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19454200000039

第39章 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1)

甘肃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在今后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十五”以来,甘肃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初步显现出甘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在总体规模、增长速度、企业素质和发展环境质量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的经济和技术指标在各省市区中属于最低之列。今后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乃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战略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很强的活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富民强省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甘肃省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实现全省人民群众致富和奔小康,是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未来十几年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成为关系甘肃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的历史时期,甘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优化其投资和发展环境,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体系,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保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速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为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十五”期间,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达到69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为36.1%,较2000年增加了190%,“十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25.54%。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总值的绝对值,2005年比2001年净增429.06亿元,2005年为2001年的2.6倍。

至“十五”期末,全省98%的乡镇企业和绝大多数非公国有企业通过规范化的改革、改组,已转化成非公有制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实行主辅分离,一部分分离出来的辅助实体也转换成了非公企业。一大批非公企业创办了民办的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成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个体经济、私营企业数量和资本规模在总体上显著扩大,从业人员人数大幅度增加。

2005年,全省私营企业数达到了3.81万户,为2001年的1.9倍;注册资金478.13亿元,为2001年的3倍;户均注册资金由2001年的户均80.7万元增加到户均125.5万元。

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275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经济总量825.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量的36.3%。根据全国工商联统计,2007年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40%左右,如果把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部分)算上,则是占到GDP的60%左右。

虽然我省与全国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对我省这样一个长期以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讲,应该说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促进了我省的生产力大发展,还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改变了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改变了市场运行机制,改变了政府传统管理体制,改变了传统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全省私营企业总数中,私营独资企业占总数的17.4%,私营合伙企业占1.8%,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占52.3%,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占16.5%,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占0.9%,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占1.8%,中外合资私营企业占1.8%,其他私营企业占7.3%。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总户数的比重分别为21.7%和75%,第一产业占3.3%。私营企业分布最多的行业是批发零售贸易业,约占总户数的一半,其他分布比较集中的行业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轻工制造业、采矿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建筑材料制造业等。

甘肃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非公有制工业在增加值、总产值、利税等方面均已超过l/3,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全省科技型非公企业共300多家,初步形成了电子通信、生物与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5大类23个小类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许多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奇正藏药多次获得国际金奖,海默公司的计量仪表畅销国内外,天水市西星电气有限公司开发的高原机车电磁式接触器产品填补了国际空白,CZ28系列产品已被铁道部确定为机车专用定点产品。天水华圆制药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已达13项,还有近30项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该公司开发的智能速控全自动高效中药制丸机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0%。

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总量增加,增速加快,贡献率加大,许多市州县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总额53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25%,其中个体私营企业缴纳税收15.5亿元,较2004年的12.5亿元增长了24%,比2001年增长了67%。

“十五”期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进出口量猛增,一批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非公企业成长壮大,大批非公有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主经营权,使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出口数量迅速增长。2005年非公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26215万美元,为2001年的535倍;其中出口21801万美元,进口4414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比2004年增长13%、6.2%、65.9%,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9.96%、2.9%、20%。

“十五”期末,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69.81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45.3%,比2004年净增从业人员24.18万人,同比增加率为16.6%。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新增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到97.5%。

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参与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扶贫开发等方面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显著成绩。

非公有制企业资本运作力度加大,有力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途径。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一年,省政府新增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700多万元,争取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749万元。截至2007年6月底,非公有制经济在建及完工项目1383个,其中投资过亿元企业7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亿元,有364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

二、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甘肃不仅存在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科技、教育和区域社会文化落后等问题,而且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政策不配套,可操作性差。上下级之间、条块之间的政策不协调、不配套,如金融领域的政策与其他领域的政策就一直难以协调。政策内容与政策实施条件、实施方式脱节,许多政策规定因缺乏一定的财政支持能力和其他物质条件的配合,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没有落实的条件或有效办法。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够,体现政策要求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国有企业改革、改组进展缓慢,有相当一批大中型企业没有实现预定的改革目标,限制了很大一部分国有经济转化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化改革滞后,要素市场不健全,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多,缺乏充分而公平的竞争机制,中介服务体系和“产学研”合作机构等发展缓慢。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仍不健全,各级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创造性战略思路和科学的战略规划,在创业培训、投资方向、发展战略、技术进步、人才培养、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服务型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创造性的举措太少。投融资体制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尤其严重。

三次产业的关系、轻重工业的关系、上下游产业的关系、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关系等重大结构关系问题多,调整难度大,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长期受不合理结构关系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很低,总体上还处于较落后的状态,限制了非公企业在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中的较快发展。工业的总体规模小,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工业体系中资源型重工业行业和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资金密集和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弊端严重,使投资能力薄弱的非公企业难以进入,已进入的非公企业多为高消耗、重污染的“五小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下已大量被关闭、停产。重型工业行业普遍缺少中、下游环节的企业和项目,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集群优势,大量的中小型非公企业无法借靠集群优势争得市场,生存、发展能力十分脆弱。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主要行业缺乏特色优势,难以大量吸纳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投资。

由于受综合环境质量的限制,甘肃非公企业起步晚,发展条件差,与东、中部地区的同类企业在发展能力、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企业、行业普遍缺乏争夺全国市场的竞争力,多数企业技术和管理落后,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甘肃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质量虽然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大量制约非公有制经济长远发展的环境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提供的抽样调查结果,非公企业对全省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经营竞争环境、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及素质、科技创新、协作条件等)的总体满意度为63%。非公企业发展及投资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和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兰州、天水、白银和河西地区,被调查企业的对这些地区的认同率分别为67%、55%、53%和50%。本书所指的环境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内、外部影响条件,即非公有制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综合体。它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的以人为主体的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系统。非公有制经济只有与环境进行持续不断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条件,才能增强其生命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但非公有制经济的环境并不等于一切条件,只有影响并作用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演变的条件才可以称之为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环境因素。具体有以下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甘肃省非省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因素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制度环境,创新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企业信用环境与企业文化环境。

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具体是指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它分为三种类型: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现代企业由于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还包含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产权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焦点是处理家族制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矛盾。非公企业中,家族制企业占绝大多数,传统的血缘、家族观念影响非公企业的成长。家族式管理方式导致企业目标与家族目标之间的矛盾;家族成员能力与企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家族成员与外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当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因此,非公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清楚的现代企业制度。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公司治理机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纵观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企业相比,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其具有某些先天优势,例如: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包袱轻、管理权集中、决策迅速等。但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规模的扩大,逐渐丧失了这些优势,而越来越近似于国有企业了。制度缺乏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通病。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都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企业资产所有权混为一谈,没有作出严格的区分,正是这种混合状态使企业始终不能摆脱个人和家族而独立存在,企业的发展因而受到个人和家庭的制约。所谓产权结构是指产权的构成,分为单一所有权结构和多元所有权结构两种形式。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上都采取了单一所有权结构,即企业的资产基本归某一人或者某个家庭所有。一些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分散股权的迹象,但由于依然把持绝对控股权或相对控股权,分散股权对于这些非公有制企业来说不是出于改善决策和组织管理的需要,而是某种技术的安排,如留住人才或建立新的业务关系等,这方面我们应吸取巨人集团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