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每天读点《道德经》(道德经管理日志)
19376800000050

第50章 十月 管理者的变通之道(4)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在变化中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保持健康的发展活力,并将这种活力转变成惯性,通过有效的战略不断表达出来,才能获得并持续强化竞争优势,在变化中成为市场上最大的赢家。

在面对一杯装了一半白开水的杯子,“杯子已经装满一半”和“杯子还有一半是空的”都是对它正确的描述。但从市场的眼光看,这两句话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它所产生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当企业领导者的认识从“杯子已经装满一半”,变为看到“杯子还有一半没有装满”时,那么就会发现重大的市场空白。

其实发现这个“市场空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比别人领先一步。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打胜仗的军队总是事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伴随着全球化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创新也不再仅仅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在做好今天的同时,企业更需要关注未来的发展、企业领导更要有基于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领先市场需求一小步,就是对企业贡献的一大步。

行动指导

“随需应变”是一个企业致胜的法宝这。要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就要随市场而变,无论心理上还是投资策略上,都要随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适应市场的调整。

第四周 审时度势,寻求契机

不争而善胜——聪明的人斗智不斗勇

道德经箴言

原文: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

聪明的管理者不会硬拼,斗智不斗勇才是高明管理者应有的本色。

楚庄王是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公元前614年,庄王登上了王位,大臣们都希望新君能够奋发图强,使楚国更强大。但是没想到的是,庄王一即位就发布了一条命令,如果有人敢进谏的话,杀无赦。

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庄王天天出去郊游或者打猎,回宫后就声色犬马,过着奢侈的生活。就这样过了三年,庄王什么都没有干,眼看楚国就要这样败落了,一些有为的大臣共同推举当时能言善辩的大夫伍参,想让他委婉地劝说一下庄王。伍参说:“我看见一只大鸟,停在都市里,整整有三年,但是既不飞也不鸣叫,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庄王笑着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到时候你自然明白,你先回去吧!”

又几个月过去了,庄王依然像以前一样每天享乐,另一个大夫苏从又进谏。庄王抽出宝剑:“进谏者斩!你不怕死吗?”苏从说:“就算死,我也要进谏,大王这样做就是不对。”

庄王大笑,从此撤消了宫廷的一切享乐活动,重新开始管理国家。他在短时间内迅速杀掉了五个只知道阿谀奉承的,提拔了六个正直有为的官员,伍参和苏从也得到了重用。

原来,这三年来庄王一直在考察臣子们的言行,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进行整饬。庄王三年,国内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了局面,增强了国力。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庄王二十年冬,十四国在蜀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就是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君主。他不表现自己的想法,在没有看清下属之前,不动用暴力和蛮力,而是隐藏自己,动用自己的智谋和手段,不动声色的利用三年时间观察周围的官员的品行与德操,等到把握事实的真相之后,才能把那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人一举铲除。如果他不动脑子,不运用自己的智慧,而是盲目的去下令惩罚那些国家的败类,那么这些人肯定就会隐藏自己的动机和邪念,那么他就不可能看到臣子们的真实面目,也无法启用那些对国家忠心耿耿的有胆量有见识的人。

在企业中,管理者也要具备这样的谋略和智慧,也需要有这种等待的耐心与韧性,耐心能让人坚持长期战略。耐心能让人远离蝇头小利。大家都知道,创业是非常难的事情,创业者每天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好比一个人一直在黑暗中摸索,一旦发现一点亮光,就会很难抵御诱惑而不顾一切地去追逐,最终偏离了自己原有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了耐心而去追逐短期利益,这个创业者失去的是他的事业。当然,有人肯定会质疑说生意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赚钱吗。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你的梦想够远大、野心够大同时条件也允许,那么就应该有耐心,应该远离小利。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最初梦想和一家公司的最初战略,决定了这个人和这家公司所能到达的最终高度。梦想可以修正,战略可以修改,但大的方向是很难改变的。

行动指导

机会不是随时都有的,只有在等待中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才能“一鸣惊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行不言之教——领导则会更要以身服人

道德经箴言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

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身教。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聪明的管理才会通过严于律己的行为,来下属做楷模。这种先进效应胜过“千言万语”。

1895年10月的一天,托马斯来到美国现金出纳机公司办事,遇到了该公司设的约翰·兰奇先生,他向约翰·兰奇先生表示:“我……我希望能当一名推销员。”约翰先生爽快地答应了。

两个星期过去了,托马斯走街串巷,一台出纳机也没卖出去。

过了几天,约翰带着托马斯上路了。托马斯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他认真地观察这个老推销员的一举一动。在一个顾客那里,约翰·兰奇静静地说:“买一台出纳机可以防止现金丢失,还能帮助老板有条理地保管记录,这不是很好吗?再有,这出纳机每收一笔款子,就会发出非常好听的铃声,让人心情非常愉快……”

托马斯睁大眼睛看着一笔生意就这样谈成了。后来,托马斯理解了约翰·兰奇那天之所以对他粗暴。而是对推销员的一种训练方式——他先是将人的脸面彻底撕碎,然后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以此来激发人的热忱和决心,调动人的全部潜能和智慧。

托马斯从约翰·兰奇那里学到了容忍的精神和积极处世的原则。1913年,他被人诬陷,而离开公司。那一年他已经39岁,但他决定东山再起,公司成立后经营并不顺利,最初的几年,公司是靠着大量借贷才熬过了过来。他是还是靠着坚韧的意志坚持下去,并成为真正具有全球地位的IBM公司。

IBM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告诉我们:管理者一定要用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来作为新进员工的榜样,不能仅凭嘴说,并且经常强调有顾客才有大家的观念。当做给新人看了之后,最好让员工自己对工作做主,演示一遍,让他自己进行改进,以获得一种成就感。其实在某些时刻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企业高层主管的各种行为非常容易成为属下效仿的榜样,而一旦其自身对各项管理制度不予以重视,甚或只是敷衍了事,那么员工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印象,会觉得企业的各项制度是用来吓唬小孩的,给外人看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当然也就不会真正去遵守各项制度。在企业中,如果领导者能够率先示范,能以身作则地努力工作,那么这种热情和精神就会影响其下属,让大家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的工作氛围。可以说,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对员工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