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剖开成功的洋葱
19378200000024

第24章 强强联手,谁与争锋(3)

虽然惠普和康柏都对合并后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但新公司能否屹立不倒,甚至成为业内领袖,关键在于这两家大型电脑公司的整合情况。毫无疑问,整合过程非常复杂,惠普至少要花两年时间才能“消化”康柏。在这一点上,惠普和康柏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尽管惠普收购康柏后,它们将成为全球第二大PC公司,而且在各个方面都相当出色。但它们将面临无情的价格压力、PC销售缓慢、整个经济不景气、如何整合重复部分的部门等挑战。

这次合并可能会帮助两家公司节约成本,并能更好地同别的电脑公司进行竞争。但从PC的销量来看,两家公司的总和仍然少于戴尔的市场份额。更为糟糕的是,合并后的新公司中,PC将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整个PC的价格都在下跌且销量都在减少。在2000年里,两家公司共销售了290亿美元的PC。

另外,合并后的公司也将面临整个行业的竞争,整个PC业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即戴尔、IBM及惠普共分天下。许多分析家预计IBM可能会退出这个市场。而美国的第四大PC商Gateway也进行了了大幅下调。

其实,惠普和康柏完全可以对这些批评置之不理。媒体的一再亮相不过是在塑造卡莉·菲奥莉娜的强势态度和决心。或者也可以说,她是在给各方势力一个下马威:不管天气是晴是阴,是雪是雨,她都要出外去逛逛。

“攘外”必先“安内”

自从惠普和康柏宣布合并之日起,就惹来外界的议论纷纷。涉及其中的各方势力也展开了趋于白热化的较量。发生于美国本土的游说大战、新闻大战、广告大战、选票大战,将IT领域第一大合并案演绎得扑朔迷离。因此,从形式上看,惠普和康柏的合并案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行动,更像是一次美式风格的政治拉锯战。

要想顺利完成如此巨大的商业并购行动,惠普和康柏不得不去拜会各路神仙,击破各个关卡。

于是卡莉·菲奥莉娜和卡佩利亚斯先到政府去烧香——一旦没有通过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与欧盟委员会的反托拉斯调查,认定新惠普影响了美国和欧洲商业的正当竞争,那惠普和康柏的合并不过是单调的生活中出现的一个颇为搞笑的花絮。如果新公司被认为构成垄断,那就一边凉快去吧,肯定没戏。前一段时间上演的微软垄断风波还没有收场,现在惠普和康柏又来凑热闹,一时间,卡莉和卡佩利亚斯心里都没了底。

不过这路神仙并没有为难惠普和康柏,它们一致认为惠普并购康柏不会造成市场垄断,也不会导致价格提高,因为合并后的新惠普公司在国际市场上仍会遇到诸如IBM、戴尔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而不会对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享受创新成果造成损害。

另外一路神仙是公司的股东大会。康柏股东对合并的提案基本认同,但惠普股东支持与反对方的强烈对峙则令并购案一直悬念丛生。绝大多数的股东和员工认为合并方案必然是波折重重。可是,事已至此,在美国IT业疲软的情况下,相信菲奥莉娜总比仓促寻找另外一群人接手好;同理,他们也宁愿相信,咬着牙完成合并总是要比起半途而废要多一些浑水摸鱼的机会。因此董事会不再阻拦卡莉的计划,但是拥有超过1亿股惠普股票的惠勒特家族明确表示,反对惠普购并康柏。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2001年12月12日,惠普创始人之子、董事会成员沃特·惠勒特向惠普和康柏两公司董事会致信,坚决反对惠普并购康柏。沃特·惠勒特在2002年2月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惠普如果不收购康柏,其每股股价有望在12个月内提高14到17美元。合并后的新公司的预测是可使惠普股价提高5到9美元。

当然,沃特·惠勒特还是稍微掩饰了一下自己对钱包的露骨渴求。他曾表示过,尽管他没有在惠普公司建立自己的事业,但作为公司董事,他有资格对公司的未来走向发表意见:“我感到我的父亲一直在训练我来应付想惠普也康柏合并这样的巨大变革,我了解惠普公司以及其经营,我想我有资格对惠普与康柏合并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惠普公司的PC制造应该提高效率,增加惠普在商用客户中的影响。而惠普和康柏的合并纯粹是一招险棋,首先是因为在达成战略目标方面存在巨大的危险,公司的生死未卜。其次是因为花费太高。不过,沃特·惠勒特反对与康柏合并的另一个理由则道出了小股东的担心。他认为,计算机行业里大公司之间的合并往往是以失败告终,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决不能在惠普出现。他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惠普公司希望并购康柏的计划跟这些失败的案例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在许多情况下,更大并不意味着更好。把两个巨大的公司整合到一起,将给股东利益带来损害。”

菲奥莉娜显然并不为惠勒特的捣乱而乱了阵脚。这个集妩媚与斗志于一身的CEO坚信自己“不会失败”。她提供的理由是目前IT产业极不景气,各大电脑厂商为了仅有的生存空间争夺得你死我活,要想活得滋润,就必须扩大规模,依靠规模效应争得自己的一块地盘。更何况,惠普的前景实在是不为华尔街所看好,在前有IBM挡道,后有戴尔穷追猛打的严峻形势下,惠普公司必须寻求新的合作伙伴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而康柏电脑公司无疑是最理想的合并对象。“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将加速我们战略实施速度,通过向用户与合作伙伴提供更大的价值使我们处于全胜的位置。两个高度互补的组织与产品线的合并所产生的战略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同时我们还通过改善成本架构来创造真正的股东价值,并且成功抓住全新的机遇。在IT产业面临的这个特殊挑战的时期,合并将使我们与用户以及合作伙伴一起达到领先位置,并开创一个全新的IT产业。”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菲奥莉娜决定强力推进与康柏的合并。

事情并不像菲奥莉娜说的那么简单,要想促成与康柏的合作可不那么轻松。由于沃特·惠勒特等家族成员及其基金会持有惠普公司大约18%的股份,如果惠勒特不改变自己的反对意见的话,那么惠普还需要大约三分之二的其他股东支持,才能收购康柏。菲奥莉娜在惠普公司的一份调查文件中称,一项在2002年1月9日截止的调查显示,65%的员工支持这一合并案。

这个调查结果并没有得到沃特·惠勒特的认可。2002年2月21日,沃特·惠勒特通过媒体公布了自己刚刚进行的一项调查的结果:63%的惠普员工反对合并,仅31%的员工支持合并,另有6%的员工没有表态。菲奥莉娜立即反唇相讥,认为惠勒特的调查毫无科学性可言。同时她频繁亮相媒体,一再地宣传惠普与康柏合并后的诱人蓝图。

所有的这一切唇枪舌战一直充满硝烟,但关键性的决定权还在于公司总部对于并购的详细安排,在于两家公司总部于2002年3月19日和20日的股东表决大会的结果。

终于离3月19日股东表决的日子越来越近,半年来悬而未决的争议也有望得到了结,但此事在市场上掀起的波澜则不可能短期内恢复平静。

2002年3月,负责计算股东投票的IVS公司宣布了初步结果,称赞成合并的票数超过50%,占到51.4%。得此佳讯,菲奥莉娜笑逐颜开。她在写给全体职员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过去几个月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特别难熬,但现在我们已到了充满希望的新开端的边缘。”但是,事情真的会有这般简单?

沃特·惠勒特显然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2002年3月28日,他一纸诉状将以菲奥莉娜为首的惠普公司高级管理层送上了法庭。惠勒特指控的理由是菲奥莉娜以“不正当的手段”、“一连串的误导”取得了多数票,他要求法官判决部分或所有的投票作废。惠勒特这招够狠,使这一被多方看好的合并案横生变数。自此,菲奥莉娜与惠勒特之间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惠勒特提出了两项指控,一是在股东投票之前,惠普公司曾对大股东德意志银行施加了压力,以断绝生意来威胁其改投了赞成票;二是惠普公司隐瞒了合并计划涉及财务的真实情况。更让菲奥莉娜措手不及的是,美国新闻界似乎嗅到了什么味道,抖出了菲奥莉娜对德意志银行施加压力的证据——菲奥莉娜给一位高级主管的电子留言。在这份电子留言中,菲奥莉娜说:“我们也许得采取非常手段将这两家(德意志银行和北方信托公司)拉过来”。

新闻界将菲奥莉娜在拉票中是否有违规操作炒的沸沸扬扬。这一点当然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自从安然破产案发生以来,美国企业界违规操作已引起了广泛关注。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强了监督力度,不仅对中小企业不松手,对大公司更是紧盯不放。惠普算是撞到了枪口上。

2002年4月15日,纽约联邦检察官向惠普发出传票,要求该公司提供有关德意志银行以及北方信托公司投票的详细资料。同一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员也到了惠普的门上,要求该公司提供有关投票的种种详情。面对来自两方面的调查,菲奥莉娜一方面顺从合作,一方面公开表白:“从来没有采取过不恰当的行动。”

这一段时间,菲奥莉娜一要全力应付惠勒特挑起的法庭之战,二要接受证券委员会和纽约司法部门的调查。菲奥莉娜再有能耐,也不能不手忙脚乱。

法庭的判决明显的站在菲奥莉娜一方。2002年4月30日,美国特拉华法院做出裁决,驳回了惠普创始人之子反对与康柏合并的诉讼。针对惠勒特提出的两项指控,法庭举行了为期3天的听证会。双方交锋激烈,但在法庭上惠普女董事长卡莉·菲奥莉娜显然占了上风,原告惠勒特一度承认他的一些指控源于听信了传言。法官最后裁决说,惠勒特提供的证据不能证实他的两项指控。

菲奥莉娜最终还是胜利了。2002年5月7日,新惠普正式启动,并以HPQ的新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自此,惠普和康柏合并的长征已经走到了尽头,漫长的斗争终于在法庭的裁决中画上了句号。不过,对于新惠普来说,它的生活刚刚开始,路还很长很长。它们真的能合二为一,联手打造未来吗?对此,人们只能等待。

惠勒特原是惠普董事会成员,尽管他反对并购计划,惠普在董事会改选时还曾一度考虑让他继续留任,但在惠勒特向法院提出诉讼之后,惠普改变初衷,最后将他踢出了董事会。“我认为惠普董事会在决定收购康柏之前一定已经思考了很久,并购是他们做出的最终决定。我不知道这一决定是对是错,我只知道这是董事会的决定。令我感到无法理解的是,既然惠普的董事会已通过投票一致表决支持这一计划,为什么后来又会出现董事站出来公开反对并购的事情呢?我认为反对并购计划的惠普董事会成员这么做是不对的,他们这是在自食其言。”韦尔奇如是说。

1+1>2?

然而,菲奥莉娜的成功也不会是坦途。在平息了内部保守势力的阻挡之后,没有了魔鬼,胜利存留下来的天使和持股者的蜜月期也就结束了。在未来的合并过程中,菲奥莉娜所遭遇的问题一定会比两家公司的地区总裁争位置要大得多,也要棘手得多。事实上,这两家公司合并之后的裁员泥泞就足以让能够战胜基金会老头子的菲奥莉娜裹足不前。不过不要紧,大部分的股东们远比公众在这方面有经验,只要菲奥莉娜有什么闪失,只要他们对其失去了耐性,更换掉CEO或者更多的高级管理人员绝不是难事。

法庭的裁决并不表示菲奥莉娜的全面胜利。实际上,惠普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它必须面对未来的巨大挑战。硬性的合并可以强制执行,但内部的文化认同仍需要不短的磨合期;市场模式可以统一制定,但操作习惯仍需要不断修正。两家具备不同企业文化的大公司的合并总需要折腾一段时间。到底在两者之间如何选择和协调,仍然需要合理操作,否则合并所带来的市场结果达不到预期的良好成效,如此费力合并又为了什么呢?

因此,“这只是艰难之路的开始。”华尔街的一位分析师说,“惠普与康柏的合并,给人印象最深的绝不只是‘委托书争夺战’和‘大股东诉讼’。接下来,新惠普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裁员、低迷的市场和不同公司文化的冲突……这些困难同样能决定这两家公司合并结果的成败。”经过长期的纷争后,新惠普现在必须接受华尔街的严格检验,证明这次历史性合并真正物有所值。

持同样论调的人可不止一个,贝尔·斯第恩斯公司的知名分析家安德鲁·内夫尖锐地指出:“合并本身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但两家公司在合并前就各自面临着重重麻烦,它们能在合并后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吗?”

所有的怀疑都是对惠普和康柏完婚后能不能产生“1+1>2”的效果的怀疑。企业和企业的合并,最好能出现1+1>2的结果;因为只有当1+1>2时,新的价值才能衍生,而资源才能累积。经济学家对这一点是从不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