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墨生香泪成诗:卓文君传
19390100000007

第7章 才子落魄(3)

“楚使子虚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畋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对曰:“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曰:“可得闻乎?”子虚曰:“可”。王车架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列卒满泽,罘网弥山。掩兔辚鹿,射麋脚麟。鹜于盐浦,割鲜染轮。射中获多,矜而自功。顾谓仆曰:‘楚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楚王之猎,孰与寡人乎?’仆下车对曰:‘臣,楚国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余年,时从出游,游于后园,览于有无,然犹未能遍睹也,又焉足以方其外泽乎?’齐王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仆对曰:“唯唯’’。

……

此赋虽尚未完成,但其大气恢弘,气势磅礴,比之前所作的一些小赋强上千百倍,相如读罢,众游士皆惊叹,梁孝王如同中了魔法一样,呆呆地立在那里。等缓过神来,急忙拍手叫好,得知此赋名为《子虚赋》,更加开心,于是命人拿来心爱的绿绮琴,赐予相如,琴上还刻着铭文:“桐梓合精”。

传说中,绿绮琴是最优秀的琴之一,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名贵乐器。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 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还成了古琴的别称。

自古至今,天下间名琴有三,其一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其二楚庄有鸣琴曰绕梁,其三便是面前这把绿绮琴了。梁孝王无意间得了,一直收藏着不肯示人,如今竟赠予相如,可见对相如的辞赋是有多么的满意!只见这绿绮琴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琴体用疏松的桐木制作,琴音激越而又哀婉动听。

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这把琴仿佛就是为相如而制的。大家早就对相如的琴技略有耳闻,都请相如一展琴技,奏出妙音。相如双手抚琴,神色凝重,在众人的关注下将这前半部分《子虚赋》弹奏了一遍,清音流转,如玉坠珠倾一般,送走了皑皑白雪,迎来了春暖花开,引来了一阵阵夸赞之声。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由于得到了梁孝王的赏识,司马相如更是落笔如流水一般,没用几天的工夫,就把《子虚赋》完成了,又得到了众人的一番夸赞。

原本梁王对相如存有异心,想谋为汉嗣,刺杀大臣袁盎等十余人,主要是公孙诡、羊胜为之谋划,事发,为梁王奔走的是邹阳、韩安国、茅兰等,即便是枚乘、严夫子,史书明载他们不敢直谏,而史书上根本没有提及司马相如。相如对梁孝王不遵诸侯之制,出入拟于天子不满,但不敢明言而托于辞赋之中。

《子虚赋》中既有批评楚王游戏之乐、苑囿之大,不合诸侯之制的意思,也有阐明身为诸侯,只应遵守礼制,述职天子,而无言说享乐的权力,明显地表露出贬抑诸侯的思想倾向。

据说,此后相如的作品被奉为典范,《子虚赋》传入各地市井,文人竞相模仿。后来,汉武帝读了这篇作品,大为赞赏,以为是古人所作,感叹地说:“我为什么就没赶上和他同时呢!”

这样的形势下,文坛岂能甘寂寞?文人写辞赋,一时成风尚。

“文章”这个词,就是汉代出现的,本意是“以文章显”,而章通彰,显为显贵。文章写好了,也能跻身上流社会。司马相如扩大了辞赋的流通领域,为文人进身、献媚于权贵开拓了一条大道,历代文人又借相如靠文章得到梁孝王的赏识说事儿,把他抬到很高的位置上。东汉,两晋,从辞赋到骈文,热闹得很,比如左思的《三都赋》令洛阳纸贵。

此刻相如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二十几岁风华正茂,文章和琴技,甚至是剑法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从此以后更加潜心研究文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时的司马相如看起来平平淡淡,无忧无虑,每天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了主人梁孝王的身上。年少的他可能怎么也不会明白,这种游客的身份很快就会被历史淹没。

3.现实潦倒长卿汉

就在司马相如自得其乐的时候,长安城的宫廷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宫廷里的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一切都以绵延子嗣为重,没有儿子就等于后半生没有依靠。景帝的皇后薄氏一生不得子,不幸被废。于是,和历代王朝一样,汉宫里为立太子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景帝有一个宠妃丽姬有一子名为刘荣,景帝有意立其为太子。这话就像一根针一样刺进了梁孝王的耳朵,因为景帝和窦太后都曾说过,千秋之后,要将皇位传给这个弟弟,以奖励他平叛七国,对江山社稷的功劳。这事也许是当时只是顺嘴一说,也许是后来被遗忘了。总之,景帝现在是没有传为给梁孝王的意思。

景帝有一个同胞妹妹长公主刘嫖,太后和景帝都很是宠爱。这个长公主时常会干涉景帝的内宫,景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长公主是个聪明的人,想着万一景帝有一天离开了人世,也该给自己和女儿陈阿娇找个靠山才是。

按照当时的形势,丽姬的儿子很有可能被立为太子。长公主为了让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当上未来的皇后,便一直找机会拉拢丽姬,经常撮合阿娇和刘荣,希望刘荣有一天继承大统,能够封阿娇为皇后。这陈阿娇虽说不是正经的公主,但依着母亲长公主的地位,却也和公主的待遇差不多,自小娇生惯养,经常摆出一幅傲慢的姿态和脾气,刘荣也是自小娇生惯养,根本就不愿意迁就陈阿娇,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难免会起争执,每到起争执的时候,两个孩子谁也不肯想让,渐渐地,刘荣对陈阿娇失去了所有的兴趣,甚至连敷衍都不愿意。丽姬也是个生性傲慢之人,见儿子这样讨厌陈阿娇,便一口回绝了长公主。长公主是一手遮天的人,她想办的事情还没有办不到的,丽姬从此和长公主结下了怨恨,也为自己的悲剧收场埋下了伏笔。

女人最怕的就是空有外表,丽姬就是这样的女人,仗着有几分姿色,仗着有几分宠爱,便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她最大的缺点是不会审时度势,不会使用智谋,不懂政治手段。若是嫁给一个市井小民这便也无妨。可她偏偏嫁进了这暗无天日的深宫,若是不懂得使用智慧,没几分心机,只能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甚至足矣致命,导致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的前程。长公主见刘荣不喜陈阿娇,丽姬又纵容刘荣,便对丽姬怀恨在心,一气之下找到了地位卑微的王美人。

王美人进宫之前已经嫁为人妇,因容貌俊美再加上使用了一些精明的手段才获得了景帝的垂怜。膝下有一双儿女,儿子刘彻四岁就被封为胶东王。王美人是个懂得知足的女人,知道自己有瑕疵,再加上无家族外戚的辅佐,不敢奢求刘彻被封为太子,封王就很满足了,所以从来不与丽姬争风吃醋。

王美人虽说深居简出,但也对后宫的事了如指掌,闻得了此次变故,知道自己和彻儿的机会来了,便一直寻思怎么找个机会去叫彻儿去接近陈阿娇。正琢磨的时候,长公主突然找上门来,王美人何等聪明之人,早就想借助长公主上位,如今得此良机,怎能不把握。于是她们一拍即合,很快地达成了协议,长公主帮助刘彻取得太子之位,刘彻登基后娶阿娇为后。

长公主凭借着景帝对他的信任,不断地在景帝和丽姬面前说着其他姬妾的好话,景帝是个多情之人,后宫美女众多,听到长公主说自己的美人的好话,自然喜不自胜。丽姬是个爱嫉妒爱吃醋的人,这个空有美貌没有智慧的女人不懂得忍辱负重,长公主说其他美人的好话,她就说她们的坏话,甚至不惜和景帝顶嘴,弄的景帝很为难。几次争吵之后景帝见识了这个女人的胸襟肚量。本想封刘荣为太子,立丽姬为皇后,可是现在担心了起来,万一我百年之后,她恨死我的那些美人,断断不会待她们太好,要是历史重演,再出现人彘事件,那也太恐怖了。不行,决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于是,疏远了丽姬,丽姬不明所以,以为景帝移情别恋,便更加嫉恨后宫中那些美女。这个偏激的女人很快就被打入了冷宫,最后落得个含恨自杀的下场,儿子刘荣也被废为临江王。

此时,就只剩下梁王和刘彻两个人竞争储位了。梁孝王讨得了窦太后的欢心,窦太后极力支持梁王,但朝中的许多大臣都站出来反对,他们举了很多传弟不传子而亡国的例子,认为必须要沿袭周朝的制度,才不会引起民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最后,景帝决定采纳众大臣的建议,立刘彻为太子。长公主和王美人的谋划成功了。

自古以来便是如此,男人们的眼睛里只有江山,只有天下,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正是由于这些人权力欲望的膨胀,使得不知道满足,不知道知难而退,不懂得压抑自己的欲望和野心,才酿成了无数的悲剧。

梁孝王一直为了此事怀恨在心,传言与手下几个武士日日谋划着刺杀几个反对他的朝中重臣。司马相如本来不相信这些流言蜚语,在他看来,礼贤下士,日日醉心辞赋的梁孝王平叛七国有功,如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怎么会做这样铤而走险的事情呢,就算是景帝百年之后,太子继位,也不可能不喜梁孝王,这肯定是谣传吧。但的确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梁孝王已不再与众游士宴饮聚会,渐渐疏远了他们,司马相如隐隐感到,传言未必是空穴来风,或许梁孝王真的要做些什么了。相如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原来,梁孝王真的派人接连刺杀数十名朝中要员,景帝大怒,连窦太后的情面也不留,直逼梁孝王。

纵然梁孝王是皇亲国戚,又对于江山社稷有功,一旦动摇到景帝的根基,也不免有消沉低落之时。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真道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梁孝王只得叫两个刽子手自杀,以此来缓和与朝廷之间紧张的气氛。直到长公主,王美人,窦太后一起向景帝求情,梁孝王亲自到长安谢罪,景帝的怒气才得以平息。

梁孝王虽说和景帝和好,到底也不像曾经那般了,自此以后,梁孝王行事处处小心,生怕出什么差错,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大摆排场了。

又到了隆冬时节,梅枝树影,飞雪迎春,天地人和,伴着晶莹的雪花,旧年的纷纷扰扰已经被尘封在历史的卷轴里。梁孝王又像以前一样日日和这些文士饮酒作赋,肆意徜徉在文字之间,抒写风流时岁,长歌盛世太平,也用灵动的笔杆轻轻记下了他们苦乐与共的诗酒年华。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乐极必生悲,人事总是多聚散。春暖花开的时候,梁孝王去了一次长安,许是没有受到景帝的热情款待,心里产生了极大地落差,从长安回来后,便闷闷不乐,情绪极度低落,不久便病死了,这件事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相如的人生轨迹。

流光易转,浮生未歇。梁孝王一去后,世子袭位,其人不喜游士,不喜辞赋。司马相如这样的文人在这里再无立足之地了。有人低泣自己怀才不遇,有人感慨美好总是短暂,有人沉默地收拾这包裹,准备返乡。他们就像一片片落叶一样,随风乱舞,始终没有一个像梁孝王一样的惜才的人可以接纳他们,一路漂泊辗转,最后只得再漂回家乡。

《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汉书司马相如传》中也同样记载:梁孝王薨,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这两本重要的史书记载的内容一致,都说相如从梁孝王游宦归来后,家中贫困无法自业,没有谋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