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19374800000035

第35章 不做悲哀的“墙头草”——自主意识的培养(2)

电话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就停,看来,你还没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不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凡事绝难有统一定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不可代替自己的“主见”,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遇事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草,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自然也就迷迷茫茫过一生了。

不因别人的评论而轻易给一个人下结论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很多道理都是三岁小儿都懂得,但是八十岁老翁却未必能做到。孔子谈到毁誉的问题,告诉弟子们:“如果有个人名声很不好,大家都讨厌他,我们不要轻易相信,而要通过自己的考察才能下定论;如果有个人的声誉很高,大家都很喜欢他,我们同样也不要随意就附和众人的意见,要有自己定见,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他是否名副其实,甚至不止用眼睛,还要用心。”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讲的这个道理太高深,说到容易做到难。

庄子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在《庄子-内篇-逍遥游》中说:“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全世界都说一个人好,我也没有必要给他锦上添花;全世界的人都说一个人不好,我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这就是圣人的胸怀。我们常人当然不容易修炼到这个境界,但是不随意相信他人的定论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一个人被大家众星捧月,我们也随着大家夸赞他的德行或才干,事实上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如此狂热很让人怀疑。有的人声名狼藉,其实他未必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在这个世界上真理与谎言永远同在,有时候它们甚至就是孪生姐妹,互为一体。我们如果仅仅是因为别人的外表或者他人的三言两语就妄下结论不是太草率了吗?

有户人家养了一条狗、一只猫。

狗是勤快的。每天,当主人家中无人时,狗便竖起两只耳朵,虎视眈眈地巡视在主人家的周围,哪怕有一丁点的动静,狗也要狂吠着疾奔过去,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地为主人家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每当主人家有人时,他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沉睡。于是,在女主人家的每一个人眼里,这只狗都是懒惰的,极不称职的,便也经常不喂饱它,更别提奖赏它好吃的了。

猫是懒惰的。每当家中无人时,便伏地大睡,哪怕三五成群的老鼠在主人家中肆虐。睡醒了,就到处散散步,活动活动身子骨。等主人家中有人时,它的精神也养好了,这儿瞅瞅那儿望望,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时不时地它还要去给主人舔舔脚、逗逗趣。在主人的眼中,它无疑是一只极勤快、极尽职的猫。好吃的自然给了它。

由于猫的不尽职,主人家的耗子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耗子将主人家唯一值钱的家当咬坏了,主人震怒了。他召集家人说:“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猫这样勤快,耗子都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只懒狗,它整天睡觉也不帮猫捉几只耗子。我郑重宣布,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大家意见如何?”家人纷纷附和说:“这只狗是够懒的,每天只知道睡觉,你看猫,每天多勤快,抓耗子吃得多胖,都有些走不动了。是该将狗赶走,再养一只猫。”

于是,狗被一步三回头地赶出了家门。自始至终,它也不明白被赶走的原因。它只看到,那只肥猫在它身后窃窃地、轻蔑地笑着。

那些让你讨厌的人也许就像是那只“狗”一样,他们只不过是不会说让你喜欢听的话而已,那些你中意的人也许就像是那只“猫”一样,不过是善于在人前表现自己的优点罢了,没准背后他还会骂你几句,这是人类共同的短视行为。我们只有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弊病之后才能更好地用“心眼”观察身边的世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待每个人。

真正的错误是过而不改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真正的过错是你犯错了,还不改正。这样故意而顽固的态度才可以称得上是犯错。孔子关于过错的看法打破了我们传统的观念,我们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犯错了简直不可饶恕。但是一个人犯错到了孔子这里就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歧视”,因为每个人都难免要犯错,而你不能因为一个人偶然的过错就不肯原谅他。孔子的宽恕精神与仁慈在这也可看出来,但是倘若你明知自己已经错了还不思悔改,那样的错误哪怕再小也不可饶恕。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有点像“初犯”与“惯犯”的意思。一个人初次犯罪,只要他的良心尚在,总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原谅。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哪怕只是小偷小摸,可是他总是不悔改,那么他就不能让人饶恕。这里要提醒我们每个人的是,如果我们的亲人朋友因为一时的糊涂,犯了你认为“不可原谅”的错误,只要他的认错态度诚恳,我们不妨原谅他一次。

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他们的故事让人深思,让人反省,让人无限感慨。

女人的父亲是那所大学所在地的政府官员,母亲是一家研究所卓有成就的研究员。而男人呢,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的儿子拥有什么,谁都知道。

但是她却死心塌地地跟了他,放弃亲情和前途跟他回到了他的家乡。两个人分在一个乡村中学里教书。他们很满足,最重要的是她安心现在的生活状况,两相厮守,不慕浮华。

由于他的工作出色,又是县里唯一的名牌大学生,很快便在教坛上脱颖而出。短短十年内,他从教导主任、副校长、教育局副局长、局长直到县长,一帆风顺。

当县长那年,他才39岁。对于丈夫的升迁,她感到宽慰,觉得自己当年没有认错人;而他也感谢妻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最需要的。

但身在官场的他却常常身不由己,每天都有对付不完的应酬,好在她对此毫无怨言。

一次酒醉后,一位崇拜他已久的靓丽而年轻的女人主动向他献身。事发后,他诚惶诚恐,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但当这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男人的血性便又被那个靓丽的姑娘点燃。在妻子出差的那段日子里,他默许了与那个近乎疯狂地爱他的姑娘同床共枕。

终于,他们偷情的场面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提前回家的妻子面前。妻子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微笑着放那个姑娘走,并且关照她不必太紧张,说着还帮那个吓得花容失色的姑娘理好零乱的衣裙。

偷情的姑娘走了,她却沉默了,从此不再单独和他说一句话。只有当他的下属来时,或是儿子在家时,她才会和他说话,而且显出十分恩爱的样子。别人一走,她就又变成了“哑巴”。

其实他挺后悔的。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妻子的爱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他是爱她的,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他跪在她的面前向她忏悔,请求她饶恕。他这样努力地坚持了12年。12年中,他为此熬白了头发,生理机能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无论如何,妻子就是不说话。

12年后的一天,妻子第一次主动开口和他说话,她说:“我患了乳腺癌,医生说现在部分细胞已经扩散,我时日不长了。”他听完,泪如雨下,他抱住她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咱们可以找最好的医院去治呀!”

他把妻子送到了医院,但一切都已为时太晚。妻子弥留之际,对他说:“现在,我承认我错了,这些年,我不应该这样对你。我死以后,你就再找一个合适的女人,一起过吧。”男人号啕大哭。

女人死后三个月,男人也去世了。他患的是胃癌,一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的,但他也没有告诉她。他临死前对儿子说了一句让儿子莫名其妙的话:“你妈妈原谅我了,我死而无憾。”后来,他们的一位医学专家朋友对他们的儿子说:“你爸爸和你妈妈的病,都是因心情长期抑郁造成的。假如你妈妈早一点儿表现出她的宽容,事情也许完全是另一种结果……”

故事中的妻子惩罚了丈夫,却以失去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从妻子12年的沉默中,我们能感觉到她滴血的心,她受的伤害的确是深重的,她要让丈夫也承受同样的伤痛。而当她醒悟时,生命已不再等待。

过错既然已经发生,无法挽回的伤痛我们又何必一再提醒自己记住呢?犯错的人态度很诚恳,可是他不能换回曾经那颗包容的心;作为受伤的一方,她的痛苦尽管我们都能体会到,但是也不免为她的固执而感到遗憾。如果她能及时原谅他,那么他们的悲剧也就能够避免,然而“如果”是不能换回的,还好,他们的遭遇可以警醒我们后来人。人非圣贤,又怎能无过呢?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也就不会去苛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