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19374600000015

第15章 “治家”的政治学——和谐之道

随着现代人际关系的淡漠,生存空间的狭小、拥挤,我们将过多的包袱甩给了我们最亲密的亲人。有人说亲人间的交往是不用花费心思的,但因为沟通不畅而导致的夫妻反目、亲人失和却层出不穷。这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好与他们相处的脉搏。家庭的和谐美满是人生的最大成就之一,儒家思想最重天伦之道,而《论语》更是以机警而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经营一个美好的家。

弯曲姿态与婚姻的幸福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

世界上有两种事情无法逆转:一堵倒向自己的墙壁和一个倒向别人怀抱的爱人。婚姻是比爱情更现实的东西,它源于爱情,又高于爱情,爱情不需要刻意地雕琢,婚姻却要用心去经营,一旦经营不善,怀中的爱人就会一去不复返。

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在演出了好莱坞历史上最经典的爱情电影《飘》之后,一夜成名。她本人与“忧郁王子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劳伦斯之间的爱情也堪称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佳话,两个人的爱情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终于修成正果——他们步入了婚姻的圣殿。然而,这两位对爱情有着最为完美的诠释的影星的婚姻却以不幸告终。他们的爱情经受了考验,婚姻却一败涂地。他们的爱情是完美的,然而正是因为他们以要求完美的爱情的眼光来要求婚姻,他们的婚姻才抵抗不了这理想的重压轰然倒塌,这种不能承受之重终于毁灭了他们的幸福。

有很多恋人在没结婚时卿卿我我,而一旦结婚却反目成仇,曾经山盟海誓的爱情被婚姻磨去了最后的光泽。《论语》里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在浓情蜜意时恨不得替对方去死,在浓情变淡或者根本没有爱的时候,却恨不得将对方置于死地。其实,感情的世界永远不止是二元对立。二人世界需要两个善于经营的合作人。

婚姻对很多不善经营的人来说确实是爱情的坟墓。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吸引人的奇特之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这一奇异景观是个谜,许多地质学家都大惑不解,一直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揭开谜底的,竟是一对寻常的夫妇。

那是1983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来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到感觉就继续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正赶上天降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的厚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条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而其他的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就被压断了。西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柏和女贞之类。

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因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丈夫点头称是。少顷,两人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拥抱在一起。

对于婚姻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它是婚姻的一种艺术。在该低头的时候不肯低头,你的婚姻也就不会向你低头。不要去苛求对方是完美的,因为你也不是完美的,向他(她)低一下头,你们的婚姻就会自有一番风景。

《圣经》中神对男人和女人说:“你们要共进早餐,但不要在同一碗中分享;你们共享欢乐,但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像一把琴上的两根弦,你们是分开的也是分不开的;像一座神殿的两根柱子,你们是独立的,也是不能独立的。”

在婚姻中两个人的关系是有韧性的,拉得开,但又扯不断。谁也不束缚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和谐的婚姻。

夫妻之间产生争执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把婚姻当成一把雕刻刀,时时刻刻都想用这把刀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雕塑对方。但是有谁愿意被雕塑成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呢?于是“个性不合”、“志向不同”就成了雕刻刀下的“成品”,离婚就成了唯一的一条路。

每个人本身都是“艺术品”而不是“半成品”,人人都企望被欣赏而不愿意被雕塑。所以不要把婚姻当成一把雕刻刀,只想把对方雕塑成什么模样。婚姻是一种艺术,要懂得去欣赏对方,而不是去束缚对方,彼此之间的空间太小了,谁都会感到不安。

“孝”:和谐法则之元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这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字,老一代以慈爱披泽着子孙后代,“子”承载着上辈人,为老人付出责任付出爱。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以孝治国”。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人伦感情,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也体现在这个“孝”字上。

试想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对自己父母冷漠的人,怎么可能指望他真诚待人,又怎么可能指望他成为一个团队里的可靠因素呢?

今天我们再读《论语》,再体味这个“孝”字,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确实有明显的差异,离婚率增高,单亲家庭增多,这种社会变异,对“孝”提出了挑战。但是,我们今天要理解的孝,和过去的宗法秩序和封建政治教化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家庭分裂固然是一种不幸,但是人伦纲常、亲人之间的感情连接,是长存不灭的。我们更多的是以爱为基座来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孝道”,这个话题不但不会过时,而且应当注入全新的理解。现在的年轻人都时兴过生日举办个party什么的,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做父母的永远都记得子女的年龄与生日,然而有几个人能记得父母的生日呢?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的年龄是必须要知道的,一则是庆贺他们添寿,这是高兴的事儿;一则心里又充满忧愁,因为他们的年龄每增长一岁离生命的终点就越近!

台湾作家张曼娟说:“我以为这一切的幸福都不会远逝。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为明天、后天还是如此,直到有一天猛然间我发现他们已渐行渐远,才明白日子变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最令人揪心的痛苦,年轻时忙着赚钱,总想把生活的质量提高了再好好照顾他们,却不知岁月不饶人啊!

其实,父母要的也许不是金钱等物质财富,而是我们的孝心。

所以,人应当及时向父母尽孝心,向他们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意与爱意。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越来越老龄化,“空巢”现象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不少儿女为了赚钱,把孤独的老人独自留在家中。不少人以为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钱就算尽了孝心,也有不少人还给父母请了保姆。但是这样就可以让老人们安度晚年了吗?

《论语》里一段子贡问孝的文字: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告诉子夏,不要以帮父母做点事,有好吃的给他们就是孝顺了。可能做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还耍脸色(色难)。

伏尔泰曾经说:“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我们在关心父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该问候一下老人的心灵。有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一个70多岁的老读者,背驼得厉害,但他天天泡在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里,风雨无阻。不仅如此,在所有的读者中,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阅览室管理员觉得这个老头怪怪的,烦得不得了。

可一件偶然的事,让管理员从此改变了对老头的看法。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一个同事突然问她:“你母亲是不是被聘为我老婆的那个商场的监督员了?”

管理员愕然:“没听说过呀!”

同事说:“我的老婆在某商场当营业员,她们商场每天开门,迎来的第一个顾客经常是你母亲。而且老人什么也不买,却挨个看柜台,还要问这问那。时间一长,营业员们就以为老人是商场领导雇的监督员,专门来监督他们工作的——因为商场领导有话在先。营业员们就对老人很戒备,同时也很反感。”

管理员径直回到母亲家——她父亲两年前病故,母亲一个人生活,把同事所说的事情一说,问母亲是否真的在给人家做监督员。

母亲矢口否认:“没有这回事呀!他们大概是误会了,我只是闲逛而已。”

管理员开始数落母亲。

母亲长叹了一声,伤感地说:“我们这些老人一天到晚太寂寞了,逛逛商店,最初只是为了消磨一下时间,可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了,一天不去就觉得不舒服。要不,你要我干什么呢……”母亲说到这里,垂下花白的头,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就在这一刹那间,管理员突然感到心里酸酸的。母亲有一儿两女,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很少来看母亲,母亲需要排解寂寞和孤独呀!那天管理员没有回家住,而是陪母亲聊了一晚上的天。

第二天,管理员上班很早,但驼背老人仍然等候在阅览室门前。

也不知怎么她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柔情,第一次没有用以前的那种眼光来看这个老人,而是面带微笑,对他说:“早啊!大爷,这么早就来了,来了就进来吧。”

许多人在成家立业以后忘记曾生养自己的父母,把事业和自己的小家庭放在第一位。或许这也是人类的悲哀,亲情几乎都是对下不对上的。试问,有几个人考虑父母比关心孩子还多呢?

家庭学也是一门政治学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中国人处世非常讲究诚信,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样曾点也自省道:“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是做人处世的一个根本原则。

但许多人在外边和同事说话算数,和朋友说到做到,一到家里就不一样了。

常听到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把某件事做好了,我带你去哪里哪里玩”或者“如果你考试进步了,我将给你买那件你特别喜欢的衣服”等等。孩子信以为真,一开始就这样怀着期待去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料,等结果出来时家长却再也不提那些奖赏的事了。第一次可能还无所谓,但一而再,再而三之后就不同了。家庭内部将因此出现诚信危机。

可能有的人认为和自家人说话做事不必言必信,行必果,可以灵活变通一下。但这种言而无信的结果最终会伤害你以为固若金汤的家庭关系,不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还是夫妻之间,诚信处世同样有必要。我们来看一则政治家的家训故事。

福克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以诚实和信用立身,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

但当时政坛上充满了欺骗,公民对政治持怀疑和逃避的态度,他们认为政治就是撒谎,没有人比政客更会撒谎了。所以,有许多公民对福克斯的演说半信半疑。

一次,福克斯受邀到一家大学做演讲,有大学生问他:“你在从政的道路上有没有撒过谎?”

福克斯说:“没有,从来没有。”

大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还轻声笑了出来,因为每一个政客都会这样表白。

福克斯并不恼怒,他对大学生说:“孩子们,在这个社会上,也许我很难证明自己是个诚实的人,但是你们应该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诚实,它永远都在我们的周围。我想讲一个故事,也许你们听过了就忘了,但是这个故事对我意义重大。”

“有一位父亲是位绅士。有一天,他觉得园中的那座旧亭子应该拆了,于是就找工人来拆亭子。而他的孩子对拆亭子很感兴趣,他对父亲说:‘爸爸,我想看看这座旧亭子是如何被拆掉的,等我从寄宿学校放假回来再拆好吗?’”

父亲答应了。孩子上学后,工人却很快把旧亭子拆了。

孩子放假回来后,发现旧亭子已经拆除了,他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爸爸,你对我撒谎了。’

父亲惊异地看着孩子。孩子说:‘你答应过的,那座旧亭子要等我回来再拆。’

父亲说:‘孩子,爸爸错了,我应该履行自己的诺言。’

父亲很快召集来了工人,让他们按照旧亭子的模样重新造一座亭子。

亭子造好后,他叫来了孩子,对工人们说:‘现在,你们开始拆这座旧亭子。’”

福克斯说:“我认识这位父亲和他的孩子,这位父亲并不富有,但是他却为孩子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大学生们问:“请问这位父亲叫什么名字,我们很想认识他。”

福克斯说:“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儿子还活着。”

“那么,他的孩子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位诚实的人。”大学生们齐声问。

福克斯平静地说:“他的孩子现在就站在这里,就是我。”

福克斯接着说:“我想说的是,我愿意像父亲一样,为自己的诺言为你们拆一座亭子。”

福克斯的话音刚落,台下立刻掌声雷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将深刻影响孩子的人品与性格。反过来,孩子如果对父母总是谎话连篇,也必将伤透父母的心。

夫妻之间更不必说了,因撒谎而导致的不信任、互相猜疑的悲剧时有发生。

当然,有时善意的谎言也是必要的,这可以算是对诚信的灵活运用吧!我们今天来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并不是要求我们对所有人都必须一五一十地如实“招供”一切,而是要有起码的诚实、守信,否则必将失去别人的信任。

批评并非总是良药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论语·宪问》

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批评别人,除非识人知性,不然,不如不说。”批评,即使是善意的,也往往成为危险的导火线,一旦引爆,会毁灭别人,也会毁灭自己。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义务和胸襟来收买你的良药。世事多变,还是把批评这味药留给你自己吧!

狄斯累利公职生活中最难缠的对手,就是伟大的格莱斯顿(英国政治家,1868~1894年间四度担任首相)。这两位仁兄,几乎在任何重大问题上都相互冲突,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他们的婚姻生活都充满幸福和欢乐。

凯瑟琳·格莱斯顿和他妻子在一起生活了59年,差一点就是60年了,他们一直互敬互爱。

在公开场合中,格莱斯顿是一位可畏之人,但在家中,却永远不批评妻子。当他到楼下要吃早饭的时候,全家人还在睡觉,他就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他提高了声音,唱着不知其名的圣歌,声音充满整个屋子,以告诉其他家里的人:全英国最忙的人已经独自一个人在楼下等着吃早饭了。他保持着外交家的风度,体谅人的心意,并强烈地控制自己不随便批评家人。

人都有一个毛病——好为人师,总以为自己比他人更懂得某件事,当别人做得稍有不对的时候,往往会大加责备!《论语·宪问》里记载了一段孔子规劝大弟子子贡的小事情: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所谓“方人”就是指说话刻薄。子贡叫端本赐。这句话意思是这样的:子贡说话很刻薄,孔子就说:“子贡啊,你这样还能被称作贤德之人吗?换作我都没工夫(去批评人)。”

我们知道,子贡很有才能,多才多艺。但多才多艺的聪明人都会有点小毛病,比如说话刻薄。我们如果没有子贡那么有本事还是先收起那些令人伤心的话吧!

俄国女皇加德琳二世在这方面就很注意。加德琳统治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对千百万臣民操有生杀大权。从政治上来说,她是残酷的暴君,发动了不少毫无意义的战争,判了许多敌人死刑。但是如果她的厨子把肉烧焦了,她却什么话也不说,反而笑着吃掉。这种容忍的功夫,一般做丈夫做妻子的,都应该好好学习。

关于婚姻不幸福的原因,权威人士桃乐丝·狄克斯这样说:“50%以上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许多罗曼蒂克的梦想之所以破灭在雷诺(美国离婚城)的岩石上,原因之一是批评——毫无用处,却令人心碎的批评。”

在爱人、家人之间,批评就像感情的刀子。

当你说出那些令对方伤心的批评话语时,那把刀就会一刀一刀切割你们的爱。伤了对方的时候也伤了你,何苦呢?

有人说爱情不是一把削泥刀,不是要把对方削成你满意的模型;也有人说爱他就接受他的一切,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起码,我们可以做到宽容与体谅。如此,便不会再有恶意批评的频繁出现,婚姻这项事业也就会经营得有声有色。

幸福永远是“现在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李白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个“楚狂人”是道家的一个著名隐士,而孔丘当然是孔子了。

《论语》中记载了这位狂人和孔子会面的场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楚狂人把孔子比作凤,他说:“凤啊!凤啊!你怎么那么倒霉呢?过去的历史已成事实,你无力更改,未来的倒还可以把握。”这句话意义深远,放到人生层面的各个问题上都可以说得通。

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上,许多人一生徘徊在得不到和已失去之间,痛苦而孤寂,总是怀念那些往事。那些往事深深地扎在了心里,生根、发芽、成长、开花,只是没有果实。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能让我们懂得把握幸福的关键。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香火很旺。有只蜘蛛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的佛性大增。

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他不经意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便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看你修炼了一千多年成果如何,怎么样?”

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蜘蛛依旧在横梁上修炼。

有一天,刮起了大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见甘露晶莹透亮,顿生喜爱之意。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很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蜘蛛,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就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出落成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

这一天,皇帝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郎甘鹿举行庆功宴席。宴席上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倾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前来。上完香拜过佛,两位长辈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却表现得不咸不淡。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记得16年前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很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的想像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就和母亲离开了。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她悲观至极、万念俱灰地躺倒在床上。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

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的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他是属于长风公主的,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他。蜘蛛,我再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一下子大彻大悟,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幸福永远是“现在时”。现在短信发达,年节之际,短信设计者们会编排出许许多多构思精巧的祝福之语。然而,试想一下,有什么话比“身体健康、全家平安、生活幸福”更实在更重要呢?“现在”的可贵,就在于“在”,孔子智慧的长存不破,就是因为他驻足于“现时现地”,教会人们把握当下,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