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剖开成功的洋葱
19378200000014

第14章 零售帝国挺进中国(6)

1.管理团队本土化。沃尔玛明白,要真正实现其全球扩张的战略,在中国扎下根,就必须坚决地实行本土化战略。沃尔玛公司一直以其良好的团队建设及对员工的有效培训著称。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商店之前,沃尔玛曾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对其主管级以上的管理层进行系统的培训。尽管到目前为止,沃尔玛的决策层基本上仍然是美国人,但它希望在今后几年,创建基本上能够自治的、由本地人员管理的团队,这些本地管理人员将负责当地的人力资源、财务及营运。管理人员将被授权灵活地处理沃尔玛的章程,以便更好地为当地市场服务。不过,在中国的几年中,沃尔玛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考察市场以及培训以后在中国发展的管理班底方面。沃尔玛的管理人员吸收同行的优秀人才,再进行“精细加工”。沃尔玛的网上招聘中,对区域商场总经理的招聘条件:熟悉国内百货、商场、零售业,具有国内食品、百货购销及商场管理经验,了解国内商品流通渠道;8年以上与零售有关的工作经验,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具有管理某一地区多家商场的经验,有促销理念。

2.采购本土化:“采购中国”是沃尔玛中国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本土化采购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而且还能促进与当地政府、商界的关系,可谓一举两得。沃尔玛的卫星在中国的确没有用处,政策上的限制以及技术上的欠发达使之不可能共享全球采购系统、全球物流系统。因此,在中国,沃尔玛喜欢把贸易商当成伙伴,以加强沃尔玛供应链后端的密度与硬度,急速地进行采购扩张,解决采购问题,同时排挤竞争对手。事实上,贸易商也喜欢和沃尔玛打交道。贸易商最担心的,一是采购规模小,出货分散;二是收款周期长,国内商家信用欠缺。但他们无法怀疑沃尔玛。

3.经营方式本土化:这几年,沃尔玛除了在中国培养人才外,进行适应中国市场的调整也一直在进行。近来,沃尔玛新开设的分店和最初进入中国开设的店铺已经有不小的变化,调整的范围不仅包括产品结构,还涉及经营方式。而且,沃尔玛也和中国的零售企业一样,对供应商的付款,也延长了付款账期。这将大大改变沃尔玛的商业风格。不要以为沃尔玛一直会这样,沃尔玛这样做只不过是个权宜之计。沃尔玛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已初见成效。今天,沃尔玛已不再向中国顾客竭力推销折叠梯或可供一年食用的酱油。相反,它开始卖1美元左右的烤鸡,举办吃西瓜大赛,还在一家新开的店铺里教销售人员跳Macarena(一种现代舞)。这些举动都得到了顾客的积极反应。正如《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在中国登陆5年后,沃尔玛已不再像初来乍到时那样手足无措了。哈特菲尔德经常在深圳的大街小巷转悠,看看人们到底都买些什么。沃尔玛还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萨饼,“有玉米、凤梨和其他佐料”。

4.沃尔玛在中国政府公关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搞好关系。在中国加入WTO前,中国零售业并不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市场,政府的认可与支持显得尤其重要。早在1992年,沃尔玛就拿到了中国经营零售业的许可证,而每进入一个城市,都与当地的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2)遵纪守法。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沃尔玛在深圳摸索经验的同时,在对外扩张上一直保持少有的谨慎。——这不是沃尔玛的风格,沃尔玛一向喜欢张扬。但这正是沃尔玛的高明之处。尽管沃尔玛早就筹划进入部分重点地区,但只要政府不批准,沃尔玛便不去开店。因此沃尔玛在政府眼中,也是副遵纪守法的形象。在这一点上,法国人就不如美国人老实。为了较早地抢占中国的市场,家乐福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绕开了政策,曾被国家经贸委罚了黄牌。局势一被动,家乐福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

(3)多行善事。除了以优良的出口采购业绩得到主管部门的青睐以外,沃尔玛还形成惯例,邀请中国的政府官员访问沃尔玛在本顿维勒(Bentonville)的总部,向沃尔玛商店所在地的福利机构捐款,甚至还建立过一所学校。结果是,沃尔玛往往能得到它所希望要的位置建立分店。2000年4月,沃尔玛和大连市政府公布了建立一项新的巨型超市的计划,该超市位于该市新建的足球场的下方。该店在开业的第一周内就吸引了100万人。沃尔玛建立与政府良好关系的努力效果十分显著。2001年初,由于涉嫌非正当途径进入中国市场,在向中国政府道歉之后,沃尔玛的主要竞争对手家乐福开店的速度不得不放慢。而在家乐福被“叫停”后不到一个月,沃尔玛就拿到了中央政府在国内一些城市的开店许可证。

三、别听沃尔玛的

沃尔玛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气势着实吓着了不少人。因为零售业一向被认为很难维持霸主地位,零售业的地位极不巩固、易受冲击。因而,像沃尔玛这样有着惊人的业绩、并赢得消费者和股民双重信任,其疯狂扩张的现象就更加引人注意。

有人说,沃尔玛的形象实在太差了,尤其在美国,其“零售巨无霸”的象征因破坏了社区的完整而备受谴责。

但是,沃尔玛可不是这样说的。沃尔玛说,“天天平价”最终受益的可是普通消费者,而不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沃尔玛。这话你信吗?肯定不会信。但它的“天天平价”也着实让老百姓轻松了一点。或许,这是沃尔玛的“双赢”战术。毫无疑问这是高招。

不过,在竞争对手面前,沃尔玛可不是这样的。沃尔玛在对手面前,似乎更为谦恭一点。它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也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不太引人注目的话。在中国可略见一斑:在中国,沃尔玛一直都是以一个平常人的面目出现的,以至于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它。但这种说法只能是沃尔玛的。对手们千万不要相信沃尔玛是如此低调的——沃尔玛在说给你听,是让你放松警惕。但它做的,你一定要小心。

不过,沃尔玛做的是有点太张扬了——这似乎不是沃尔玛的本性——以至于现在世界上几乎很少有人怀疑沃尔玛拥有足够的耐心与资源保住它全球零售业至尊的宝座。“永远不要低估沃尔玛的力量。”很多人都不得不对沃尔玛刮目相看,“沃尔玛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土头土脑的乡巴佬形象,结果当沃尔玛展现杀手本色的时候人们毫无防备。”当然,沃尔玛也犯过不少错,但是它做对了的事情仍然比它的竞争对手们要多,它们在沃尔玛已经大兵压境的时候还把它那种源于小镇的质朴当成是土包子的象征。可是就像斯科特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淳朴,可我们不傻。”

因此,有人警告沃尔玛的对手们:千万别听沃尔玛的,而要看它做什么。一语道出了沃尔玛的本质。

中国零售业将走向何处?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回避全球化这个话题了。已经到了家门口,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对中国的零售业来说,更是如此。全球化会给中国的零售业带来冲击,但同时也会为中国的零售业带来机遇。“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是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名句。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经受过十多年惨烈商战洗礼的中国零售业应该慎重思考这句话的分量。

全球化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市场配置效率的提高,符合自由贸易论者的终极目标。自由贸易论者认为,全球化能在原有生产可能线的条件下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这一角度讲,全球化提高了市场效率,使得资源有效配置从一国范围扩大到全球领域。但是,如果把全球化仅看做是贸易上的利益,那就太幼稚了。迄今为止,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谈得多、做得少。对于一国政府而言,保护生产者利益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天平总是倾向于前者,较少地注意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各国贸易上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高筑,贸易战不间断,更不用谈“零”关税。可是,突然一夜之间,全球化开始风靡于世,贸易的大门似乎向全世界敞开了,舆论的风头确实转向了。表面上的贸易全球化不能只用消费主义的观点来看,而更要从生产者的观点看待全球化。因为全球化从市场流通渗透并深入到生产领域,并改变一国生产格局和产业结构的状况。看来,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并不是来自于市场上消费者呐喊的声音,而是来自于企业的压力。尤其是跨国企业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跨国零售企业全球化的另一大优势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原材料、订货及资源再配置。他们长驱进入中国市场的很重要的特征:首先,中国越来越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生产基地和原材料采购市场;从而为全世界提供廉价商品。其次,因为各国消费者的偏好、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不同,对产品的选择性也不同,可以对资源进行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这对于经济强国和经济弱国多少会产生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