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湿热毒邪交蒸于肝胆。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散瘀退黄。
【方名】菌陈赤虎汤。
【组成】菌陈20克,赤芍20克,山楂10克,板蓝根10克,紫草10克,夏枯草10克,金钱草12克,虎杖12克,垂盆草12克,白茅根(或玉米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王西周方
百日咳
(一)
【辨证】感受时行风寒,内扰痰热,表里合邪,搏结于气道使肺气冲逆所致。
【治法】宣降肺气,豁痰清热,解痉止咳。
【方名】顿咳汤。
【组成】蜜炙杷叶15克,白芥子25克,苦参15克,麻黄7.5克,大黄2.5~5克。
【用法】前3味用水350毫升煎沸后,加入麻黄、大黄再煎至45毫升,此为1周岁小儿1日量,分3次温服,其他年龄可酌情增减。
【出处】彭永礼方。
(二)
【辨证】木火刑金,风痰相搏。
【治法】平肝降逆,疏肝泻火,化痰熄风,镇痉止咳。
【方名】镇肝止咳汤。
【组成】柴胡6克,黄芩6克,代赭石12克,青黛1~3克,僵蚕6克,胆星3克,月石1~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郑启仲方。
(三)
【辨证】寒邪束肺。
【治法】温肺化痰降逆。
【方名】温肺化饮汤。
【组成】半夏10克,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天竺黄10克,贝母10克,甘草10克,细辛3克,百部15克,葶苈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光五方。
(四)
【辨证】痰热阻肺,肺气不利。
【治法】宽中宣肺化痰。
【方名】三子化痰汤。
【组成】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葶苈子3~5克,罂粟壳10克,杏仁10克,法夏5~10克,百部根10克,茯苓10克,南沙参10克,浙贝10克,陈皮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李邦好方。
(五)
【辨证】痰热交阻,肺气不利。
【治法】清肺下气,化痰滋阴。
【方名】百日咳方。
【组成】生熟地各12克,天麦冬各12克,百部9克,陈皮6克,葶苈1.5克,苏子3克,桑皮9克,贝母3克,沙参9克,枇杷叶9克,车前子9克,冬瓜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汤辅康方。
(六)
【辨证】痰阻气道,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泄热,止咳化痰。
【方名】宣肺平嗽汤。
【组成】百部9克,桔梗6克,白前6克,胆南星6克,当归3克,白芍6克,柴胡6克,丹皮4.5克,地龙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焦认南方。
(七)
【辨证】风温袭肺,肺络受伤。
【治法】疏风清肺,活络祛痰。
【方名】桑菊合剂。
【组成】桑叶10克,白菊花10克,杏仁6克,连翘10克,炒荆芥6克,百部6克,芦根10克,枇杷叶10克,竹茹6克。
【用法】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10~15天。
【出处】郭振球方。
(八)
【辨证】邪毒犯肺,肺失清肃,痰阻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咳。
【治法】宣肺降气,除痰湿,和脾胃。
【方名】百日咳汤。
【组成】葶苈子4.5克,苏子4.5克,莱菔子4.5克,白芥子4.5克,杏仁3克,三丑各3克,枇杷叶3克,防己3.5克,大枣1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枚。
【出处】任春芳方。
(九)
【辨证】邪毒犯肺顿咳。
【治法】宣通肺络,清热化痰,止痉镇咳。
【方名】百特灵散。
【组成】百部,僵蚕,地龙,全蝎,甘草,蝉蜕各等分。
【用法】共为细末。储瓶备用。1~7岁每次1.5克,日服3次。1岁以内服量酌减。
【出处】陕西靖边县山岔渠公社卫生院。
(十)
【辨证】感受时疫风邪,与痰相搏,阻塞气道。
【治法】祛风化痰,止咳平喘。
【方名】止痉镇咳汤。
【组成】天竺黄10克,僵蚕6克,苏子6克,半夏6克,瓜蒌皮10克,麦冬6克,杏仁3克,五味子3克,百部3克,炙冬花3克,旋覆花(布包)3克。
【用法】水煎服,3~5岁,日服4次,6~7岁,日服3次,服时加蜂蜜一匙,每日1剂。
【出处】姚子扬方。
小儿遗尿症
(一)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益脾,固涩止遗。
【方名】补肾缩泉汤。
【组成】韭子15克,破故纸15克,益智仁15克,白术15克,覆盆子40克,煅龙骨40克,菟丝子20克,熟地20克,山药30克,桑螵蛸30克,党参25克,附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闫洪臣方。
(二)
【辨证】肾气虚弱,膀胱失其约束。
【治法】补益肾气,固涩小便。
【方名】缩泉丸加味。
【组成】台乌药9克,山药18克,益智仁9克,五味子6克,桑螵蛸12克,熟地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彭宪彰方。
(三)
【辨证】肾气不固,下元虚寒。
【治法】补益肾气,温暖下元。
【方名】缩泉丸加味方(散)。
【组成】益智仁100克,炒山药30克,桑螵蛸40克,补骨脂15克,乌药30克,白果10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可服至10克,每日两次,早晚温开水冲服,幼儿剂量酌减。
【出处】周鸣岐方。
(四)
【辨证】肾气虚惫,膀胱约束无权。
【治法】温肾固摄,宣肺开窍。
【方名】骨脂金樱固摄汤。
【组成】补骨脂10克,金樱子10克,防风10克,藁本10克,浮萍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徐美龄方
小儿营养不良
(一)
【辨证】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治法】补脾益气,消积杀虫,理气升清。
【方名】消积汤。
【组成】槟榔炭10克,鸡内金15克,水红子15克,党参25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木香7.5克,贯众10克,芜荑7.5克,荷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孙允中方。
(二)
【辨证】疳积脾虚,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治法】补肝消积,佐以杀虫。
【方名】猪肝散。
【组成】煅牡蛎3克,大白3克,文蛤3克,夜明砂3克,去壳使君子3克,炒莱菔子3克,鲜猪肝125克(切碎)。
【用法】将上药研成细末,和匀后,再将猪肝切碎与之混合蒸熟,酌情适量,日食3次。
【出处】李少林方。
小儿口疮
(一)
【辨证】心脾积热。
【治法】清泄心脾积热。
【方名】清热泄脾散。
【组成】黄连6克,山栀9克,黄芩6克,石膏12克,生地12克,茯苓10克,灯芯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儿科学》。
(二)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方名】凉膈散。
【组成】黄芩6克,连翘6克,栀子6克,大黄6克,芒硝(冲服)3克,竹叶10克,薄荷3克,白蜜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小儿多涎症
(一)
【辨证】脾胃不和,心神不宁。
【治法】健脾安神,收涩止涎。
【方名】固涎散。
【组成】桑螵蛸30克,菖蒲9克,远志9克,五味子9克,山茱萸12克,龟板15克,五倍子9克,当归9克,茯苓9克,人参9克(煎汤)。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人参汤下(无人参可用党参3倍量)。亦可煎服。
【出处】孙孝洪方。
(二)
【辨证】脾胃虚寒,气虚不摄。
【治法】健脾、益气、摄涎。
【方名】五味异功散加味。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鸡内金6克,茯苓9克,陈皮4克,苡仁12克,淮山药12克,炙甘草12克,益智仁9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国权方。
妇科
女子性欲低下
(一)
【辨证】心脾不足。
【治法】补脾暖宫。
【方名】春温汤。
【组成】人参15克,巴戟天15克,白术15克,杜仲15克,破故纸9克,肉桂3克,菟丝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辩证录》卷十一。
(二)
【辨证】胞宫寒湿。
【治法】补气升阳,燥湿散寒。
【方名】升阳燥湿汤。
【组成】高良姜3克,干姜3克,郁李仁3克,甘草3克,陈皮1.5克,黄芪1.5克,白葵花0.9克,柴胡0.9克,升麻0.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仁术便览》卷四。
(三)
【辨证】肾精不足。
【治法】滋润肾精,化气润窍。
【方名】滋阴润燥汤。
【组成】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何首乌30克,枸杞子15克,巴戟15克,麦冬12克,山萸肉12克,陈皮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6天为1疗程。
【出处】《广西中医》。
(四)
【辨证】心神不宁。
【治法】镇心安神,涩精止遗。
【方名】桂心汤。
【组成】桂心12克,煅牡蛎12克,芍药12克,龙骨12克,炙甘草12克,大枣12枚,生姜15克。
【用法】上为粗末,水煎服。
【出处】王旭东方。
不孕症
(一)
【辨证】血瘀胞宫,冲任不畅。
【治法】活血通络,理气调经。
【方名】疏管灵。
【组成】雷丸20克,郁金20克,石见穿20克,百部15克,麦冬15克,槟榔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路路通15克,桂枝5克,细辛5克,丹皮10克,穿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
【用法】水煎服,每周4剂。
【出处】杨宗孟方。
(二)
【辨证】气虚血虚。
【治法】育阴生血。
【组成】龟板25克,鳖甲25克,枸杞子25克,白芍25克,熟地25克,人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远志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韩百灵方。
(三)
【辨证】阴少精亏,肾亏血虚。
【治法】补肾养血。
【方名】养精种玉汤。
【组成】大熟地(九蒸)30克,当归(酒洗)15克,白芍(酒炒)15克,山萸肉(蒸熟)15克。
【用法】水煎服,3个月有效。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四)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解肝脾心肾四经之郁,开胞胎之门。
【方名】开郁种玉汤。
【组成】酒炒白芍30克,酒炒香附9克,酒洗丹皮9克,茯苓(去皮)9克,酒洗当归150克,土炒白术150克,花粉6克。
【用法】水煎服。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五)
【辨证】肾气(阳)不足。
【治法】补肾气,兼补脾胃。
【方名】并提汤。
【组成】大熟地30克,巴戟30克(盐水浸),土炒白术30克,人参15克,生黄芪15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6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流产
(一)
【辨证】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止血安胎。
【方名】加味胶艾四物汤。
【组成】党参15克,生黄芪24克,干地黄12克,续断12克,炒当归9克,白芍9克,阿胶9克,焦艾叶9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炒川芎4.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柯与参方。
(二)
【辨证】阳气虚弱,不能统血,阴血不能内守。
【治法】温阳益气,滋阴补血,收敛止血。
【方名】加味黄土汤。
【组成】熟地60克,龙胆肉30克,鹿角胶30克,当归12克,伏龙肝12克,黄芪18克,白术9克,附子9克,甘草9克,黄芩9克,阿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锡武方。
(三)
【辨证】脾肾不固,肝郁气滞,肾气不足。
【治法】养血舒肝,固肾安胎。
【方名】养血舒肝汤。
【组成】当归身6-9克,熟地9-15克,白芍(酒炒)3克,炙甘草3克,白术4.5克,阿胶(蛤粉炒)4.5克,杜仲(盐水炒)4.5克,枸杞子6克,炒山药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大枣为引。
【出处】《罗氏约医镜》卷十四。
(四)
【辨证】阴虚血热,肝脾多火多滞。
【治法】清肝柔肝,调气固胎。
【方名】固胎煎。
【组成】黄芩8克,白术4-8克,当归6克,芍药6克,阿胶6克,陈皮4克,砂仁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五)
【辨证】脾肾两虚。
【治法】补气健脾,益肾安胎。
【方名】补肾固冲汤。
【组成】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阿胶(烊化)12克,党参12克,陈皮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于危险期开始服,直到渡过危险期。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六)
【辨证】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固胎。
【方名】吴茱萸汤。
【组成】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出处】《卫生宝鉴》卷十八。
月经不调
(一)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名】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医林改错》卷上。
(二)
【辨证】血虚肝郁。
【治法】养血舒肝。
【方名】开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