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374800000046

第46章 能养不算孝——领悟孝的内涵(1)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兽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有子说:一个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的人,但是却喜欢犯上作乱的简直太少了。“孝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啊。所谓“孝”就是对父母应尽孝道,所谓“弟”就是友爱兄弟的意思。在南怀瑾看来,“弟”包括了兄弟姐妹的爱,还有朋友。中国有首名为《劝孝歌》的古诗:“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言虽然很直白,但是道理却蕴含很多丰富的内涵。一个人不论他出身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他将来的地位有多大的变化,只要他的父母还健在,那么他就有尽孝道的义务,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父母养育我们多年,等到老来了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亲情,这是多么令人寒心的场面!我们一直标榜自己是万物之灵长,但是倘若面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又有什么资格来谈孝道呢?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也许真的还不如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

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然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却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天长日久,妻子开始鄙夷他的“无能”,像功臣一样对他颐指气使、居高临下。

她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拖鼻涕淌眼泪让人看着恶心。为此,她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总是不同意。有一天,他们为这件事在卧室吵了起来,妻子嚷道:“那你就跟你爹过,咱们离婚!”他一把捂住妻子的嘴说:“你小声点儿,当心让爸听见!”

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星期天,他带着孩子去看父亲,进门便看见父亲正和他的室友聊天。父亲一见孙子,又抱又亲,还抬头问儿子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的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他的眼睛却渐渐涌起一层雾来。为了让他过得安宁,父亲情愿压制自己的需要——那种被儿女关爱的需要。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他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在摇头,说他们这辈子最苦,要是死都不能保个全尸,太对不起自己了。这时,父亲站了起来,他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眼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因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求职的机会啊!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都是甜的……”所有人都结束了谈笑风生,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屋子里静静的,只听见父亲的嘴唇在抖。他已说不出话来,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包裹住。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当天,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为父亲办好有关手续,接他回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临走时,父亲一脸欣慰地与室友告别。室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埋怨自己的儿子不孝,赞叹他父亲有福气。父亲说:“别这样讲!俗话说,庄稼是别人的好,儿女是自己的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自己的儿女,再怎么都是好的。你对小辈宽宏些,孩子们终究会想过来的……”说话间,父亲还用手给他捋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无限神圣的亮光。父辈以他们的宽容承载着晚辈的伤害,对此我们难道可以无动于衷吗?父母对子女的爱,就像流水,一直在流;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趁他们有生之年赶快尽一点自己的孝心吧,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再后悔。

事父母竭其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的学生子夏认为一个人孝敬父母要尽心尽力,“事父母竭其力”。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给父母买漂亮的房子,让父母住洋楼坐汽车,这就是不孝。这当然不对,因为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有所提供,更关键的是要用心。所谓“原心不原迹,原迹家贫无孝子”,就是说如果你把能否给父母丰衣足食看做是孝顺的话,那么家里贫穷的就没有孝子了。

孔子的学生中有几个都是“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比如子路。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他自己在外面挖野菜吃,却从百里之外驮了米回家侍奉双亲。后来子路做官了,很有钱。他出使楚国的时候,有豪华的车队,还有很多随从,吃的也是“山珍海味”,但是锦衣玉食的日子却让子路哭了起来。他说:“现在我可以吃得很好,睡得很好,穿得也好,可是我就算是还想背负着一袋米,走上百里的路去供奉我的双亲也不能了。”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已经过世了。孔子觉得他很孝顺,就安慰他说:“你的父母应该感到很满足了,因为他们在世的时候已享受到你的孝敬了。”

汉景帝刘恒也是一个孝子,他作为皇帝要什么有什么,他的母后薄太后也不可能缺少物质上的东西。但是刘恒很孝顺,他母后生病了,他亲自喂母亲喝药,并且每次都是自己先尝,然后才会放心地给他母亲喝。作为一个皇帝尚且如此,我们谈孝顺的时候又怎能只停留在嘴上呢?难怪过去历朝历代都提倡“以孝治天下”,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能做到仁爱的人,谁也不敢保证他能去爱天下的百姓。

北宋时候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是一个孝子,他的孝顺真的体现“事父母竭其力”。他每天晚上都要帮自己的母亲刷尿桶!现在的人恐怕都已经体会不到这种孝心了。如今大家都用抽水马桶,有人说我想要这样孝敬也没有机会啊。这就要谈原心不原迹了。只要你有一颗孝敬的心,又何必在乎给父母是洗马桶还是洗脚呢?“事父母能竭其力”,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久病床前无孝子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孔子:您说怎么样才算是孝顺呢?孔子回答他:你要是体会过孩子生病时父母心急如焚的心情,你就懂得了什么叫孝顺了。乍看起来圣人的回答没有什么特别,更不用提有多么深刻了。但是正因为此,《论语》在今天才有实在的人文关照精神。因为,最伟大的道理总是以最朴素的面孔示人,它不会高高在上要我们顶礼膜拜,它用真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简单而富有哲理的道理。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南老说如果我们已经为人父母,看了一定觉得很贴切。还是单身的人如果想起自己的某次生病,就能想起父母那焦急而担忧的神情。理解了做父母的心情也就理解了孝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南怀瑾老先生看来,我们只有对父母付出自己孩子生病时的关心那才是真正的孝道。所以,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有人说人的感情是对下不对上的,从来都是把大把的精力和金钱投放在孩子的身上,而留给父母的却少得可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生病的孩子尽心尽力,无论多苦,但是他却不容易做到对父母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对于久病在床的父母,要做到毫无怨言那真是太难了。所以有句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不过对于真正的孝子而言,就算父母是久病在床也会心甘如饴地照顾父母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一生十分孝敬父母。投身革命后,虽然长年远离家乡,但他总是千方百计给家里捎信,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向父母请安问好,并向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没同陈毅一起居住。陈毅除每月给父母寄足够的生活费用外,仍在百忙中亲笔给父母写信,聊叙家事,宽慰老人。1962年,陈毅已62岁,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等要职。这年春天,他工作途经成都。当时,他母亲年过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弟弟家中。当天下午,他就与妻子张茜前去看望。由于老人病重,有时小便失禁。陈毅刚到母亲房中,恰遇母亲换下一条尿裤。母亲担心让儿子见到污浊之物,便不停挥手,使眼色,要身边一位侍候她的保姆把尿裤藏起来。保姆慌忙中将裤子扔到了床下。陈毅拉住母亲的手问道:“娘,你们把啥子东西扔到床下了?”母亲连连摇头说:“没啥子,不关你的事。快坐下,给娘谈点别的吧!”保姆也连连摇头说:“没,没啥呀!”

陈毅笑了笑,对母亲说:“娘,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说着,弯下身去,要看个究竟。母亲见瞒不住儿子,只好将事情的缘由说了。陈毅听罢,非常感慨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说不出的难受。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

说着,他一手拿过裤子,并对保姆说:“我母亲的病如此严重,平时不知给你们添了多少麻烦!今天,就让我去洗吧!”保姆怎么也不让,母亲也赶紧拦阻。陈毅诚恳地说:“娘,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时,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屎裤啊,无论儿子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接着,对妻子张茜笑道:“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婆媳亲,全家和’。你这个长年不能照顾婆婆的媳妇,也该尽点孝道。今天我们俩一起来洗这条裤子好不好?”

我们或许都应该相信久病床前依然有孝子,体会到孔子口中的孝道还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支撑,否则,再漂亮的语言也不过是冠冕堂皇的托词罢了。

能养不算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他说:现在很多人以为能养就算孝了,这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孝道不是像养只狗或养匹马那样简单,认为给它点吃的喝的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和其他禽兽还有什么区别呢?孝道不是像如今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以为一个月给父母多少钱,买了多少礼品就算尽到孝道。真的孝敬父母,在南老看来还要有一颗关爱父母心理感受的心灵。

在南方一座宁静的小城,小城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图书馆。图书馆里的一名管理员发现有一位奇怪的老读者,他背驼得厉害,但老读者风雨无阻,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里。不仅如此,在所有读者中,他总是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走。有时读者都走光了,他也不走,天天如此,阅览室管理员对这个读者烦透了,打心眼里烦。那个老读者每次来到阅览室,翻翻这看看那,看上去毫无目的,纯粹是来消磨时光的。管理员越来越看不上这个驼背的老头,他一来她就烦,别的管理员也如此,对他一点也没有好感。有一天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管理员从此改变了对这位老人的看法。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同事突然问她:“你母亲是不是被聘为我爱人那个商场的监督员了?”

管理员愕然:“没听母亲说过呀。”同事说:“我的老婆在某商场当营业员,她们商场每天开门,迎来的第一个顾客常常是你母亲。而且老人什么也不买,却挨个看柜台,还要问这问那。时间一长,营业员们就以为老人是商场的领导雇的监督员,是来监督他们工作的——因为商场领导有话在先。营业员们就对老人很戒备。”虽然同事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她依然听出了那话语中的不友好和厌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