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由交通运输设施、通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构成。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虽然大多数设施不生产物质产品,但却是物质产品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必备条件,缺少这些设施,各项事业都难以维持和发展。若把国民经济视作人体看待,基础设施犹如人体的生理系统,交通则是人体的脉络系统,邮电是人的神经系统,给排水是消化和泌尿系统,电力是血液循环系统,要维持人体正常运转,这些系统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失灵,都将导致人体失衡。同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会造成区域经济的混乱,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因此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甘肃近几年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得到了多数企业的肯定。但是横向相比,甘肃的基础设施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地处内陆,远离国家的经济中心和沿海等发达地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地理位置等条件对发展经济形成严重制约。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甘肃铁路和公路密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68%和52%;高速公路里程只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27%,在全国31个地区中排在倒数第五位;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赖以发展的载体功能差;城市设施建设滞后,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用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数。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成本高、效益低,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政策法规环境是最基本的方面。
完善的政策法规环境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其他外部环境的实施提供保障,而其他外部环境又影响着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制定的内容与目标。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要着重为各种人才各展所长创造适宜的机制,同时还应主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市场准入、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各种政策法规环境。从整体上看,政策法规环境可以从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两个方面来建立相应的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将有助于保护企业和个人的财产权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为市场的每一个竞争主体提供良好平等的法律环境。同时,有关金融、财税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和发展的影响也很大。此外,社会化体系发展滞后、服务功能不健全,成为制约非公企业成长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服务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对非公企业,政府应减少行政干预,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规范的管理体制,彻底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二是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规范中介市场,减少中介组织的官办色彩,提高服务质量,彻底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非公企业提供切实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得到重大改善。主要表现在:按照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要求,并结合省内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形成了覆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地方政策体系,政策的内容与全国多数省市区特别是与沿海地区相比,没有太大差别。其他省市区已有的重要政策规定,甘肃基本上也已出台并付诸实施。全省支持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的薄弱环节以及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障碍显著减少。但是,甘肃的政策环境与发达省份相比,与非公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在我省,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较差,因此在各地区还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乱”现象。所以必须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对于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要形成健全的监督体系,实行有效监督。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名誉、人身等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机制。建立投诉中心,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一旦受到侵害,要及时受理,公正处理。各级司法部门在受理涉及此类案件和民事官司当中,要依法秉公办理,杜绝久拖不决、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只有尽快加强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才能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有效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和法制保护。
我国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和融资,仍然存在严重的政策歧视和行业限制。集中表现为市场主体准入的政策歧视,以及对非公企业经营领域的行业限制。首先,政府不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某些领域,或设置许多不必要的限制性条款;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可以进入的某些领域法律条款不明确,在操作执行时人为设置许多障碍;还有,在审批环节上政务不公开和不透明,甚至不做为的做法,严重影响非公有制企业投融资的效率。因此,在制定投融资政策法规时,应当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领域,营造各行业全面准入的宽松环境。尽快打破所有制限制和行业垄断,在基础产业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效率原则,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能够平等进入。在具体的制度创新方面,探索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社会投资领域的企业登记制度,完善其土地开发制度、金融支持制度和外贸经营权获取制度,改革不规范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前置审批,逐步向核准制过渡,政府部门要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增加政策法规的透明度。
市场是企业的竞技场,是企业被认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是企业和企业家成长至关重要的外部环境。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经营要素、产品销售、竞争策略都要在市场环境中来实现,企业的经营业绩也要通过市场来检验。所以市场环境是经济环境中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密不可分的最直接有关的因素。企业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育、有次序的市场,如果市场环境不健全,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和企业家的健康成长。
作为非公企业,必须以市场作为其行为的出发点,同时又受到市场的制约。因此,只有正确的认识市场,才能组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市场需求变化刺激并引导着非公有制经济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并生产出市场所喜欢的产品;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所开发的新产品往往并不为消费者所熟知和认可,需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其具体主要表现为市场结构、市场竞争机制和消费者状况三个方面。非公有制经济总是处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不同的市场结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所处的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市场集中度、市场准入障碍是反映市场结构变量的主要指标。市场集中度指的是企业从事行业的密集程度。如果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局面,将会在客户、供应商、价格、服务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企业市场准入,指政府对企业进入某经营领域或在某国市场从事活动施加限制或禁止的有关制度,也是企业依据其市场扩张战略而决定进入某一个该企业尚未开发和涉足的新区域或产业领域的行为与过程,包括内容和策略两个方面,涉及到企业的进入深度、进入能力、中长期目标、进入动机、进入途径、形式与选择原则、进入后的积极防御、反排挤渗透等各个方面。如果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障碍,例如很难进入某一产业领域,则该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数量较少,将影响市场结构的均衡性。市场竞争机制也是反映市场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存在和发展既是市场竞争的前提,又是造就众多优秀大企业的必要条件,故在西方,非公有制经济有“大企业之父”之称。因此,市场环境的改善和有序竞争可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发展。总之,市场结构及竞争机制的完善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获得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并且市场透明度越高,市场信息反馈越快,则越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显然,市场竞争机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了良好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机制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消费者状况也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状况主要包括消费者数量、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两个方面的因素。消费者数量大小决定着市场的大小,消费者数量越多,说明这个地区的消费市场越大,经济发展潜力越大,当然对企业的发展越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人口密集程度较高的地区,将导致消费市场非常大,这为非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具备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土壤。当然,除了消费者数量以外,消费者收入状况同样间接影响当地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越高,经济条件越充裕,消费意识和能力就会加强,从而促进了非公企业的发展。有了消费者数量和消费者收入水平这些保障条件,就为消费市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才真正决定了这个地区市场的潜力,决定了当地非公企业的发展潜力,有了这些条件,才能保障整个经济环境飞速发展。
随着非公产业的发展,市场机会、进入壁垒与产业集中度等市场特征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企业的创业机会和战略都会因产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而有所差异。在一个产业中,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是企业成长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地区间的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贸易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上,而产业内企业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大,除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外,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贸易业等领域要进一步提升非公企业投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其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重要作用。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意见;200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决定》。这都为非公企业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据《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把教育文化与卫生体育行业作为主营行业的非公企业占4%,将电力煤气等公用事业作为主营行业的非公企业占1.6%。这表明,近年来民间资本的进入领域有明显的推进和延伸。总之,要不折不扣地把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全面到位,非公企业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才能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所积累的最深厚的财富。各国文化不同,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同。美国文化激励创新和激励创业,对企业家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曾向世界传播智慧之光,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增光添彩。但是,传统文化中诸如“官本位”思想、“中庸”思想及“重政治轻经济”、“重群体轻个体”、“学而优则仕”、“企而优则仕”、“重人治轻法治”“无商不奸”等文化传统给非公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设置了种种障碍。区域文化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两面性的作用。一方面,改革开放和入世以来整体文化环境得到改善,政府和企业家、科技文化工作者等进行的文化建设正在取得新的成就,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等新文化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型文化,一些传统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家族文化也起到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求稳妥、怕风险的小生产意识、信命而不思创业的迷信思想,歧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看不起私营企业的官本位思想,以及拒绝接受新的知识、信息、技术、人才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种落后思想意识等,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相当大的阻力。非公企业必须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博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优秀的文化传统,抛弃传统文化中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落后理念,重新构建先进的能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文化环境。
从全国来看,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质量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等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对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综合环境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甘肃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市场化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现代化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等重要领域,多数指标处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第27位前后,只有极少数指标排在20位以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甘肃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包括重要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智力环境等)质量,在全国31个地区中属于最差的4、5个地区之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被调查的非公企业对甘肃市场经济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56%,其中满意度较低的是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51%)、社会经济信用程度(46%)、市场秩序(45%)、政府为非公企业提供的社会化服务(44%)、市场竞争的公平性(43%)、当地经济技术开发能力(43%)、投融资环境(39%)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综合环境质量有待继续提高。因此,提高综合环境质量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战略任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很强的活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甘肃省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实现全省人民群众致富和奔小康,是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未来十几年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成为关系甘肃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的历史时期,甘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优化其投资和发展环境,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体系,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保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