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华(715-766),字遐叔,河北赵州人,唐代诗人、散文家。开元二十三年(735),李华得中进士,曾官至监察御使、右补阙。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他被迫担任凤阁舍人。叛乱平息后,李华遭到贬谪,不久之后即托病辞官,归隐山阳,直至病故。
李华擅长古文,主张“尊经”、“载道”,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同时还享有诗名,以辞采流丽见长。其作品被后人辑录为《李遐叔文集》。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赏析】
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后的一个春日,诗人李华在宜昌城外游春赏景,看到连昌宫周围的萧条景象,触景而生出对时事的感叹,即兴而成此诗。
诗人首先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了宜阳城外春色的总貌:“宜阳城外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宜阳城附近有一座连昌宫,那是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附近水光山色,本是繁华喧闹之地,如今却只剩下满目萋萋的野草。长长的山涧蜿蜒而过,自东向西流去,毫无留恋之情。“萋萋”二字,既描写了野草茂盛的样子,又营造出了凄凉而寂寞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芳树娇本应令人赏心悦目的,春山鸟啼也当悦耳动听,但是这一切均无人欣赏。花瓣只能黯然地独自飘落,鸟儿也只能寂寞地在枝头啁啾啼鸣。看似是在写春景之幽,实际上满含着寂寞、失意的惆怅情绪。
全诗四句都为诗人“春行”时的所见所闻:草木、涧水、树木、落花、春山、鸟啼,每一句都可单独成画,每幅画面各具特色,并且,诗中之景本是静景,但诗人又偏偏着力于向动处靠拢:水是流动的,花是飘落的,鸟是啼鸣的,以动景贯穿,使全诗充满变动的、不定的张力。
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发,便可领全诗主旨: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这场历时近八年的战争给唐王朝带来了空前的浩劫,直接导致国力衰颓,民生凋敝。李华通过描写皇室行宫所在地的肃静和冷寂,抒发对国运凋敝叹忱。
全诗里虽不见情话只见景语,但归根究底,诗人的情思、感慨才是“主”,眼前所见、笔下所描之景,都不过是为“主”陪衬的“客”罢了。
【大师导读】
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李渔《窥词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