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09

第9章 沈佺期

【作者简介】

沈佺期(约656-713),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举进士,做过通事舍人、考功郎给事中。受张易之牵连,流放驩州,后为台州录事参军,再后任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古意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赏析】

《古意》又做《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的旧题,一般是托古咏今的拟古作品,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怨。这首《古意》是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一名少妇凄苦思念久戍边塞的丈夫。

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讲述了美女莫愁嫁于卢家,虽高贵已极却由未得真爱而忧伤。本诗首句“卢家少妇郁金堂”以比兴起,借《河中之水歌》意境,以莫愁女的故事巧妙地交代了女主人公家境殷富却凄清怨苦的处境。“海燕双栖玳瑁梁”意思是,双双栖息在玳瑁画梁上的燕子,从来都是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此句妙在不言夫妻之离,而更见离别之苦——梁上的燕鸟尚且相亲相聚,梁下的女主却人不如鸟。羡慕燕鸟之聚,少妇将更增愁思。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阳”由首联的比兴进入实写相思的痛苦。深秋季节天寒袭人,捣衣砧声连绵作响。林中的树木仿佛也被凄寒的砧声催逼纷纷叶落。九月是换衣的季节,捣衣砧响是人们给边塞的征人赶制冬衣,闻砧声如闻战鼓声声令人心碎,加上秋叶纷纷凋落,更增悲伤。“十年征戍忆辽阳”句明确揭示出诗的主旨。丈夫在边塞征战守戍十年,少妇居家思念之痛可想而知。

颈联承接上一联,进一步抒发思情。“白狼河北音书断”承前“征战”句,是加叙征夫方面的状况; “丹凤城南秋夜长”承前“寒砧”句,补写思妇愁情。这两句深化了题旨,把愁情推入更加凄惨的境地。十年征战戍边,再加上音讯皆无,生死不知。她已非一般的思夫盼归,而且还时时伴有不祥的猜想,恐怕是漫漫秋夜,夜夜断肠。

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中,“流黄”指黄褐色的绢。本联意思是:为什么要我一个人苦苦地思念,你却如把我忘记般不回一音?而我偏要为你赶制黄绢的征衣,托明月传递我的相思之意。思妇常年苦思丈夫,却盼不来一点音信,因而内心“嗔怪”。但又明知怪不得丈夫,痛苦之余又连夜赶制征衣。但是征人无消息,征衣自然无处可寄,即便是寄不出,还是要趁月赶制。她是在以劳累排遣痛苦,以制衣寄托思念。

本诗题引《古意》,行文用韵也落下乐府诗的痕迹,但基本脱开了乐府,致成完整的七律。诗的蕴涵婉转,音韵和谐,情致真切,是闺怨诗中的名篇。

【大师导读】

体格丰神,良称独步。

——胡应麟《诗薮》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二句之中,情景作对。

——王夫之《姜斋诗话》

八句如钩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

——吴乔《围炉诗话》

此赋征夫久戍,思妇闺情也。

——胡以梅《唐诗贯珠》

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

——沈德潜《说诗晬语》

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高步瀛《唐床诗举要》引姚鼐语

曲折圆转,如弹丸脱手,远包齐梁,高振唐音。

——方东树《昭昧詹言》

·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②。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③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释】

①黄龙戍:即黄龙冈,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唐时在此戍兵。

②解兵:撤兵,罢兵。

③将:率领。

【赏析】

“杂诗”类似于“无题”诗,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这篇是第三首。此诗抒写了边塞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怨战之情。这首诗思想积极,艺术上臻至较高境界,是诗苑名篇。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甫一开篇就交代了边塞战事不息是致征人远戍家人分离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的怨战情绪。诗人于一句中连用“不解”、“频年”,重笔揭示了边塞连年战火不断的现状,可以想见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两句不但为下文设下伏笔,也让读者对当年边战不息的历史产生了深刻印象。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借明月普照于世,形象地描绘了思妇对征夫的深切思念。诗句的意思是:让人痛心的是天上的明月啊,你原本总是眷顾夫妻恩爱的香闺,如今却舍弃这里长照在边疆战地的营盘。表面看来,抒情主人公是怨怼此地的月舍弃自己去了别处,深层的含义则是说少妇的心已随着明月飞去了远方边塞,正与丈夫相依偎。她此时已是人在此处而心魂离窍长绕丈夫身边。

从明月广照大地普施恩惠的角度,还可以理解为两人两地夜夜望月,千里相隔共享婵娟。今夜闺中人和营中人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两地对月相思。此时,在征夫眼里天上的明月是代表着妻子来看望自己,望月想家;在少妇眼里明月显得暗淡无光,想着营里望月的丈夫,更增思见之情。这一联明是写月,实是写情,通过月的离此顾彼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表达得绵远深长,形象感人。

颈联重点写两地相思。诗意是少妇现在的思念之意,皆是源于从前夫妻如胶似漆的恩爱之情。这里的“昨夜情”可以理解为“夜夜情”或以往夫妻间的深情。诗人借喻“今春”“昨夜”,表明丈夫频年在外,妻子日日回想昨夜情,长期遭受着痛苦的折磨,由此既表达了感情之深,又体现了思念之切。春天是情人怀恋的季节,诗人把相思的环境放到春天里,更增思念之愁切。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是抒写少妇的愿望。夫妻分离的原因是边塞战争,少妇的心里盼望着频年不解的战争尽快结束,只有如此,才有望夫妻早日团聚,结束长期分离的痛苦。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意味,把诗人内心的慨怨表达得更加淋漓。

这首诗的构思精巧别致,特别是把“闺里月”与“汉家营”、“今春意”与“昨夜情”相对去写,仿如夫妻两人在相对倾诉相思之苦,流动的画面感极强。末尾一句寄望,全诗戛然而止,留下深长余味。诗人运笔纯熟,转换流畅,情与景、意与境的融合自然老到,体现出斯人恋苦又不致人随之而悲的艺术况味。

【大师导读】

此托戍妇词以致讽意也。言兵连祸结,久戍无归。夫营可到者,唯有月色,则将心随月,乃戍妇无聊之思。

——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五怀春,六梦远,然怀字、梦字不说出名,句中藏字法。

——黄生《唐诗摘钞》

五六分承,三四顺下,得之康乐,何开阖承转之有?结语甚平,故或谓之懈,然宁懈勿淫。初唐人家法不紊,乃以持数百年之穷。

——王夫之《唐诗评选》

此诗以儿女之情,写征戍之苦,充满着非战色彩。着眼在一“怜”字,说得非常蕴藏。有人评佺期的近体诗,吞吐含芳,安详合度,此诗就有这种风格。

——喻守真

一气转折,而风格自高,此初唐不可及处。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