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早年家境贫寒,生活困窘,且屡试不第,直到46岁时才得中进士,50岁被任命为溧阳尉。
孟郊擅写古诗,五百多首存诗中以短篇五言古诗最多,无一首律诗。孟诗题材多样,有表达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也有表现骨肉亲情或描画自然山水的。孟郊的诗作或明白淡素,工于白描,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他以苦吟著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是苦吟诗人的代表。其作品被集录于《孟东野诗集》。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赏析】
从宋至清的影响较大的唐诗选本中,但凡收录了孟郊的作品,《游子吟》都不会被落下,可见其影响之深。《游子吟》取胜于“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宋代苏轼《读孟郊诗》)的深挚感情,而非复杂多变的诗歌技巧。诗人截取日常生活中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的瞬间,赋予普通生活场景以典型化意义,讴歌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情感。
诗题为“游子吟”,正文以游子的自述口吻娓娓道来,回忆了离家之前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的场景。“慈母手中线”与“游子身上衣”都不是完整的句子,而是两个看似并不相干的词组,但是,通过母亲手中的一根“线”,这两个各自孤立的静态画面并连在一起,并富有了动态的意蕴——慈母用手中丝线赶制冬衣,游子将穿着这件衣服游走天涯,母子二人的心,也通过亲情这根线被紧密相连。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集中笔墨描写母亲密密缝衣的动作和心理。“密密”既指母亲缝制衣服之快之急,又指针脚的密密匝匝,表现母亲怕衣服赶制不成而误了儿子行程的忐忑心情。儿子还未出发,母亲已期盼归期,这种牵肠挂肚的情绪正是母爱的典型体现。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以反问句式,表达出游子对母亲的感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把游子比喻成柔嫩的小草,把母爱比喻成春天温暖的日光,意思是说:母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广博而深厚,子女以寸草之心又怎么回报得了其中一二呢?诗人越是表达母亲的恩情之难报,就越能突出母爱之深沉浩瀚。
这首《游子吟》
《全唐诗》中,此诗诗题下有孟郊的自注:“迎母溧上作。”由此可知这首诗写于孟郊在溧阳县尉任上时。孟郊一生极为坎坷,四十六岁时才得中进士,知天命之年才当了个小小的县尉。此前他长年在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倍感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母亲到溧阳与他为伴,这对年近半百的孟郊来说,是情感上的莫大安慰。他把自己内心对母亲的情感写到诗里,句中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字词,从遣词造句到情感发展,皆水到渠成,非常自然,这便是情之所至使然。
【大师导读】
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刘辰翁《唐诗品汇》
诗之尤不朽者。
——刘须溪《评孟东野集》
前四句是直叙母爱。末二句以寸草不能报答春光照临的恩,比喻做儿子的报不尽母恩。也是诗中的比体,并且故作问句,使读的人自己去体会,尤其得神。
——喻守真
第三、四句从来没有注解,但如果不知道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就不能解释得正确。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
——施蛰存
·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释】
①终南山:即秦岭关中一段,唐人泛称“南山”或“太乙”。
【赏析】
这首诗既有叙述,兼有抒情、议论。诗中有六句以叙述手法写终南山的景色,但又并非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侧重写诗人在终南山游玩时的感受和体验,另外四句则由山及人,由人及己,以抒情兼议论的手法赞美山中人质朴、正直的品行,进而抒发自己对“正而不邪”的境界的追求。
开篇两句先写终南山全景:终南山高大巍峨,纵横南北,连天地都塞满了,日月仿佛就是从石上升起来的。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山之高大,同时,这是从诗人主观感受出发而写就的新奇之语:人在近处仰望高山,视线被山峰遮挡,确实会产生山石蔽目的感觉,好像天地之前再无他物一样;目之所及处看不到地平线,每每见到日月初升,都只能看到山峰间将露不露的一弯弧线,不正像从石上“生”出。次句与张九龄名句“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由于孟诗硬而险,所以比张诗少了些情趣和韵味,多了奇崛。
第二联继续写山之高大。诗人以“夜留景”衬托峰之高,以“昼未明”衬托谷之深,峰极高而谷极深,更能突出终南山高低起伏的错落走势与千岩万壑的雄浑气象。
终南山的雄奇景象给诗人带来极大震撼,在第三联中,诗人便由景及人,抒发赞颂之情。诗中“山中”、“路险”仍是写景,承接上文,使写景到抒情之间的过渡显得自然巧妙。“中”与“正”相近,“险”与“平”相对,是说终南山雄而中正,山里之人也能保持纯正不邪的心态,即使山路再崎岖险恶,人心也不会偏斜。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又从抒情回归写景。松柏向来被视为高尚气节的象征诗人选取了松柏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寓情于物,起到强化前文情感的作用。“驱”、“拂”两字以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风吹起万顷松涛的姿态,及清风穿过千峰万壑时的呼啸声,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
最后,作者以自述情怀作结:“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悔”的缘由正是前文中的“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诗人赞美山里人的“正”、“平”,是因为他厌恶山外人的险恶;赞美松柏山风之“清”,是因为厌恶红尘之浊。所以他才会在和自己气节相仿的终南山盘桓数日,观日升月落,听阵阵松涛,并发出“悔读书”的感叹。
孟郊对终南山怀有欣赏、赞美的感情,但整首诗却给人以险怪、硬冷的感觉,充分体现了韩愈对孟郊的评价:“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奡,音“傲”,笔力矫健之意)孟郊另辟新径,构思奇险,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雄姿和磅礴气势,也写出诗人“游”之所感。写前者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后者,以表现孟郊虽贫苦却不失气节,于失意中寻求新生的勇气。
【大师导读】
盘空出险语。
——沈德潜《唐诗别裁》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民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口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霍松林
·巫山曲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赏析】
人言“郊寒岛瘦”,是说孟郊、贾岛的诗风简啬孤峭,但孟郊此诗有别于这种风格。诗文由舟行过巫峡开始,以奇艳华丽的行文引入巫山神女的传奇故事,再以梦境幻灭作结,构思奇巧。
“巴江上峡”所指即是巫峡。它峡长谷深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峡江两岸奇峰突兀。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忽又峰回路转。诗人正是舟行峡中,“重复重”两个“重”字前后重叠,又有一个“复”字更写出江流婉转,青山如障。
随着溯江而上的行程,诗人看到了巫山十二峰。“阳台碧峭十二峰”句中,“碧峭”二字一写色彩、一写形态,恰当地描绘出诸峰翠色欲滴,直出江水的神韵。在诸峰中最吸引诗人的便是神女峰。“阳台”在神女峰南,此处提及,也是为后文描写阳台暮雨,神女出现做铺垫。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写楚襄王往会神女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战国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荆”即荆楚之地,“荆王”就是指楚襄王。“高丘”是神女的居所。在宋玉《高唐赋》中,神女曾自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舟行至巫山十二峰,见雨雾缭绕、云霞迷离,不禁想起宋玉赋中的神女便居于此处,想起了楚襄王畋猎之余与神女梦中相会的浪漫故事。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与“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所描述的神女相对应,意境梦幻。这两句是对神女这一传奇形象的唯美描绘,也是诗人对阳台暮雨一景的深情赞叹:她盘桓在云雾之中,艳丽妖娆,在“流烟”和落霞的映衬下姿态万端。天将明时,她化作流云散开去。
神女以“朝云”的形式“飞去”后,诗人仍然如痴如醉地守望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目极魂断”四字完美地绘出诗人失魂落魄的神态。而就在此时,诗人心中涌起的羁旅感怀。他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将悲戚的乡愁与梦境幻灭的失落杂糅在一起,别是一番况味。
汉有乐府《巫山高》,《乐府解题》评论说:“古辞言江淮水深,无梁可度,临水远望思归而已。”同样,《乐府解题》在评论南北朝王融“想象巫山高”,范云“巫山高不极”这两句诗时,也说“杂以阳台神女之事,无复远望思归之意也。”而孟郊的《巫山曲》与上述作品的思归情绪如出一辙。
【大师导读】
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