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邵长蘅语
·客至
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①今始为君开。
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③。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释】
①蓬门:蓬草编成的门,借指贫苦人家。
②盘飧(sūn):盘盛食物的统称。
③醅(pēi):没滤过的酒。
【赏析】
诗题后有诗人自注曰“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是县令的意思,即诗人要招待的客人是这位崔县令。关于崔明府的具体身份,一种观点认为无从考证,另有人认为当指杜甫的母舅崔顼(xū)。本文采用后者。
首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虽有清幽秀丽之感,又觉空虚寂寥之情,为客人将至时诗人心情的昂起做了铺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春日已至,草堂南北都是漫漫江水,一群群鸥鸟日日都来造访。“皆”、“但”二字意味深长,诗人对眼前的景物熟悉至极,已经审美疲劳,说明诗人的生活虽然安逸,也因过于平淡而有些无聊。
在生活极其单调的情况下,若有客至,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倘若客人又是故交,喜悦之情自然更甚。“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颔联把镜头推入庭院之内,写诗人为迎接客人的到来,辛勤打扫院落、收拾房间。诗人用和客人交谈的口吻,像在闲话家常,显示出他与来客关系十分亲密,富有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感。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颈联中,诗人翘首以盼的客人终于到来了,诗人热情款待。因为居所偏僻,远离市集,买不到更多更美味的菜肴,又因家境贫寒,只能用去年酿的薄酒来招待。虽然诗人在表达歉意,但透过这十四个字,可见主客频频举杯,开怀畅饮的热闹场景,符合一般人家的待客之礼,亲切而融洽,画面感非常强。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尾联从侧面写出了宾客尽欢的氛围。诗人询问客人:你是不是愿意和邻家的老翁一起对饮几杯呢?当时的气氛一定十分欢愉,诗人才萌生了邀人同乐的念头。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作者才作此问。崔明府爽快地对诗人的提议表示符合,所以诗人隔着篱笆,大声招呼邻居赶紧过来痛饮。至此,全诗的喜悦之情被推向高潮。至于邻翁是否应声而来,读者不得而知,透过诗人随意相邀的细节,足见当地邻里关系和睦。
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叙事佳作,体现出杜甫待人之真诚与待客之热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之“喜”溢于言表。
【大师导读】
天然风韵,不烦涂抹。
——李沂《唐诗援》
题曰“客至”,是又远分者,待他之法,客又不纯是客,亲又不纯是亲。故知其为远分表兄弟也。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春夜喜雨》一诗生动、贴切地写出了夜雨的特点,还写出春雨之妙,是一首描写春夜细雨的佳作。这是杜甫在草堂初期的作品。这段时期,他暂时从动荡生活里挣脱出来,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心情也相对舒展愉悦,创作了一批富有闲情雅致的作品。本诗既咏物,也抒情,赞美了春雨润物无声,不求人知的无私品格,表达了诗人的欢喜。
首句以一个直截了当的“好”字表现出诗人对这场及时雨的态度,兴奋之情也溢于言表。雨之所以“好”,是因为它“知时节”;因其能“知时节”,故而做到“当春乃发生”。春天的雨只是一种自然景观,当然不能洞悉时节,体贴人意,此处是拟人化的处理,诗人采用移情手法,赋予无情的雨以感情,把它从无情之物变成有情之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句重点通过听觉感受写“好雨”的特点:春雨总是随着和风,趁着苍茫的夜色,悄无声息地来到人间,它滋润万物却默不作声,显现出无私的特点。在此,诗人依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一“潜”一“润”,塑造出了一位踮着脚尖、放轻脚步的春之精灵的形象,写出了雨水的神韵。这一联格外能体现杜甫敏感的情思。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颈联通过较为宽阔的视角,描写雨夜江边的景色。前一联侧重写声音,这一联侧重写形色,不过写的不是细雨之形色,而是雨夜之形色。夜晚阴雨密布,田野间的黑暗,只有远处江面上停泊的船只上闪烁着明亮的灯光。“俱黑”与“独明”,通过鲜明的对比,夜路愈暗而灯火愈明,二者互见,体现出了诗人的辨证视角。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从写实转为想象,描绘了雨后锦官城里的美丽景色。锦官城是四川成都的别称,自三国时期开始,大量织锦工匠汇聚蜀汉成都,这里称了蜀锦的生产和集散中心,因此成都也叫锦官城、锦城。夜雨不知何时停了,经历了雨水润泽的万物愈发显得生机勃勃,整座锦城都被雨露装点得分外妖娆。这两句中,“晓”字切合前文的“夜”,而“红”、“湿”、“重”三字分别从颜色、形态、质感三个角度写出了雨后花朵的特点,让人眼前浮现出了花繁叶茂、红绿分明的蓬勃春景。
全诗不着一“喜”字,但喜悦之情却流露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首联喜得是春雨的及时到来,颔联喜得是润物无声的品格,颈联喜得是雨意浓浓的景象,尾联喜得是雨过天晴后的花艳景美。
全诗语言清丽,结构紧密,寄情于物的同时又寓情于景。诗人用词精炼,写景精致,修辞精妙,热情地歌颂了润物无声的春雨,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大师导读】
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浦起龙《读杜心解》
应时好雨,不在倾注而在透润。诗所谓“益之以霡霂”也。他若春雨如膏,小雨如酥,皆言好雨之润细。此诗上句言雨之将至,则随风潜入。既降,则润物无声,可谓体物人微。
——俞陛云
只有心灵过细的人,才能感觉这本来不可感觉的感觉;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的潜在生长而体验到的默默欣慰;只有关切国计民生的人,才能为一场无声的细雨感到由衷的欣慰。
——孙绍振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赏析】
《水槛遣心》二首作于公元761年,是杜甫在草堂安居之后的作品。这时期,杜甫已有安身处所,告别了长期以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心中诸多忧思愁绪搁置一旁,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多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这是两首中的第一首,写出了诗人远离喧嚣战乱后的闲适生活。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写诗人居所的环境:远离城郭,四处眺望远处没有旁的村落,庭院开阔。其中“轩”是长廊,“楹”是柱子,“赊”是远的意思。三四句承接前一句中的“眺望”,写的是诗人举目远望的景色:“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远远地望去,澄澈见底的江水浩浩汤汤,看不见岸边。四周的树木郁郁苍苍,一到了黄昏,草丛中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朵。
颈联是名句,描写之细致,刻画之独到备受推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日细雨润如酥,鱼儿也从水面浮起,吐着泡泡。微风拂面,燕子斜掠过水雾朦胧的天空。诗人遣词造字的功力均在这一句中得到体现,如他以“出”字道出了鱼儿欢畅的心情,用“斜”字写出了燕子飞翔的姿态,更道出了风的轻柔,雨的细润。画面灵动十足,表达出诗人在春日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叶梦得说这两句“自有天然之妙”,“无一字虚设。”
尾联两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通过十万户的拥挤,对比两三家的闲适,更显所居之地的幽静舒适,再度点出草堂的位置,与首联两句呼应。
整首诗字字表情,处处写景,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春日的喜爱。
【大师导读】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
——叶梦得《石林诗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①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③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④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①罥(juàn):悬挂。
②坳(ào):低凹的地方。
③俄顷:顷刻,一会儿。
④见:通“现”。
【赏析】
草堂之于杜甫,并非单纯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还象征着杜甫生活的巨大转折。定居成都后,杜甫难得地过上了平静而闲适的生活,虽然忆及坎坷的仕途之路,想到天下未定的局势时不免惆怅,但毕竟暂时放下了不得志的苦闷,能够享受当下富有情趣的田园生活。
可是,安居不久后的八月,一场狂风摧毁了他辛苦修建的茅屋,屋漏偏遇连阴雨,风定之后一场冷雨浇下,杜甫一家在凄风冷雨里度过了一个狼狈的夜晚。诗人彻夜难眠,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的命运,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苦身以利人”(宋代黄彻《蛩溪诗话》)精神的体现,表达了诗人炽热而强烈的爱国情感。
从首句到“归来倚杖自叹息”是全诗的第一段,描写茅屋为秋风所毁的具体情况,以及诗人面对风起屋破的情况既焦灼又无奈的心情。
全诗开篇扣题,以拟人的手法表现出秋风之迅猛势如破竹。“八月秋高风怒号”,一“怒”一“号”,表现了风起之疾、风势之猛和风力之强。正因如此,屋上茅草才会轻易地狂风卷走,或挂于树梢,或沉入塘坳,这几句明写茅草,实际上仍然是在写风,将无形的风作了有形化处理。风越大越猛,越能显出茅屋的破败不堪。
高树低塘的茅草已经无法捡回,诗人有心把落在平地上的茅草捡回,以留待风停后修葺茅屋之用。但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个情节耐人寻味:诗人若非贫穷至极,就不会急于捡回茅草;群童如果不因家贫,也不会“公然抱茅入竹去”。面对这些抢劫茅草的“盗贼”,诗人只“呼”而未追赶,一方面对应前文的“老无力”,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因为诗人的恻隐之心所致。唇焦舌燥呼而不得,诗人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声“叹息”既为了自己,也为了与自己同样贫穷的百姓。
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是第二段,写屋破又遇暴雨的凄惨遭遇。
这里,诗人对秋雨骤降时的情形进行了详细地描写。“风定”承接前文,使全诗的脉络不会因为人物、情节的插入而被打断。“云墨色”开启下文,说明乌云密集,大雨马上就要来了。“秋天漠漠向昏黑”既是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也是诗人心情的映照。在这愁云惨淡的天气里,诗人的心情十分沉郁。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四句写的是室内的情景,倾盆的秋雨从破败的屋顶坠入屋内,床上的被褥用了多年,又旧又破,凉如冰冷似铁,根本不能御寒,儿子睡相可恶,把这布衾踢踹得更破了。“骄儿恶卧”,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他睡相可憎,另一方面是因为薄被不能御寒,屋内又阴雨连连,孩子辗转反侧难以睡熟。此时此刻,漏雨已经把床头完全打湿,连一点干燥的地方都没有了,连成一串的雨点还在没完没了地落下来。在这样的夜晚,连孩子都睡不安稳,作者更是如此。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晚上总是睡不安稳,这个屋漏床湿的漫漫长夜,又该怎么熬到天明呢?诗人所企盼的长夜之“彻”,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亮,更是国家时局、人民命运的天亮。
余下诗句是全诗的第三段。诗人推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天下人的不幸,并发出甘愿以自己之身救广大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热情呼吁,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
事实上,诗人自己也明白所谓“广厦千万庇寒士”的政治理想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安得”即“不可得”。但是,他还是把内心的愿望以振聋发聩之声喊了出来,这几句诗几乎没有使用诗歌技巧,却凌驾于任何技巧之上,以纵横磅礴的气势、掷地有声的力量,表现出了所有忧国爱民者关于民生的强烈诉求。
【大师导读】
若再加叹息,不成文矣,妙竟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
——杨伦《杜诗镜铨》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