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19386500000022

第22章 相见时难别亦难(5)

同样是对爱的人的不舍思念,这份情感的表达,柳永用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周邦彦用的却是“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前者柳永写的是情人的分别,便很别致委婉,凄楚动人;后者周邦彦写夫妻别离,就是缠绵悱恻,千叮万嘱。唯有“瘦尽灯花又一宵”这句,似一个重低音,深深地捶打在我的心里,那是怎样的夜晚啊?

这种悲伤的,撕心裂肺的舒畅美,带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悲痛之中带有呻吟的自我修复式的慰藉,虽然是一种苦苦挣扎的情感,却带有无以伦比的悲剧美。

古人似乎特别善于书写离别之苦,而事实上是离别真的很苦。时间是一捧流沙,悄然无声从指缝间流走,荒芜了多少繁华,淡忘了多少人事。回首时,流年只若一梦,梦醒处已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是一种不舍,一种心恸浸透了身心,彻骨的无措。年华似水三千,空留几叹。没有人可以得到一部时光机,让自己穿越到相聚的时刻,时光的不可回转,铸就了千年不变的离愁。

离恨如春草,剪不断,理还乱

时光深处,砌下残柳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总是这么不经意,在庭前一驻足,料不想回过神来的时候肩上,发上,衣襟上都飘满了落柳。这柳叶飘零得如此慌乱着急,刚拂去,却又沾满全身,你也在思念吗?只有思念才会让时间变得这么急促。这离恨,恰如春草,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恨,在《章台柳》、《杨柳枝》中得到了展现。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章台柳》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杨柳枝》

这两首是韩翃与柳氏的唱和之作。

章台本为长安街道名称,其旁种有柳树。《章台柳》开篇以两句“章台柳”,仿若切切的呼唤声,全篇则以“柳”比喻柳氏,以物喻人,语带双关。其后,以“昔”、“今”二字领起,“昔日青青今在否?”这句是在问:你往日貌美的容颜如今依旧尚在吗?实际上,词句当属明知故问,意在表示乱世之下作者对于昔日爱人的牵挂和关心。最后两句是说:即使你尚在人间,美貌依旧,是不是也已经心属他人了。《章台柳》全篇以柳喻人,借咏柳诉请,似人似物,若即若离,感情委婉曲折,可见情深意笃。

柳氏的答词《杨柳枝》不仅与《章台柳》同调,在手法上也仿《章台柳》以柳枝自喻,诉说离别多年的相思之苦,以及深处祸乱之世的煎熬之难。“杨柳枝,芳菲节”,开头二句描写春日杨柳依依的景象,象征柳氏妙龄芳年。杨柳繁茂却常被人折下赠予离人,而柳氏正值青春年少却与爱人长期分别,此为“所恨”。

“一叶随风忽报秋”描写秋日到来,草木凋零,柳叶黄落的景象,指代柳氏为避难自毁容貌,寓居尼庵之事。“纵使君来岂堪折!”这句是说秋天的杨柳已经衰败枯黄,恐怕离人也不愿折了。实是柳氏顾影自怜,极写哀伤之情,暗表心意:我已经韶华不在,年老色衰了,即使你回来了,还愿意和我重修旧好吗。

《杨柳枝》中并未言为沙吒利所劫之事,但绝色女子,遭逢战乱,其命运悲苦可以想见。“纵使君来”,表明柳氏对重逢的深切盼望。“岂堪折”抒发心中的矛盾和悲痛,纵然柳氏此情不渝,尚希“有花堪折直须折”,但想到自己如今的境遇,不禁心中凄然。至此,一位薄命、痴情、贞烈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这两首诗的背后,是韩翃与柳氏的一段爱情佳话,而《章台柳》和《杨柳枝》两首词作也被誉为爱情佳篇,流传至今。

韩翃在李王孙的酒宴上认识了柳氏,并且两人互相中意,暗送秋波,这被李王孙看出来。李王孙也是个豪侠似的男子,宽宏大量,不以柳氏“移情”为忤。反而慷慨解囊拿出三十万玉成二人婚事。

两人成婚后的第二年,韩翃新科及第,按礼要回老家省亲,他就回昌黎省亲,将柳氏留在长安,一开始看上去,柳氏是属于那种好命的,遇到个开明大方的男主人,又得了个一个风流俊逸少年有成的才子做老公。不料安史之乱起,两京沦陷。这一番兵连祸劫,身历其中的诗人们无不痛苦不堪。

被留在长安的柳氏,虽然她在后来的诗文中丝毫没有提及到自己的辛苦忧惧,但一个柔弱女子碰上战乱,说怎样担惊受怕都是不为过的,可以依靠的人不在身边,身边又兵荒马乱时时有人死去。

战乱中,韩翃流落青州成为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府书记,与柳氏天各一方。等到唐肃宗收复长安,韩翃便遣人到长安四处密访柳氏,并给她送去一囊碎金和一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捧诗呜咽,深明男人对自己的爱意和怀疑试探。他既担心她的生死安危,又担心她红颜凋零不堪相看,更恐值此兵荒马乱之秋,她已为他人所劫夺占有。他的心肠九曲她都看得明白。爱,是不断怀疑,不断肯定的过程。肯定了韩翃对自己仍有爱意牵念的柳氏心潮起伏,再难像以前那样心如止水地待在寺庙里渡过余生。她开始蓄发等待和韩翃的团聚,但不久即遭番将沙吒利劫持。这次他是真真实实为人小星宠之专房。

如果不遇见。如果韩翃不随侯希逸入觐京师,那么,长安的街市上就不会有那么凄凉的重逢和再见。他在长安的街市上心意阑珊地行走,这曾经繁盛的城市如受伤过重的动物,奄奄一息,静默的舔着自己的伤口。

清风吹动了她车上的帘幔,他们互相得以望见。一别经年,恍若两生。柳氏也看见了他,她于是狠狠地落泪,心里怨恨着造化弄人。擦身而过的瞬间,她给他丢下一个装了口脂的小金盒,包着金盒的锦帕上写有给他的答赠诗《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韩翃得诗后心意彷徨,手捧香脂痛苦不堪又一筹莫展。他那时还不是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不是红人。未敢轻易得罪藩将,后来得到有侠义心肠的人帮助,对肃宗禀明此事。这一场官司打到皇帝驾前才有个了结,肃宗下诏断柳氏归韩翃,离散多年的两人终于破镜重圆。

一身漂泊,几点离愁

短暂一生在树枝驻足,与风雨交加炎阳酷照的历程里,读懂了痛楚与欢乐,也读懂了离别的含义。逢春遇夏,花开花落;度秋越冬,阡陌轮回。当惊喜与颤栗集于一身,缤纷思绪随暖阳起伏的时刻,思念便会日趋浓烈。虽然注定一生漂泊,但是你永远在我心中停留。只是这离愁,憔悴了漂泊人。温庭筠用一首《酒泉子·楚女不归》诠释了漂泊离愁之苦。

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

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金缕凤。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文学家常常喜好写妓女的故事,表达对她们的同情、赞赏或者批判,并在她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志向和褒贬情感。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所创,写一位歌舞伎飘零的身世及恨离伤别之情。

“楚女不归”,楚女即楚地的女子,“不归”点明了楚女在外不归,暗示这是一名飘零在外的妓女。“楼枕小河春水”,描绘临近小河春水边的楼阁,意境优美、闲雅。楚女居住的小楼应该是一座歌舞楼,这座楼临水而建,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烟花之地。“春水”,点明季节为春季。“枕”字用得精巧别致,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之态,“展现女子柔美妩媚的姿态,既写出了景色的美妙,也可以让人联想到小楼中的歌姬的温柔似水、妩媚多姿。

“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写暮春时节月夜清冷孤高的景象。孤月挂在天空之中,明亮的光线洒满天地,寒风袭人,让人凉彻心底,倍感孤冷凄清,楚女不由的想起自己身世飘零、辗转颠沛的生活,心中的苦涩与泪水只有自己能体会。

月本无所谓孤独与否,月亮孤独、凄清因其染上了楚女个人的主观情感,实际是楚女内心的真实感受。“风又起”,由从视觉转写听觉、触觉,描绘风冷凄清的氛围,也暗示女子伤春感怀、由物及己,难以成眠,故外界一丝一毫的变化她都能感知。“杏花稀”是以杏花比喻楚女,杏花象征繁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春天,可在孤寂、抑郁的楚女看来,杏花稀少,正像孤独无伴的自己,不免伤春惜春。

“玉钗斜篸云鬟重,裙上金缕凤”,女子鬓发乌黑浓密,玉钗斜斜地插在发丝之中,裙子上绣着金缕凤。虽不见其面貌,但就这一身的装扮和美丽秀发,即可表现出她如花似玉的娇媚容颜。如此美丽的女子却长期飘零在外,其凄怆悲凉的状况不言自明。也就是说,尽管这里生活不愁、华衣美服,但是终究敌不过她对恋人的思念。

“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末尾三句,写楚女将书信寄往远方,倾诉相思之情。鸿雁在古代也是相思的意象,女子想托鸿雁寄去自己的书信,然而鸿雁南飞,锦书难托,凄惨、失望的心情跃然纸上。

离愁别恨在温庭筠的笔下显得更加浓烈,他的《酒泉子·罗带惹香》也是这方面的代表:

罗带惹香,犹系别时红豆。泪痕新,金缕旧。断离肠。

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

相聚难离别易,多少古人为分离洒下热泪,同时也有不少文人将这样的题材纳入诗文词作中。这首《酒泉子·罗带惹香》即写春日时节游人远行,抒发离别之情的词作。

在这春暖花开、百花绽放的春日,花香扑鼻,连他送的罗带也沾染了香气。罗带上系着去年分别之时的红豆。

金缕衣已经旧了,泪痕常常是新的,泪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再干。这样的思念和愁绪让她柔肠寸断。

“一双娇燕”在雕梁之上似乎在说着甜美的情话,这样的情景更让她感到孤独寂寞、形单影只,愈发想念在外未归的恋人。他已经离开了有一年之久,去年此时的情景,那时恋人还在身边,他们相聚相恋、甜蜜美好。暮春之时,绿荫浓重、芳草消歇、柳絮随风狂舞。仿佛草木也感知到女子的低落情绪,受她感染也哀伤消沉。

陶醉在这最美的感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女子低头蹙眉,哭诉离愁。人生自古多漂泊,漂泊天涯,寒月悲笳。漂泊的人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多一片痴情,就多一片伤心, 虽然伤尽年华,依旧肠断销魂。晓风起,梦伊人,恍若从前,花雨落忆往事,凝是昨天。这一身漂泊,注定要把你丢在时光的角落里,而自己徒添的是几点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