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每天读点《道德经》(道德经管理日志)
19376800000040

第40章 八月 管理者的合作之道(4)

商场中,难免会有不顺或遗憾,聪明的管理者懂得该放弃时则放弃。生活不是单纯的取与舍,不要斤斤计较失去的,有时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可贵。放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在扬弃中进行新一轮进取,给予不是三心二意。做出正确的取舍,才能得到更多。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每一次都要选择成功,那么,他所得到的将是永远的失败。

行动指导

试图抓住每一次机遇的人是徒劳的,尤其是当所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实现时,果断地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圣人不积——不要自私自利

道德经箴言

原文:圣人不积。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译文: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因私害公是两边都不讨好的管人大忌。能否公私分明,考验一个管理者的度量,也考验其智慧。无私者无畏,无畏者则有威。管理者要尽量做到大公无私,一心为公。

萧何与曹参是西汉初期的两位重要大臣。两人都曾是沛县小吏,萧何是主吏椽,曹参是狱椽,又同时参加了刘邦起兵。两人一文一武,一个运筹帷幄,支撑全局;一个披坚执锐,身经百战,同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天下后,大行封赏。刘邦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这时,包括曹参在内的许多功臣心里愤愤不平,私下里议论不休,他们说自己跟随刘邦辗转南北,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安坐后方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最多呢?

但曹参从未口出怨言,社会你在当刘邦以以隐晦的语言探询曹参对萧何的看法,曹参也总是力陈萧何忠心耿耿免劳圣虑。

萧何对曹参也同样“于私有隙,于公无怨”。萧何病重之时,惠帝前往探视,问道:“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萧何答道:“知臣莫如主。”惠帝问:“曹参何如?”萧何马上顿首道:“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萧何也完全抛弃个人恩怨,没有图谋私利,而是举荐曹参。曹参为相后,也是不计个人恩怨,全部沿袭萧何成法,史称:“至何且死,所推贤惟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这就是公私分明的宰相气度。

很多管理者很容易把公事私事搅在一起,甚至发生以私害公的事情。这样做危害极大,不仅损害自己的形象和威严,而且私事也未必便能保全。所以,管理者要明白:公是公,私是私,切不可自私自利,把私人恩怨放到公事上来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公、私两种欲望,关键是看你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公私不分、假公济私或处事不公的领导,在员工的心目中是不会具有威信的,因此公司的领导最好不要假公济私。公私分明应该是一个领导处理事情的一个准则、一个标准。唯有如此,领导才能正己立身,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让下属信服。

公私分明,为古已有之的领导戒律。对一个企业的领导或主管而言,公与私是不能同时满足的,因私必然害公。因私害公的领导或主管,在下属眼中就像掉了价的大白菜一样,毫无威信可言。

行动指导

要想做一名成功的管理者,怎么用好“私”的时间,即办公时间以外的时间,才是要讲究的。

“为而不恃”——不要恃才以欺凌下属

道德经箴言

原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道德经》第十章

译文: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

对于领导者来说,容许员工犯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领导者处理好与下属关系不可缺少的品质,而且这对企业管理本身也有许多好处。

有一次,索尼公司某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对盛田昭夫抱怨说,有时工作中出了差错,却找不出该负责任的员工。盛田昭夫对这位总经理说:“找不出是好事。如果真的找出是哪位员工,会影响其他员工。”

总经理听了不解,盛田昭夫说,“就算找出了犯错误的人,怎么处理?错误已经犯了,只能尽力弥补,让同样的错误不再发生。如果他是一位新员工呢,犯错误是因为对工作还不够熟悉,这时候你更要帮助他而不是抛弃他。要耐心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以免他或别人重犯。这不但不是损失,反而获得了教训。”

盛田昭夫告诫这位总经理,“我们不可能要求员工不犯错误,何况这些错误也不至于动摇整个公司。而如果一定要追究员工因犯错误而被剥夺了升迁机会,他也许就会一蹶不振,从此失去工作的热情,更别说为公司作更大的贡献了。所以,只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公之于众,无论是犯错误的人,还是没犯错误的人都会牢记在心。”

盛田昭夫对员工的包容和豁达的处事态度让人由衷佩服。如果为了追究一个错误,又犯另一个错误,这其实是两个错误了。

作为一个管理者就要具备豁达、开放、包容的胸襟,而后事业才能有成。宽容大度是现代管理者必务的品质之一,管理中必须讲宽容。如果小肚鸡肠,那就绝不可能成为十分优秀的管理者。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对领导人必须具有宽容品质的经验总结。一个人不管多么高明,缺点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员工抱着一种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哪怕出现一些差错,管理者也应以一种宽容之心去处理,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和员工共同分析原因,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出现。

在管理中,上级与下级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下级触犯上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管理者应以豁达的态度泰然处之,不能耿耿于怀,更不能蓄意报复。

行动指导

宽容的品质对于管理来说像润滑剂一样,使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减少,增强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团结,提高群体相容水平。

以其無私——高明的管理者不会公私不分

道德经箴言

原文: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

译文: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优秀的领导者主要体现在强大的领导影响力。“公”与“私”是考验企业领导品质的利剑。公私能否泾渭分明是衡量企业领导管理责任和立场的标志。一个领导能真正做到公私分明、公正无私,恰好是对自己“私”字的严峻考验。

《吕氏春秋》中曾记载这样一个人物。

晋平公要祁黄羊推荐南阳县令的人选,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解狐。这让平公觉得十分不解,以为他在搞什么新花样,便把祁黄羊召过来,责问其真实意图。祁黄羊回答道:“国君,您只是问我谁可以担当这个职位,并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便用了解狐当县令,举国上下都很称赞这个任命。不久后,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谁可以担任太尉一职,祁黄羊这次推荐了他自己的儿子祁午。平公一听,又觉得不解,认为他在贪私心,立即询问他为何会推荐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回答:“您只是问我谁可以担任太尉一职,并不是问谁是我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派祁午当了太尉,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太尉。

这个历史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就是所谓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嫌”。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向祁黄羊学习,工作中不要因为某人私交关系深厚就另眼相待。一旦私心作祟,往往就会落人口实,影响自己的声誉和公信力。很多管理者认为只要不贪污、不受贿、不走后门,就可称得上没有私心。其实,私心往往存在于无形中,不易察觉,当领导者自以为公正的时候,自私的念头已悄然萌生。

公私不分假公济私或欠缺公正的企业领导,在下属的心目中不会具有威信。

“公”与“私”分指集体与个人两种价值体系,形成矛盾关系。一般讲,每个人身上都有“公”与“私”两种欲望,关键是要看你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公私兼营是错误的,大公无私是可能的;圆满的做法是克己(私)奉公。但是由于人本身的需要层次,“公”与“私”常发生尖锐矛盾,偏出现因私而害公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里的公私分明,是检查领导是否称职对的尺度之一。如果一名企业领导混淆公私界限,必定会因私而害公,从而违背了“公私分明”的用权戒律。

因此切忌假公济私,而应公私分明是一名企业领导用权的标准,惟其如此,才能正己立身,才能管好下属,否则,就会完全掉进私欲的陷阱之中,终不能自拔,造成毁灭性打击。公私分明,为古已有之的用权戒律。

只有领导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们的事业才会有顺利、成功的保障;而这影响力来源于正气、正义和正派的作风。

为了树立自己负责、公正的形象,管理者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时常反省。例如,每当做出一项重大决策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有私情的成分包含在里面?是否符合团队内大多数的利益?是否为了工作效益最大化......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任何决定不会引来指责与非议。

行动指导

作为领导者不要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达到自己的个人追求,要用权为公,而不能以权谋私,搞什么权钱交易。

第四周 合作不意味着妥协

弱其志——领导不只是领头羊,更是指挥家

道德经箴言

原文: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道德经》第三章

译文: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管理者一定要有鲜明的立场,能够控制属下的行为,决定制度的执行,不可盲从多数。不要认为只有照多数人的意见办事,才能和平地收拾局面,才不会把事情搞僵。

案例引导

某厂有个工人偷窃了厂里的线缆,偷得虽然不多,但性质很严重。厂长准备对此事严肃处理。可是不巧的是,这个人在厂里平时人缘不错,上上下下都多少有些交情。于是很多人 给他求情。有人说:“念他初犯,先饶过这一次吧。”有人说:“数额又不多,又没给厂里带来多大损失,干吗这么严肃?”最理直气壮的一种说法是:“你看,我们这么多人都来给他求情。少数服从多数,厂长也该听听我们的意见。”

厂长义正词严地回答说:“什么少数服从多数?厂规是厂里最大多数的人通过的,要服从,就服从这个多数。”最后,在厂长的坚持下,这个人受到了严肃处理。

这件事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厂长好像有点孤立,但时间一长,理解和赞同他的人便越来越多,而偷盗厂内财物的情况也从此大为减少了。

如果领导一味服从多数,而无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威信就无法建立,更无法管理好企业。

管理者既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最有机会扮演规则破坏者的角色。规则是给员工制定的,也是给自己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