从西方来传授什么东西呢?”

希运禅师说道:“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中国只是传授心佛,直接指出你们的心本来是佛,心与佛没有区别,所以称他为祖师。如果直接了悟此意,就会顿时超越三乘教法中的所有一切品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

佛与心是一体的,佛即心,心即佛,二者没有区别;而这个心就是自性,就是每个人的自我。这也要求人们重视内心的本性,不断地去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品位,挖掘自身的无限潜能,更好地去享受美好的人生。

心中的灯

唐代的法演禅师在一天夜里同他的三个徒弟打着灯笼走路,忽然刮来一阵风吹灭了灯笼。法演禅师立即问随行的三个弟子:“风吹灯灭,你们现在的心境如何?”

法演问话的意思是说,灯火是黑夜走路不可缺少的工具,现在灯火没有了,你们靠什么继续走下去呢?禅师常常用所悟的禅机来启发人生的道理。

三个徒弟在法演的启发下,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心境。其中以佛果圆悟所说的“看脚下”最能符合法演的心意。

“看脚下”这三个如此平凡的字眼却说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走路照明的灯灭了,从人们的心里讲,就要重新燃起一盏灯——这盏无形的灯时刻在提醒你,要注意脚下,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迈出去,不要被石头绊倒,不要被坑洼崴脚。

“用心”,就是心中要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这盏灯亮起来,才能照亮生活之路,使迷茫的人生清澈明亮,人活着才有真实的意义。

信念真诚

晋代从印度来的一位奇僧耆城,在中国的洛阳住了许多年。

在他即将回印度之前,召集众徒道别。他说:“我就要离开你们回国,走前有几句话想对大家说。希望你们‘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怒;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徒弟们听了,认为是老生常谈,很不以为然。其中一个叫竺法行的徒弟说道:“希望大师告诉一些前所未用的话,像你刚才说的那首偈语,连八岁小孩都能背下来,这可不是我们对得道之人所希望的啊!”

耆城笑着说:“八岁孩子虽然能背诵,可活到一百岁不去履行,背诵又有什么用呢?人们都知道尊敬得道的人,却不知道履行能使自己得道的法则,真是可悲!我说的虽然是你们耳熟能详的道理,但做起来可就不简单啦!”

徒弟们听了,都面现愧色而低下了头。

禅的世界也可以说是信念的世界。当我们的行动、思想能达到无阻无碍的时候,那信念的光芒就会在我们面前闪现。一个人就会身心明澈、任运自在了。愿人们生活的世界里,都有一颗信念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