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40

第40章 高適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早年曾游历长安、蓟门一带求仕,但没有成功。天宝八载(749)才应举中第,授封丘尉。高适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格调高昂,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风貌。他善作边塞诗,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传世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自曹丕的《燕歌行》首创以妇女秋思入题始,后人多学他用此曲调写作闺怨诗。这首诗用《燕歌行》的曲调来写边塞生活和战事,由高適首创。由诗前小序可知高適写作此诗的缘由。“张公”指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因开元年间战契丹有功而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客”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他随张守珪出征,归来而作《燕歌行》,故高適这首《燕歌行》是和朋友诗而作。

诗人通过对战争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将领轻敌失职导致士兵痛苦牺牲的谴责及对广大士兵的同情。同时表达了希望统治者任用像李广那样体恤士兵的将领的愿望。诗人笔法凝练,将出师、战败被围困直到拼死困斗的全过程集于一诗中,过渡恰当,连接紧密。

前八句为第一段,写出师的过程,点出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和性质。

战事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由“天子非常赐颜色”此可以看出将军受皇帝恩宠,恃宠而骄,为下面将军轻敌而导致战士们被困牺牲埋下了伏笔。紧接着,诗人描写行军出征的阵容,“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金鼓震天、旌旗如云,将领率军浩浩荡荡奔赴战场,一方面流露出骄傲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与后面战斗失利的狼狈情景作对比。“校尉羽书飞瀚海”中的“飞”字突出军情紧急。,带着必胜的信心到达前线后,人们发现“单于猎火照狼山”敌人的军队规模庞大,阵地森严。由此可预知战争不仅不如想象般容易,反而十分艰难。

第一段概括地写出师的过程,随着距战场越来越近,气氛也越来越紧张。第二段八句写情势危急最终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战斗刚刚开始的时候情势不利,地形开阔无险可守,这样的战斗地势正适合敌人骑兵作战。“胡骑凭陵杂风雨”,写敌军骑兵迅急来势汹汹,犹如暴风骤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写前线上拼死杀敌,死伤无数,后方将领却恣意悠哉地欣赏歌舞。诗人用前后方的对比,突出主将的失职与无能。接着四句通过大漠景色以及天色变化的描写,侧面说明了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残余部队被围困,悲惨的景物描写烘托出战士们凄凉无助的心境。

第三段八句对举征人、思妇两地相隔,两处相思的情景,突出双方思念而不知何时再见的愁绪。后又用战场情景和夜间生活渲染出悲凉的气氛。这一段写战争给士兵和思妇带来的痛苦,表现诗人对将领的深刻谴责。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拼死奋战。“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在生还几率很小的情况下,他们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说明他们浴血奋战也无法取得个人功名,这是对主将的讽刺。因为将领骄傲轻敌,急功近利,贸然出击,导致了全军将士的惨烈伤亡。

在最后诗人发出悲叹的强音:“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是指西汉时期威镇北方边境的飞将军李广,他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体恤爱护士卒,常常与士兵同食同住,深受爱戴。由汉至唐,边境战争无数,死伤士卒更是不计其数,可是像李广一样爱惜士兵的主将却是凤毛麟角。这一联表现出对士兵沙场苦战的同情,以及对将领不知体恤士兵的讽刺。

全诗平仄相间,抑扬顿挫,虽为七言歌行但其中运用了不少律句,尤其在第三段诗人用征人和思妇之间的对举,突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对主将贪图功名、享乐却视人命如草芥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痛斥。《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代表作品,也是唐代边塞诗中传诵千古的佳篇。

【大师导读】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

——王夫之《唐诗评选》

长篇滚滚,句虽佳,然皆有序,若得虚字斡旋影响,方得入妙。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诗既赞战士为国奋战,又讥将领之贪恋歌舞,高亢之间与忧伤之情,交互并作,一结婉讽。

——钱基博

此诗虽写寒北征战之苦,意在感慨征戍之苦,仍归重于“死节从来岂顾勋”,为国御敌,那计辛勤,不得看作是非战诗。

——喻守真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乐府诗,但从句法、韵法和平仄粘缀的角度看来,却是七首绝句的缀合。(“君不见”的“君”字可以说是衬字。)每一首绝句表达一个完整的观念,绝不与上下文联系,这种结构是极少见的。

——施蛰存

·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赏析】

诗人高適少有游侠之风,胸怀大志以期建功立业。早年间他到长安等地游历求仕,但没有成功,直到即年近五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及第登科。但他却只谋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封丘在今河南省的东北部,西汉时设置封丘县。这首诗就是诗人任封丘县尉时所作。高適以自白的方式表达了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想法。这首诗气骨兼具,可视为高適代表作之一。

全诗四句为一段,共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为开篇四句。本段慷慨高昂,仿佛压抑许久的感情一并而出。诗人正面表述自己的本性,说自己不想再做这个小官的原因。县尉在唐代是从九品的小官。高适不仅有诗才,在军事上也颇具雄才大略,做一个区区小县尉,实在壮志难酬。

本段中“孟诸野”的“孟诸”是古代泽薮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东北。高適少时家贫,以种地、打渔、砍柴出身,所以他说自己本就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正适合在山野林中过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于庸俗社会中做一个卑躬屈膝的小官吏实在难以忍受,感情愤懑溢于言表。

第二段是中间四句,诗人从客观现实的角度来说不想做县尉的实情,表现为官生活的沉痛压抑。来往逢迎,唯唯诺诺还是其次,关键是还要帮助他们去压榨百姓,心中不忍却无可奈何。

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内容,提出辞官归隐的希望,直接表达了诗人要抛弃名利,归隐田间的决心。

最后一段诗人一转念想到了归隐与做官的矛盾难以解决。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何处;另一方面朝廷命官也不能自主去留。“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正是诗人苦闷无奈的写照。这里的“梅福”曾做过西汉南昌县尉,以诤言直谏见称。王莽专权时期,以一县尉之微官上书朝廷,险遭杀身之祸,后挂冠弃官,传说后来羽化登仙。看来仅凭小小县尉上书议论政事也毫无作用,思来想去诗人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为弃官归隐。

全诗扣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不堪为吏,渴望归隐的主旨,语言质朴无华,结构一贯而下,气势自然生动,气骨兼具。

【大师导读】

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殷璠《河岳英灵集》

若高长侍“拜迎官长欲心醉,鞭挞黎庶令人悲。”亦似厌作官者,但语微带傲,未必真有退心。

——胡震亨《唐间癸签》

起语疏荡。

——胡应麟《唐诗广选》

·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一般认为,“董大”是唐玄宗时期名噪一时的琴师董庭兰。这首赠别诗,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别离时候的眼前之景,以真切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创造了悲凉深远的意境。后两句诗人以广阔的胸襟抒发对友人的真情,表现出对前途的坚定希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分别之际的眼前之景。“曛”是指黄昏的日色。夕阳西下之时,太阳渐渐向西山靠拢,极目远眺,茫茫千里黄云漂游。时值北方冬日,白雪纷纷,寒风呼啸,好像吹着大雁向南飞去。冬日暮雪,寒云归雁,这样的景象对于即将送别友人的漫游浪子来显得更加凄凉。风雪长啸之中,即使没有困顿潦倒的遭遇也难免心生悲凉,何况诗人多年求仕失意,心中积郁。

前两句的悲情积淀,但诗行至后半却气势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气势回转磅礴,给友人前行的力量,劝慰友人不要担心慢慢前路。这实际上也是诗人对自己多年失意的慰藉,更是诗人胸有丘壑、信心满怀的表现。在前两句积蓄悲情,以苍莽之景渲染游子悲情之后,此处笔调的转变,更能突出诗人语出真挚,别意凄凉。同时,这两句也在慰藉中所表现出信心和力量。

全诗语言质朴豪爽,抒情直白有力,情势跌宕。作为一首赠别之诗,高適以真挚的情感、慷慨的意气写就了一首开阖大气、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在同类诗作中别具风致,堪称佳作。

【大师导读】

云有将雪之色,雁起离群之思,于此分别,殆难为情,故以莫愁慰之。言君才易知,所如必有合者。

——唐汝询《唐诗解》

首二句写得举目凄然,却以下二句慰之。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结合塞外荒凉以表达翃,情意深厚。

——钱基博

高適此作,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来对付离别,激励朋友。……这位气质慷慨的诗坛老将,出人意外地写出了“莫愁”两句,顿觉天清地阔,前路光明。这也就是前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

——沈祖棻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赏析】

这首诗赠予对象为两位被贬官的友人,一为贬至四川的李少府,一为贬至长沙的王少府,故此诗结构与一般送别诗有所不同。首尾两联将对两位好友的送别之情合起来总写,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分写,皆是上句写李少府,下句写王少府。全诗流露出高适对两位友人的惜惜离别之感,以及对友人的宽慰鼓舞和牵挂之情。

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总写对两位友人仕途不顺遭贬的深切关切和惋惜。“此别”“谪居”扣住诗题,点明了诗题中的“送”和“贬”之意。“嗟”是叹息声,友人遭贬,临行送别,各自满腹忧愁,“嗟”置于全篇之首,将贬谪分离之时的惋惜愁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意何如”、“问谪居”表现了诗人对两位好友的深切关怀之情,情感真挚浓烈。

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上句想象李少府贬往峡中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巫峡两岸猿声凄厉酸楚,悲哀婉转,定要让过客感伤得泣涕涟涟;下句写王少府去往长沙后,即使他念及旧情寄来书信,冬天大雁从长沙飞至衡山回雁峰而不过,家信又能收到几封呢?

颈中的“青枫江”指浏水,是长沙与湘江汇合处。上句写王少府去往长沙路途中的景象,青枫江上,秋高气爽,王少府的帆船在江上飘荡,路途遥远。下句想象李少府到达峡中后所看到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象,白帝城边上,古木萧索、枝叶稀疏。李少府可以到哪里凭吊古迹先贤,聊以慰藉。

以上六句情景交融,处处体现了诗人对两位有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使人读来颇感亲切。在形式上,两联都采用分写的形式,上句先写李少府次写王少府,颈联先写王少府次写李少府,错综相交,毫不偏颇。

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是宽慰语。诗人希望他们能积极乐观面对此番遭遇。如今时逢盛世、圣主恩泽,被贬分别只是暂时,相信不久定将重归,重逢相聚指日可待呢。全诗到此煞尾,给读者留下积极而不悲观的印象。

这首诗前面极具感伤情调,表达了高適对两位友人的同情与关切,后面积极展望未来,劝勉鼓励失意之人,语言平和质朴,意境开阔悲壮,情感真挚浓烈。清人吴汝纶评此诗为“盛唐诗极盛之作。”

【大师导读】

一气舒卷,复极高华朗曜,盛唐诗极盛之作。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语

中联以二人谪地分说,恰好切潭峡事,极工确,且就中便含别思。

——盛传敏《碛砂唐诗纂释·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