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不生气
19400800000022

第22章 微明四法(4)

鲜亮光明就像能融化冰雪一样;这句话实指热情待人,要想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不热情是不行的,就要像那太阳一样发出光和热才能融化冰雪,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若是待人冷若冰霜,怎么会有人喜欢呢?

治理邦国淳厚朴实,这与孔子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躬稼”一样,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不要玩什么花头来引诱老百姓,也就行了。

心胸开阔有如高山峡谷;这就是形容为道者心胸要宽广,能够容纳百川,容纳一切。

混然一体有如江河浊流。这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总发挥。谁能让这浑浊停止,安静下来使它慢慢澄清?谁能使其安静而又长久,然后推动起来使它慢慢生长?谁都不能!这就是宇宙大道。宇宙大道就是这样混混沌沌无法澄清的,就是这样运动着而无法安静下来的。保持这个道的人不想要万物的满盈。正因为他们不会满盈,所以能够概括万物而时时都有新的成就。如果一旦满盈,那就是“物壮则老”了。

所以,有一种境界叫“花未全开月未圆”。全部的乐趣就在这个将成未成,将达未达的过程中。拥有这样一种心态,会有无上的享受。

【核心提示】

什么是天下太平?什么是和谐社会?就是三个字:不折腾。为政者不折腾,老百姓则不生气。

不折腾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今本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亨(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帛书本)

治大国若烹小鲜。生鱼为鲜,生肉为腥。小鲜即小鱼。治理大国,就好比烹小鱼一样。言下之意是不要不停地翻动它,小鱼经不起几下翻动,鱼肉就会碎了烂了,有过烹饪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在夏商周三代时期,饮食是与政治观念和等级制度紧密相关的。《尚书·洪范》列“食”为“八政”之首,其呈现的社会功利取向与价值观,颇具有“明贵贱,辨等列”的显而易见的“礼政”内容。但是,把它和大国治理联系起来,却未必是所有人都懂的。大国看起来人员众多,幅员辽阔,事务繁杂,不懂大道的人生怕遗漏了哪个角落,生怕忘记了什么人群,会导致这些被遗漏被遗忘的地方、人群对政府产生离心离德,不归王化。于是便总喜欢找些事来做,好像这样可以使他不忘记中央政府,好像这样可以体现中央政府的存在和权威。其实,很多时候这样做,就是穷折腾,折腾老百姓,也折腾自己。老子以烹小鱼的道理来诱导统治者,其意有二:

第一,要旨就是要告诉统治者,不要穷折腾、瞎指挥,要顺其自然。

其次,老子以烹小鱼的道理来证大国治理,也是要告诉统治者,大国算什么,就好比我烹一条小鱼一样简单。这就是大道行简。治理大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举重若轻。这也正是大国风范、大国气派。治理大国,正需要这种大国气派。然而,仍然有人不相信,常常以“国情”作说辞。确实,大国有大国的特殊情况,把治理大国与烹小鱼相比,也未免玩笑了点。其实不然。接下来老子就阐释了为什么大国治理与烹小鱼是一样的道理。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凭藉自然天道来君临天下,什么鬼都神不起来。

是啊,大国不同于小国,大国最怕的是乱。遭遇乱世是国君和百姓共同的大不幸,所以才有人说: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

然而,大国为什么会乱?在统治者一方来看,他们或以为,国家大了,什么鸟都有,什么鬼都有。在老百姓一方来看,鬼不出在民间,而出在庙堂之上。古代有神论认为,鬼神皆是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阴盛而生者为鬼,阳盛而生者为神。倘若统治者遵循自然天道的原则来君临天下,就不可能产生乱世,阴阳各正其位,也就不会产生鬼神作祟。有道是:乱世出厉鬼,疑心生暗鬼。太平时世,鬼神自然安息;内心明净,不生暗鬼。不是因为没道德,社会才乱,是因为社会乱,才没道德。国家政治清明,一切自然而然,国家政治昏乱,就会有奸臣和忠臣之别。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不是鬼不灵了,而是鬼之灵不作怪不伤人了。不是鬼之灵不作怪了,圣人也不伤害人了。有人说,圣人是体道之人,本来就不伤害人啊。是的,帛书本作“圣人亦弗伤也”,无“人”字。意为圣人也不会受伤害。圣人亦指统治者。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两不相伤,指鬼不伤人,圣人也不自伤。德交归焉,两种德都归根于道。两种德或指阴、阳两德,阴德是指鬼,阳德是指统治者(圣人)。

烹鱼之法与治国之道,其事虽异,其理却同。治大国者,不以异政乱民心,不以私智乱国政,而要以“无事”取天下。国有道而民有德,则必然国泰民安。民之在国,犹如鱼在大海一般,若能回归大道,自由自在,其性必复归于天然。治国者若能如烹鱼之法,知阴知阳,知进知退,知火候之机。以道德化民,以中和之道治国,则民物之理相通,民物之情自知。随宜顺理,国无论大小,则治之皆不难也。故在圣人眼里,无论天下万国,治之则如烹小鱼那样简单容易。

韩非子说,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可见,老子倡导的政治不是糊涂政治,而是快乐政治。快乐就是不折腾,不折腾就是不滋事,不扰民。心安鬼自宁。操之过多,民无所措;操之过急,伤人过多。

从烹小鱼想到治大国。这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也称得上真正的“见小曰明”“知微为明”。

老子关于不折腾的论述还有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本第五十七章)

以正之(治)邦,以畸(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才(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滋)(昏)。人多知(智),而何(奇)物兹(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帛书本)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楚简本)

以公正的方法治理国家,以奇巧的方法用兵,以不生事端的态度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这个道理呢?就凭这样:天下的忌讳越多,人民就越是贫困;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越混乱;人们多有技巧,稀奇古怪的东西就越多;法律命令条文越是繁多具体周密,盗贼也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自然无为,老百姓就会自然转化;我爱好清净,老百姓就会自然公正;我没有什么事,老百姓就会自行富裕;我没有欲望,老百姓就会自然朴实。”

治国以正,用兵以奇,拥有天下的法子是讲究不折腾。老子的思想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由此可见一斑矣。这样的智者怎么会是一个阴谋论者呢?

社会上禁忌越多,越束缚人们的手脚,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老百姓岂不饿死?今天的权力寻租不就是一个新鲜的例子吗?凡政府有禁令处,反而成为执行者的财源。人们拥有锐利的武器干什么?自卫。像今天西方很多国家都允许民众拥有自卫的手枪一样,是因为社会暴力事件太多,新闻画面里经常出现枪手闯入某校园,枪杀无辜师生。黑社会的壮大,莫不跟手中的凶器有关。法令条文越繁琐,民众动辄触犯法律,被关进牢笼的“罪犯”当然就越多。老子列举的这些事实完全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往往只看中了其中的一面。

作为统治者来说,或许也是在现实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防止民众,所以颁布众多的禁忌、规定细密的律令条文。殊不知,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根子却在统治者身上。所以老子来了个直击要害,他以圣人的口气对统治者说:你顺应天道,老百姓怎么会不自然转化呢?你不折腾,老百姓怎么会不公正呢?你不生贪欲,老百姓怎么会不纯朴实在呢?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番教诲,相信哪一个统治者听了,都不免脸红心跳,无言以对。原来,我才是一切罪孽的渊薮啊。

统治者不折腾,老百姓则不生气。

老子之用心原来都是为了我们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