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每天读点《道德经》(道德经管理日志)
19376800000025

第25章 五月 管理者的战术之道(4)

职场上有这样的说法,同样的一个创意、一条新路,走在第一个的是天才,第二是庸才,第三是蠢材,第四就要入棺材了,从中可见跟随者的悲哀。

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商人,听说外地招商引资,就“顺应潮流”到该地投资了上千万。两年之后,他把所有的钱都亏掉了,最后空手而归。

朋友问他:“你当初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投资?”他说:“那时候,很多同行争先恐后地去了,大家都认为那里的投资条件优越,大有发展前途。我担心如果不去的话,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故事中的商人陷入了一个怪圈:别人都去做了,我就必须赶快跟上。事实上,走别人走过的路,很容易迷失我们自己。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很多人认为,走别人走过的路可让自己省心省力,是走向成功、创造卓越人生的一条捷径。于是,这个世界上就涌现出形形色色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他们总是喜欢依照他人的足迹行走,沿着他人的思路思考。殊不知,“模仿乃是死,创造才是生”。

另辟蹊径,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意味着你必须面对别人不曾面对的艰难险阻,吃别人没吃过的苦,唯有如此,你才能够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到达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我们不妨参考以下方法,学会另辟蹊径,从成功的经验中吸取有益的启示:

1学习并超越

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盲目模仿他人的经验,并不能获得成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观察事物、观察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独创出自己之所见。

2思考上求变

能够另辟蹊径的人,其思维富有创造性,善于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图新求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不被当前所牵制

人不要被各种习为以常的说法或前人的思维定式束缚,而要善于提出不同的说法和意见,才能有所创新。成功者之所以会取得惊人的成绩,正是由于他们能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正是这一思路使他们能够跨越障碍,获得成功。

行动指导

聪明的管理者从不喜欢随大流,他们总是眼光独到,另辟蹊径,在别人还“没睡醒”之前早已把赚来的钱塞进了自己的口袋里。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小机会变成大机会,把大机会变成更大的机会。

微妙玄通——深藏不漏 不被看穿

道德经箴言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道德经》第十五章

译文: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

距离产生威严,管理者要保持适当的神秘感。

黄氏的父亲黄承彦听说诸葛亮想找个老婆,对他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结果诸葛亮竟然真的当即求亲,于是黄承彦便将女儿嫁给了诸葛亮。这位相貌虽丑却颇具内才的黄氏,却使诸葛亮终生受益,后来挂印封侯,成就伟业,也得力于贤内助。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临行前,黄氏用其父赠给她的一只大鹏鸟翅做了一把扇子,扇柄上画着八阵图,要诸葛亮随身携带。黄氏对诸葛亮说:“你与家父畅谈天下大事时,我发现当你说到胸中的大志,就气宇轩昂;谈到刘备先生想请你出山,就眉飞色舞;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提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做事情一定要沉得住气,我送你这把扇子就是给你用来遮面,挡你的脸的。”

原来,诸葛亮拿扇子“遮面”并非故作深沉,而是要隐藏自己的情绪,不让别人窥探出来,然后使自己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

管理者要保持不让下属看穿自己的喜怒哀乐,更不要让他们摸透你的想法,否则,他们就会为了“曲意迎合”你而做出蒙蔽你的事情,甚至会危及或破坏你的意图的实现。所以,管理者要让下属对你保持敬畏,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只让人看到应该看到的。

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单位都免不了人际矛盾和利益纷争,若是锋芒过于显露,不小心触犯了别人的利益,很可能树敌,威胁自己的职场生存。特别是刚到一个新地点做管理时,对领导、同事的社会背景和处事风格都缺乏了解,此时最要紧的是多观察、摸清单位的人际脉络。因此,务必学会“潜伏”,做到谨言慎行,若是盲目陷入利益纷争,必然羁绊以后的发展。

当然,“潜伏”并不等于压抑。相反,这是个人蓄势和韬光养晦的绝佳机会。因此,处在潜伏期的你,应该摆正心态、积极学习,充实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才能,为将来适时亮出自己的管理水平,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好准备。

行动指导

管理者处于各种利益、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若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懂得掩藏自己,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暴露自己的意图。而不暴露自己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增加与下属的距离,隐藏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一种神秘莫测的状态。

第四周 有序传承,培养优秀领导人

“无为而治”——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道德经箴言

原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译文: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

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只有使各个成员各司其职,自觉完成任务,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有位曾在惠普公司工作过的中国员工回忆他的经历时,讲述了他的上司如何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刚加入惠普公司时,有一次我遇到一个难题,一时不知所措,就去找经理。我陈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问他,您看怎么办?这在其他企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我的上司并没直接回答我。他看了我一会儿,就反问我:“你说该怎么办?”我一下子就懵了,心想:“我跑来问你,正是自己想不出来怎么办,你怎么把问题又推给我?”于是我说,自己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才来征求领导的意见。我的上司让我回去好好想一想,等想出方法了再来找他。

我回去以后,心里挺不舒服:惠普的人怎么这样呢?我找他帮忙,他二话不说就把我打发回来了。对他来说,这件事情肯定很简单,告诉我一声不就完了吗?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挖空心思地想办法,结果还真想出来一个方案。第二天我又去找他,把我想出来的方案给他陈述一遍。他静静地听我说完,盯着我问道:“就这一个办法?”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回去再好好想想,看能不能多想几个办法。我感到非常失望,怎么这么折腾人呢?

没办法,我只好再回去仔细琢磨,还真的发现有更多的思路。当我拿着三个方案再度找他时,这一次他非常认真地接待了我,听我讲完每一个解决方案的思路后,他帮我分析了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完了以后,他对我说:“我只是帮助你分析方案的利弊,具体用哪个方案还是由你自己决策,我不替你下结论。这就是为什么你第一次、第二次来找我,我没有马上告诉你答案的原因,因为公司请你来,不是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办,而是要你告诉我该怎么办。”

武术界经典传言:无招胜有招,最厉害的招式就是没有招式。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上司的一席话,使这位员工受到很大的心理冲击,此后他以此为鉴,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惠普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让员工被动地接受任务和主动接受挑战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心理暗示作用。惠普公司正是通过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知识型员工,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管理者,必须深入反思和转型,因为管理对象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管理手段就必须跟进。

惠普公司的人性化管理之道,是对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典范。惠普公司的管理理念就是让员工“笑着离开惠普”,他们通过长期的管理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惠普公司提倡让员工主动去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公司雇佣员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让管理者解决问题。因此,高明的管理者会教会他的下属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下属解决问题。

管理者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威,推动团队的成员,让他们跑起来,而不是自己事必躬亲。因为在多数工作时间里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下属自主完成。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他们才能成长。

行动指导

最好的管理之道就是鼓励和激励下属,让他们了解自己所拥有的宝藏,善加利用,发挥它最大的神奇功效。

无不为——尊重规律,战略目标将水到渠成

道德经箴言

原文: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译文: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

我们要尊重规律,顺应天道,战略目标将水到渠成。

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当时辅佐朝政的宰相的汉代开国元勋之一曹参。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第一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曹参想了一下回答惠帝说:“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