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哈佛听讲座.Ⅱ,来自哈佛的智慧
19515200000038

第38章 适应哈佛大学生活(3)

第三个原因在于选择课程时出现的失误。那些学习吃力或者对自己的成绩非常不满意的学生,除了大量选修初级入门课程外,别的课几乎不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毫不例外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和规定。可是还有一些学生,初入大学时,就抱定要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的信念。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系列的步骤。首先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其次要选择一门专业;然后修该专业的高级课程;最后在三、四年级对付那些选修科目。

对某些学生而言,只修学校规定课程的学习策略,或许有效。然而必须强调,这部分学生人数相当有限,只占到总数的5%~10%。而且他们的学习质量呈下降趋势。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几乎所有感到学习吃力的学生都采用了这种选课策略。它造成的弊端主要有两种。其一,因为基础入门课程都是大班课,上课的学生非常多,有时会达到几百人,任课老师不可能认识或者说很难认识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相应的,学生也很难在第一年熟悉这些老师。其二,学生们这样安排选课,很可能找不到真正吸引自己,让他们为之兴奋的课程。大一或大二学年末,到了选择专业的时候,这些学生也许会发现,自己对任何领域都未曾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这时侯他们就会追悔莫及。

第四个原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习惯。几乎所有学业困难的学生都喜欢独自一人学习。大学是英才聚集之地,是向他人学习的好所在。而那些常常远离众人,独自学习的学生就会失去这一良机。让人欣慰的是,当指导教师建议学生们应该一起学习时,他们都是比较认可的态度。我希望看到这段话的学生将决定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哪怕只是部分时间这样做。

课外合作学习的想法,在许多学生眼里或许很新颖。然而对许多大学教师而言,这的确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观念。因为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禁止学生在课外合作学习,那样的做法会被视为作弊。

六、我应该和谁住在一起

在哈佛大学,每位学生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我应该和谁住在一起?”这项决定将深刻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周全的事先考虑,如同能够产生高利润的投资。

一位来自南亚的大四学生谈及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

大一时,我们的宿舍就像个大杂烩。一共6个人,包括两个犹太人,分别来自纽约和波士顿;一个从加州来的盎格鲁萨克森后裔;一个从佛罗里达州来的印第安人;一位中国人;还有我。就我们的种族、经济背景以及兴趣而言,确实像个大杂烩。我们的专业也大不相同,包括工程、经济、生物、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学。大家打算将来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航天技术工程师、律师、医生、商人等等。我们相处和睦,像一家人一样。那些日子是我在大学里最珍贵的一段回忆。那年3月我病了,他们就像我妈妈那样照顾我。有一个男生每隔两个小时就把我叫醒,让我吃药。他们还到处找老师帮我请假。他们毫不犹豫地做这些事。我们住在同一间大房子里,朝夕相处,其乐融融,像真正的一家人。直到现在,我们还时常聚会。那种经历太难忘了。我认为是多元化赋予它最重要的意义。

那个从奥朗日(Orange)县来的小伙子出身于盎格鲁萨克森家庭,有些保守和传统。我们常常一起争论政治问题,在辩论和探讨中也会互相顶牛。他的信仰倾向于社会主义,而我主张政治自由主义。但我真的很喜欢他这个人。拥有观点和自己不一致的好朋友,我认为是件好事情。

新生到校第一天,最早遇见的是同宿舍同学。哈佛大学规定一年级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同宿舍同学,必须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经常安排两人或四人结为一组住同一间宿舍。由于哈佛一年级学生宿舍的建筑结构,住宿情况经常是两组学生住一个套间,中间有门相通。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包括4个人、6个人甚至8个人在内的大宿舍。

新生入校后,陆续入住一年级学生宿舍。哈佛的一年级新生都住在新生宿舍里。新生宿舍有很多房间或套间,一般能容纳15~25个人。哈佛大学为每一个新生宿舍里的学生指定一名学监,学监往往由住在这里的研究生担任。他们负责召集该新生宿舍的全体学生聚会,比如见面会、一般的信息交流会,或者组织生日庆祝会之类的活动。有时他们还会组织学术方面的讨论,比方说关于如何选择专业。

哈佛的这种宿舍安排规定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学生们反映,他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在第一年基本上就固定为一种模式。多数宿舍都包括多个民族的学生。每个新生宿舍里的本科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多元化的本科生群体”本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可是当他(她)到了这里,放下行李箱时,这个抽象的概念就生动地出现在眼前。他们能够立刻看见那些不同民族、种族背景的同学,大家马上就要住在一起了。

组成一年级新生集体的成员看上去差别很大。他们带着不同的兴趣和观点来到哈佛,要朝夕相处整整一年。这种氛围必然成为大学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背景迥异的学生从到校的那一刻,到第一次一起用餐,到第一次宿舍会议,到所有的新生周末活动,所有这一切都被他们视为最关键的第一步。因为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集体归属感太重要了。

学生们之所以经常提及住宿安排,并认为它非常重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校方明确提出要求:“从第一天起,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平时周末,使一群不同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是哈佛的一个标准和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到快乐。”第二个原因是,不论学生们以后是否还选择与一年级时的同屋继续住在一起,大一集体住宿生活的经历对他们的影响都非常有益。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民族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因此,学生们提得最多的一条建议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手段,继续将多元化贯穿在大学一年级的住宿安排中。学生们的反应使学校领导认识到该制度的重要性。虽然在它带来惊奇的同时,也会惹来麻烦,不过这些困难通常能够克服,并使学习成效更为显著。在住宿生活中,学生之间建立的友情是持久的,并且这种感情是用别的方法得不到的。

学生们对这种住宿安排制度的积极响应,在后来选择室友的过程中得到证实。采访发现,大一结束后,学生们自由选择室友时,他们经常决定和各类各样的朋友住在一起。有几个学生说他们在第一学年的春季,就想好了二年级要和谁住一起。

一个白人男生打算和另外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白人男生、一个海地人、两个美藉亚裔女生、一个黑人女生和一个黎巴嫩女生住在一起。

一个西班牙人打算和两个黑人、6个白人、一个伦敦来的巴基斯坦人住在一起。

另一个西班牙人计划和另一个拉丁人、3个白人、两个黑人和一个美藉亚裔住一起。

一个美藉华裔女生准备和另一个美藉亚裔、一个黑人、一个犹太人、一个夏威夷人、还有10个白人住一起。

从他们的计划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本科生到了高年级,有机会自己选择同屋时,他们愿意和各式各样的朋友和同学住在一起。而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了一年级住宿生活经历的影响。那种住宿安排决定了他们与谁相遇,与谁成为朋友。学生们高度一致地向宿舍安排人员强烈呼吁:“切记,最初的住宿安排会对学生未来的所有社交,特别是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