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374800000041

第41章 人生来就天差地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

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我们常人说教育孩子或晚辈要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的意思。但是要真的做到因材施教非常难,因为我们不知不觉就会犯了一个错误,以自己的喜好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别人如果稍微达不到就会被我们臭骂一顿。这就从根本上犯了求全责备的错。比如,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当个老板,但是也许他的孩子不能当老板,只要做生意就赔本。但是他们还要拼命训练孩子的经商头脑,结果没有搞出什么成果来就怪罪孩子不开窍。其实,这样的孩子不一定是不开窍,也许他能做个作家或者政治家都行,就是不能经商,就像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一样,他做生意就赔本,但是做律师就很出色。因而说因材施教很重要,这样有利于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我们来看孔子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

子路问老师:“老师,如果我听说一件事很可行,那么我想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你还有父兄在,要先照顾好你的家人再考虑怎么去做。”另外一个弟子冉有也问了老师同样的话,孔子的回答就不同了。他对冉有说:“嗯,你觉得可以做的话就大胆去做。”这时,另外一个弟子公西华感到迷惑了,他说:“老师,子路和冉有问了您同样的问题,您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呢?”孔子是这样解答公西华的迷惑的:“冉有这个人本来就很谨慎,所以我告诉他想到了就去做吧。但是子路不同,子路的性格有点鲁莽,容易冲动,所以我要让他谨慎行事。”

这就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我们乍看起来觉得没有什么,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对学生性格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有这样准确的判断。我们都知道孔子曾说过子路会“不得好死”的话,所以孔子在平时就很注意让子路不要太冲动,如果不是孔子的提醒,恐怕子路早就杀身成仁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如果一味强求自己迎合某种潮流趋势,那样只会毁了自己的前途。20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于是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会伤害少年的自尊心。

父母带着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但是破绽百出,令人不忍再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就已经足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快乐,这就够了。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老琴师的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少年听了琴师的话,深受触动,他回家后又思索良久,完全明白过来,琴师教给他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快乐胜过黄金,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成功,却能给人真实的受用。快乐源于心灵,拥有快乐就已足够,倘若舍此而别求,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怅惘和郁闷的沼泽。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帕格尼尼梦想。许多年后,这个名叫艾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少年早已长大成人,他依然酷爱小提琴,也还是拉得十分蹩脚,但他在别的领域另有建树,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不难想像如果爱因斯坦还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如果他没有得到那位老人的指点,那么这个世界上将会少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多了一个平庸的人。这也是提醒我们做父母的也好,做长辈的也好,为人师者也好,都要注意因材施教,切莫因为一己之私而误了他人的前程。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分等级、年龄、地域等差别,只要你愿意来学习,我都会教你。现在的老师恐怕就做不到这些了,喜欢成绩好的、聪明伶俐的,或者是嘴巴乖巧的,但是对于看起来笨拙的人就不中意了。这就没有拥有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有教无类的胸怀。

有两个同样的女孩子,但是她们因为遇到的老师不同而导致日后的性格与命运也迥异。

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地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结果,被冒犯了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老师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其一,让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其二,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假如,换一个睿智而又有爱心的老师,事情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信,我们看看与她境况相同的另一个女孩的经历。

这个女孩同她一样,读初中时,国文也出奇的好,曾在年级的国文阅读测验中得过第一名。但数学相当糟糕,面对数学课本,就像面对天书,数学老师教的东西,她没一样能懂。她戏称自己为天生的“数学盲”。并且断言这种盲永远无药可救。

她跌跌撞撞地读到初三时,数学要补考才能参加毕业考。她知道事态的严重,却无法左右事态的发展,只好整晚不睡觉,把一本《几何》从头背到尾。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老师讲到一半,忽然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了4道题让全班演算。这没头没脑的4道题在下午补考之前出现在黑板上,又与正在教的内容毫无关系,再笨的学生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于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怜爱的人,几位同学边笑边叹气边把4道题的标准答案写出来教她背。她背会了3道,在下午的补考中得了75分,终于能够参加毕业考,终于毕了业。后来,初中最后的那堂数学课连同数学老师关切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为她生命中温馨美丽的记忆。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毛,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席慕容,这是两个能让许多人为之痴迷的女作家。但是三毛短暂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而席慕容的幸福又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为什么美丽倔强的三毛总让人心痛又让人绝望,而外表平常的席慕容却既让人心怡又令人神往?这与她们年少时在数学课上的经历不无关系。

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具有强烈的权威意识的数学老师。他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而滥用权力,给完全没有防范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击,让她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

席慕容则非常幸运,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因为她在数学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她,于不动声色中放了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里,得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怜爱与关怀,难怪她对生命充满眷恋,对人世充满信心。作为一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她既有能力爱丈夫,爱孩子,充分享受亲情之乐,又用自己的诗、画和文章吸引和陶冶了无数的人。

一个师长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这很重要。所以才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说,可是如果对待学生没有一颗平常心,对学生求全责备的话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更不用谈令人敬仰的师道尊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