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19386500000015

第15章 用一抹兰的情思,与你一生厮守(4)

后来,梁鸿因事上洛阳,见到都城的满目繁华,又想起底层百姓的愁云惨淡,不由悲从中来,当即写下那首有名的《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正是这首诗触了龙颜、动了圣怒,于是梁鸿遭到通缉和搜捕。没办法,他只好携着妻子,改名换姓到处逃亡。他们先到齐鲁,又过吴郡,在吴郡住下时,他们夫妻二人在富户皋伯通家里当佣工。二人虽为仆役,住在下方,衣食简陋,但夫妻间的礼节依然一丝不乱。

每次吃饭时,孟光都会用木托盘将粗陋的饭食装好,恭恭敬敬地走到梁鸿面前,低下头,高举双手,将托盘举到眉毛的高度,请丈夫进食。而梁鸿也会双手端端正正地将托盘接过。他们恭敬有加的举止被皋伯通无意中看到,大吃一惊,他想奴仆之中能有如此守礼之人,此人必定不凡。于是,皋伯通就将梁鸿夫妻二人请进家中居住,像宾客一般对待。

此时,梁鸿已经上了年纪,不适合再做体力活,正好在皋伯通家里安心住下,他也充分利用这段衣食不愁的时光,潜心著述,写成书稿十余篇。

白居易用陶潜、黔娄、冀缺、梁鸿的故事是想让他新婚的妻子也能效仿这四位高人的妻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饭衣蔬食又如何,荆钗布裙又如何,只要两个人的内心有着深深的情、深深的懂得,这俗世依然璀璨。正如白居易所言“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爱要厮守,享受一个温和的人生相随始末的过程,不需要奢华隆重,平淡静心的相守,已经足够。失落的时候给彼此关切的眼神,孤独时给彼此阳光心情的爱抚。爱如同睡眠,要从头到脚把对方覆盖。这样度过一生,才是对爱的享受。

不管花谢花开,只要地久天长

女人一生都在奢求什么呢?大富大贵?流芳百世?都不是。她们不过是想和一个人过着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与他一起坐卧行停,看云之光、竹之摇曳、群雀之噪鸣、行人之容颜——从这一切日常的琐事里,体味出无上的美好,有微妙的享乐,也有微妙的受苦。佛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于是,我眼望住你,伸手向你:请你,和我在这红尘相爱一场,不管花谢花开,只要天长地久。《合欢诗》告诉我们的就是女人的这种想法。

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

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

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

食共并根穗,饮共连理杯。

衣用双丝绢,寝共无缝绸。

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

子静我不动,子游我无留。

齐彼同心鸟,譬此比目鱼。

情至断金石,胶漆未为牢。

但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躯。

生为并身物,死为同棺灰。

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俦。

晋代诗人杨方所做的《合欢诗》,借新妇口吻,抒写了对“合欢”生活的美好憧憬。

诗之开笔就将人们带进一个夫唱妇随、同声相应的美好境界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初为人妇的女子步履款款地从诗中向我们走来,面容焕彩足见其新婚生活之和谐幸福。

见她这般急切地表明生活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可知她对生活怀有无限热望。她口中絮絮地说着思情的缠绵热烈,似乎是独自倚栏的痴痴自语;而面带羞涩、眉目凝情,又恰似与夫君脉脉相对。

开初,女子尚有腼腆之态,很多话欲言还止,欲语还休,半蕴半露地说着:“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我的情意与夫君永远相随,恰如影之随身,永难分离。

随着话越说越多,她的情感也逐渐激荡,思绪开始飞扬:其实我远不止于和夫君如影随形地相伴不离——我还要和他同饮、同食、共餐那同根而生的谷穗,共斟那连理木制成的双杯。所有的衣服,我都要用双丝织成的绢料去做;所有的被面,我都要用绸缎制得一无缝隙!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会像并根穗一样紧紧相聚,才会像连理木一样枝干相依。

能许下这种种难成行的誓愿,足见女子用情之深沉、执著。然而这些都还不够,她的心中装着不可穷尽的热切心愿:“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子静我不动,子游我无留。”可见这名女子是希望无论坐、行、居、游,全都与夫君在一起的。

我们现在看这名女子许下的心愿可能觉得可笑,如果两个人真要这样像连体婴一样生活的话,那么就什么事都别想做成了。不过再往下看,她继续说着“齐彼同心鸟,譬此比目鱼。情至断金石,胶漆未为牢”,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无理”之愿,然而这些愿望中所涵蕴着的真实情意却也是无比撼人的。

同心鸟、比目鱼,都是自然界中最具深情的动物;若论物之坚牢,则没有什么能够胜过金石、胶漆的。但在女子心中,她与夫君坚贞的感情可以轻易斩断金石,又比胶漆还坚固。

最后,她满腔的情意仍未淡去,呼喊道:“但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躯。生为并身物,死为同棺灰!”她指日为誓,不但要在生前与夫君合躯“并身”,死后也要一起化作“同棺”之灰。

在丈夫远游之后,这女子的内心生出无边无际的焦灼和永不停息的煎熬爱意,正如一位诗人曾经说的那样:“那仿佛填满人生的爱,它带来多少爱慕和深情。它使小别那么剧烈地痛苦,短晤那么深切地甜蜜。它似乎是无边无际的,永恒的,生生世世永远不会停息的。”

我想,世间不可能再有什么爱会比诗中女子这样魂牵梦萦、生死相依的爱更炽烈、更狂热的了。待读到最末句“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俦”,突然明了这一切,原来,这名女子此时正处在离别的痛苦中。诗中的“秦氏”,就是曾写作三首《赠妇诗》的东汉诗人秦嘉。

秦嘉当年要去京城洛阳赴任,但是他的妻子徐淑却因为生病回娘家小住,秦嘉走得匆忙,夫妻二人没能会面,引得秦嘉内心忧郁纠结,就写下他三首《赠妇诗》的第一首。

而《合欢诗》中的女子此时引秦嘉自比,可见她整日里都怀着痴情的渴望,在内心深处细细地描摹着、憧憬着种种与夫君“合欢”的景象。这些景象正像一朵朵彩云,在她梦幻般的天空中飘摇浮泛。

只是,是梦总是要醒的。一旦她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无情的现实就会如凄风苦雨般重重浸裹她。你看,桌上的连理杯还残留着夫君的气息,他人却早已相隔天涯,而万般无奈的是,自己不能如影常随夫君而去。

在这夜深难眠的凄冷中,她独自一人拥着床上“无缝”的绸被,想着,夫君此刻会在哪里呢?可是,没有人给她答案,只有窗外的冷雨不时地敲击着窗户,带给她难尽的孤寂。

爱情是个传唱千年的话题,相守才是爱情最终的归宿。很多年前,电视上流行两个手表的广告词,一个是飞亚达的“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另一个是铁时达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前一个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圆满,后一个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浪漫。若不以浪子为职业,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每个人都希望与自己爱的人于携手处,只见花明月满,如鸳鸯、蝴蝶那般双宿双飞,最好能同化灰、化尘,博得个地久天长、生生世世。

因为有缘,所以要一生相伴

岁月如河,谁也无法挽留它匆匆逝去的波涛。世事如棋,人海茫茫,能够相遇相知,相亲相爱,自有一种缘把牵系。是缘分让两个本来陌生的人在这个动态的时空里相逢,在历史的薄薄的书笺里相聚。这琥珀的空气,这纯蓝的天空,这墨绿的丛林,这开满野花的草地,在流光的手指间,安排了我们不可更改的相约。因为,冥冥之中注定有缘,所以,要一生相伴。《红叶题诗》背后的故事教会我们要懂得善待缘分。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流动的河水为何急急流去,我在深深的皇宫里整日清闲空虚。

感谢勤劳的红叶,到了皇宫外面要好好的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红叶题诗”,一言以蔽之,就是“缘,妙不可言”。世间的缘分正如红线,将两个人缠了又绕,兜了又转,连挣扎的机会也没有。

这首诗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僖宗时期,有一名叫于佑的书生,在傍晚时分,漫步于皇城中的街道上。

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夕阳残照,秋风萧瑟,落叶纷飞,树木光秃的枝丫刺在寒冷的空中好似冰上的裂纹。看着眼前的景色,于佑心中不禁起了客居他乡的悲伤之情。

他呆呆地在一处立了片刻,继而生出一种莫名的伤感和无力。眼见天色越来越暗,他来到流经皇城的御沟旁,在流水中洗了洗手。他看着御沟中浮着的落叶随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一片较大的红叶吸引了于佑的目光,他隐约见上面有些许墨迹,就随手将叶子从水中捞起。

让他意外的是这红叶上题着一首诗,叶上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写道: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流水何必如此匆匆,我深坐宫中每天都如此悠闲,此刻唯有殷切地希望这红叶能随着这自由的流水,到人间好好地走一遭。

于佑细细地将诗读了几遍,又小心翼翼地把红叶带回住处后妥善地收在书箱中。自此,他每天都要将这枚红叶拿出来吟诵欣赏,而且越来越觉得这红叶美艳可爱,其上的题诗清新意深。

他想:“这红叶是从宫城禁庭中漂流出来的,那上面的诗一定是宫中的一位美人所写。我一定要把红叶珍藏起来,这也是我将来美好回忆中的一件纪念物。”那一段时间以来,于佑日夜对着红叶百般思虑,形容消瘦了很多。

一天夜里,于佑又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未眠,脑中全是宫里那个落寞女子空幻的身影。待到天色微亮,他急忙跑到外面找来一片又大又红的秋叶,也在上面题了二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拿着题好诗的红叶,一径来到御河上游的宫城之前,将红叶丢入河中,让这枚自己题诗的红叶顺着这御河漂流而进宫城。

这件事又过了很久,于佑也等了很久,却再也没见有什么红叶从御沟中流出。日子一久,于佑也就慢慢淡忘了此事。

后来,于佑多次参加京城科举考试都没能考中,就投奔到河中府权贵韩泳门馆担任文书职务。这时的于佑,手头渐渐宽裕,就已无心再去科举应试。

过了几年后,韩泳突然召见于佑说:“今年,宫城中有三十多个宫女被逐出宫,让她们各自嫁人,其中有一名韩夫人和我是同族。她进宫很多年了,如今从禁庭中出来后就投靠到我这里。我考虑到你已年过三十,还没有娶妻;独身一人,也没有官职和家产,生活上很清苦孤单。而这位韩夫人自己的私房银子不下千两,她也本就是清白人家的女子,年龄刚刚三十岁,长得姿色出众。我为你二人做媒,把她嫁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于佑听后,赶忙从座位上起身,向韩泳伏地跪拜,无限感激地说:“我不过是一介穷困书生,寄食于您门下多年。我深知自己并无所长,一直以来都难以报答您的恩德。现如今,您又对我如此厚爱,真让小生受之有愧。”韩泳见状,忙将于佑扶起,要他不必多礼。二人落座后再次说起成婚一事,韩泳见于佑对此婚事颇为满意,就连忙吩咐手下人安排嫁娶礼仪,为于佑和韩夫人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

婚后,于佑和韩氏过着相敬如宾的平静生活。一日,韩氏收拾洒扫时,无意中在于佑的书箱中发现了一枚红叶,她看到上面的字迹和诗句都很熟悉,倍觉惊异地问于佑:“这红叶上的诗是我以前做的,怎么会在夫君的手里?”于佑就把当年得红叶一事详细地说与妻子。

韩氏听罢,不觉感叹世事之奇。她像想起了什么,接着说:“我当年在宫城御河里也捡到了一枚题有诗句的红叶,却不知是宫外何人所写。”说着,她打开自己的衣箱取出了一枚题有诗句的红叶,于佑接过来一看,上面的诗句正是自己当年所题,连声说:“这是我题的,这是我题的!”

此时,夫妻二人各持一枚红叶,一时间相对无言,感慨万端,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这中间已隔了十年的光阴。

韩氏想起这十年间两人的种种遭遇际合,一时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无独有偶,唐代还流传着一个梧叶题诗的故事。玄宗天宝年间,一位东都洛阳的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并让叶子随御沟之水流出。诗中写道: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这枚梧桐叶被宫外的人无意中拾起后,宫女题的这首诗也就在民间流传了开来。后来,诗人顾况无意间得知,还就此事和诗一首:

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谁知,顾况题诗后过了十几天,又从御沟中流出一枚红叶,叶上见诗一首: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此行。

众人猜测,这两首当是一人所为。其实,这位宫女所表达的情感和愿望与“红叶题诗”中韩氏所寄是一致的,但她们故事的结局却不一样。前者没有韩氏那么幸运,未能与“独含情”的有情人结为眷属,甚至连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正因为这些美丽的故事,后人常将红叶视为爱心,以红叶来寄托内心的情感,片片红叶,款款情深。而千百年来,多少有情人沉醉在满山的红叶中,也带给我们无数美丽的传说、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