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将一生最富有创造力的光阴奉献给了工作,谁都希望付出汗水能收获硕果。但现实的残酷与复杂就在于你付出一百分努力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得到一百分的回报。如何能让这二者之间达到理性的平衡呢?《论语》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不留神你也会变成“小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有一些领导一上任就要烧三把火,怎么烧呢?首先要铲除前任的“旧党”。拉帮结派在许多单位已经很寻常。这些拉帮结派的人,破坏团结,眼中没有大局,只争自己的利益,在孔子的眼中是实实在在的小人,距离君子十万八千里。
孔子有这样一句精辟的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是说:君子对人一视同仁,不分远近亲疏;小人只讲关系远近,与所有人交往都必定要视关系之亲疏来保持合适的距离。(传统译作:“君子对人普遍厚待,合群而不勾结;小人偏袒阿私,勾结而不合群。”)
小人的一个特征就是爱拉帮结派,他们一群人有自己的利益目标,为了这一目标他们可以不择手段。若不小心与他们搅在一起,结果如何实难预料。
面对办公室里的复杂政治,避免卷入派系争斗是我们的明智之选。孤独有的时候是最好的交际,短暂的索居要比圈内的争斗甜蜜得多。
弗亚在某跨国传媒公司下属的一个办事处工作,和其他4名员工一起,在频道主编的带领下,努力地工作。他们负责的频道眼看着日长夜大,谁也没想到,一场因为值班而引发的派系争斗悄悄降临……
一个周末,轮到弗亚这一组值班。一位同事头天加班,早晨晚到了一会儿。弗亚因为生病,也是下午才过去。不料这些都被“顺带路过”的分站总编看在眼里。第二天,公司里外开始盛传:“××频道的员工不肯值班。”好在频道主编挺身而出,替他们做了澄清……事情很快平息,但总编和他们的关系从此急转直下。
当别的频道还在建设中时,弗亚这一组已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可在例会上,分站总编却要求他们加班,说:“权当做样子给上面看,表面上卖力点,也好加工资。”不料却遭到了频道主编的反驳:“效率出成绩,没必要做‘秀’嘛。”总编感到脸上有点挂不住。
两个月后,总编总算钻到了“空子”:频道主编怀孕开始休假。第二天,总编立马就给××频道“穿小鞋”——每天召开三刻钟会议,一开就是一星期,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反复强调剩下的4个人要对他直接负责,××频道的内容需要全面调整。
以后,总编的小动作不断:试用期过了,弗亚的工资却明增暗减;公司里更在盛传××频道已经被判了“死刑”。
谣言很快变成了现实。一个月后,总编直截了当地对弗亚说:“公司里要调整职位,你的文笔不错,应该可以找到新的工作。”很快,另外3个人也遭厄运:一个同样被辞,总编找人传个话,就把他打发了;一个调到市场部;最后一个“独木难成林”,请了长病假。人事经理事后悄悄告诉弗亚:“你们的上司不在,谁也保不住你们。”
莫名其妙地卷入派系斗争,又莫名其妙地成了斗争的牺牲品,这就是无辜的羔羊最冤枉的结局。
卷入派系带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后果,虽然可能给人带来好处,但它无疑会大大增加外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既可能来自别的派系的攻击,也可能来自派系内部的倾轧。因此,加入派系就意味着成为替罪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自己更加身不由己。
多亲近人品正直的君子,少与勾心斗角的小人纠缠,这是避免成为替罪羔羊的有效途径。
掩藏自己是一种大智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论语·卫灵公》
同在一个单位,彼此熟悉了,话题也就随之多了起来。有些人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了,把掏肺的话像抖包袱似的抖出来。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那么,同事之间怎么相处才是适宜的呢?我们看圣人孔夫子是怎样说的: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段话非常有智慧,不失为为人处世的圣经,意思是这样的:
孔子说:“与人交往时,可以跟他谈的话却不跟他谈,就错过了一个朋友;不适合跟他谈的话却跟他谈了,就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既不错过发现朋友的机会,也不会说错话。”
袒露之心犹如一封在众人面前摊开的信,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去呈现于别人面前时,就无疑等于为自己埋下了重磅炸弹。
王博是一个公司的职员,他与他的同事张廉卫无话不谈。一次,借着酒兴,王博向张廉卫说出了他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年轻时,与别人打群架,砍伤了别人,结果被判了两年刑。从监狱出来后,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考上了大学,才得以进入现在的这家公司工作。
时值年底,公司效益不佳,并准备裁员。王博和张廉卫从事同一工作,这个位置精简后只能留下一人。但论实力,王博比张廉卫略胜一筹。
但不久,一个信息在公司就传开了,大家都知道王博是坐过牢的“劳改犯”,大家对他的印象大大削弱了。谁愿意跟一个劳改犯一起共事呢?结果王博被裁掉,张廉卫幸运地留了下来。
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会给别人看到。”
与人相处,不要把自己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特别是对那些不宜让他人知道的个人秘密,要做到有所保留。向他人过度公开自己秘密的人,往往会因此而吃大亏。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今日为朋友,明日成敌人的事例屡见不鲜。你把自己过去的秘密完全告诉你的朋友,一旦感情破裂,反目成仇或者他根本不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他还会替你保守秘密吗?
也许,他不仅不会为你保密,还会将所知的秘密作为把柄,对你进行攻击、要挟,弄得你声名狼藉、焦头烂额。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17世纪西班牙著名思想家葛拉西安曾经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让人了解你的全部。”他说:“深谋远虑的艺术,就是善用你的智慧清晰地洞察情势,衡量情势。此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们知道你,但不让他们了解你,并不断地培养他们对你的期望,又绝不完全满足他们的期望。当你每成一事,每展长才时,他们便会因为你的伟大业绩而盼望更伟大的业绩。”
这位极富社会经验的思想家还解释说:“看透别人就能主宰别人,被别人看透则会被别人主宰,胜利会因此易手。善于识破他人,就可以号令全局;善于隐藏自己,就不必担心会落入圈套。”
“不要让任何人了解你的全部。一旦被人识破你的才能局限,你就很难获得别人的敬仰和尊重。”
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就十分明白以上的道理,他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仆人眼里无伟人。”正因如此,他把保持“神秘感”作为自己担当领袖必须遵循的一个信条,而且竭尽全力地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假如一个人被人一眼就能看穿,不仅难以受到别人尊重,而且会令他人更加小心防范,甚至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
守住自己的秘密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行为。
其实,这一条与人相处的圣典又何止适应于同事之间呢?它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适用于一切的人际交往。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夫妻故事,丈夫的睿智以人钦佩不已。
婚后,妻子不止一次地问丈夫,在认识她之前,有没有跟别的女孩好过?
妻子并不是丈夫的初恋。丈夫与另外一个女孩子相爱过一段时间,并且吻了她。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以后丈夫与那女孩再也没来往过。
丈夫曾在心里反问自己,倘若妻子告诉自己,她当初与某个男孩恋爱过,自己真会大度得毫不介意吗?爱情总不愿意看到第三个人的出现,哪怕他只是个越来越遥远的模糊的影子。于是丈夫对妻子说:“你是我最初的恋人,也是最后一个。”妻子为此陶醉在甜蜜之中,两个人一直美满幸福着地生活。
感情是件易碎品,一旦有了裂痕就很难修补。如果夫妻之间把过去的恋情都袒露给对方,这份真诚固然可敬,但势必会在对方心里留下阴影。因为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对方的唯一,过去的恋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横在你们之间的大山。爱人之间尚且如此,朋友、上下级、同事之间相处时,更不可将往事随便说。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这么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出来,就像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的原谅。”
细思量,可不是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微妙,人的心也最难琢磨,不留一些余地行吗?
就当是一种自我保护与自我敬重,还是别把自己变成一个透明人为好。
我不是教你诈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中国有句古老的警世恒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现代社会在职场中打拼的每个人,都深知明争暗斗的影响力。想在纷繁复杂的办公室游戏中获胜,就必须要有胜人一筹的能力,还要有防人陷害的警惕性。问题在于,哪种人应该着意防范?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教给了我们这方面的经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所谓巧言令色之人就是口蜜腹剑、善于伪装的那一类人。
这种人表面上对我们友善、真诚,背地里却干着两面三刀的事,不容易为我们察觉。在这方面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就吃了一个大亏,摔了一个大跟头——把老命都搭进去了。
秦始皇死后,车府令赵高欲攫取高位,便怂恿丞相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始皇立长子扶苏为帝的遗诏,改立胡亥为皇帝,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登基后,赵高又想独自专权,就千方百计地加害李斯。他一方面在二世面前大肆诋毁李斯,另一方面在李斯面前大肆吹捧他,怂恿他劝谏沉湎酒色的秦二世。
他对李斯说:“关东盗贼纷起,皇上却仍在那里抽夫拉丁,这可不利于国家啊!您位极人臣,又有犯颜直谏的名声,可这件事为什么没有劝劝皇上呢?”
李斯说:“我早有此意,可惜总见不到皇上。”
赵高说:“等皇上空闲时我通知您。”
赵高专选择秦二世把盏品酒,怀拥美女,玩得正高兴时通知李斯去见二世。秦二世当然不见,李斯再次请求,二世大怒。赵高趁机造谣说李斯时常怨恨,心怀不满,这等于火上加油。
秦二世遂将李斯囚禁,后将其车裂。
李斯的悲剧下场虽令人深感遗憾,但这也是他自己没有对别人细加观察所种下的恶果。赵高在李斯面前嘴巴似抹了蜜一样,直哄得李斯飘飘然,于是放松了警惕之心。
像赵高这样的“阴谋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类人不易被我们洞察,就在于他总是身披一件保护衣——“巧言令色”。所以说最狡诈的对手不是平日对我们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而是总是一脸恭敬与和善的人。
越是心怀不轨的人越会装出温顺的外貌来蒙骗我们。
犯大忌的“热情洋溢”者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在现代企业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们要主动做事,越多干越好!那么,是否真的如此呢?你做的如果是分内之事确实是件好事,但倘若是分外之事就不见得是好事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越俎代庖,越过你的职权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有伤同事之间和谐的。同时,容易导致管理秩序的混乱,有时一件事不知该找谁去负责,互相推诿的事就会接踵而来。所以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了这样的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不该自己做的事不要操心。
许多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刚进去时,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会给你一个job de-scription,就是关于你的工作岗位的描述,告诉你这个岗位是干吗的。从一个文秘打字员一直到高级主管,都有自己的岗位描述。
我们很多单位现在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岗位描述,而市场上一些关于职场的图书又爱宣扬如“工作没有分外事”这样的职业态度,这对于现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与处理好人际关系都是不利的。
职场中的激烈竞争,使得一些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急于表现自己,总是多做一些事情,这中间就包括一些不在本分范围内的事情。
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并没有错,但错就错在你越俎代庖,超越了权限。许多初涉职场的人因此栽了跟头。
郭南大学毕业后到某报社文艺部工作,担任副刊编辑。他毕业于大众传播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之才思敏锐,参加工作几年间,由他编辑发表的不少作品被多种文摘类报刊转载。他自己也勤奋创作,在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逐渐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而且,在他的努力下,文艺部开展了不少群众性的工作,均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由于郭南越来越受同事的敬重,影响渐大,部门主管慢慢地感到了他对自己的威胁,开始排挤郭南,对他的合理化建议也不予采纳。
久而久之,郭南和部门主管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两人中间出现了一条无形的沟壑。
由于和部门主管关系“不妙”,他的一些想法无法付诸实施。于是,他干脆越过部门主管直接和总编去谈,谈他的计划、设想,希望得到总编的支持。
结果不难预料,郭南的计划不但没有得到支持,还引起了部门主管强烈的反感。
对于总编来讲,在郭南和部门主管之间,他不能不考虑中层干部的威信、情绪等因素,不能不站在维护管理阶层的立场上;再者,越级报告,事实上破坏了正常的管理模式,此风不可长。
越级报告失败,郭南的处境可想而知,和部门主管关系的恶化,使他的工作处于极端被动的状态,已几乎到了无法开展的地步。无奈之下,他只好提出申请,要求调离文艺部,去其他部门工作。
郭南的错误,就在于越权,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尽管他的出发点里为了把工作做好,但却破坏了管理规则。因此,他只能无奈走人。
不论是为了他人的面子,还是为了整体的和谐有序,都需要一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智慧。
“玩得转”的人为什么最孤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如今大家提到孔子思想似乎就立刻等同于中庸,中庸就等同于圆滑世故,没有棱角。这真是将孔子的思想庸俗化了,大大曲解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本人对有这种作风的人也是恨之入骨,在《论语》中他称某种“老好人”式的人物为“德之贼也”!足见老夫子对之的厌恶之情。
什么是“乡原”?乡就是乡党,在古代是普通社会的通称。这个原字,也与愿字通用。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来样样好,像中药里的甘草,每个方子都用得着它。可是对于一件事情问他有什么意见时,他总说,蛮有道理;又碰到另一方的反对意见,也说不错。反正不着边际,模棱两可,两面讨好。
现在把这种作风叫作“汤圆作风”或“太极拳作风”,有这种作风的人本身没有毛病,没有缺点,也很规矩,可是真正要他在是非善恶之间下一个定论时,他却没有定论,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样子。这一类人儒家最反对,名之为乡原,就是乡党中的原人。
孔子说这一类人是“德之贼也”,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德,但他这种道德是害人的;看起来他很有修养,不得罪人,可是却害了别人。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是这种类型的人物有读者是这样评价她的:“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众人以为只有像宝钗这样的人才能玩转职场,更相信她这样的人能深得上司的赏识。殊不知,这样明哲保身且冷漠自私的人最后只会更孤独。没有谁是傻瓜,对于和稀泥的和事佬大家都是表面很友善,却并不真正走近。
这种人反而会因为自己的精明让自己孤立起来,没有一个真心待己的人。这是职场的失败,也是人生的失败。
有所“争”才能真正“和”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人们常听到身边工作的同事说压力大,抱怨办公室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当然,只要有人的地方,竞争就在所难免。其实,让我们感到疲倦与厌恶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竞争的方式与结果。因为不良的竞争带来的必然是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一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架势。用这种有你无我的态度来竞争,结局注定惨烈。我们来看一下孔子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如何看待竞争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中国文化所讲的君子是无所争的,不但于人无争,于事也无所争,一切要讲礼让。无所争就是窝囊吗?不是的。孔子曾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来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
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诗”之一,代表军事训练。他说,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
孔子讲这一件小事,意在说明,不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在争,也要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
面对竞争,得理不让人的人在孔子眼中算不得君子和有仁德的人。他在《论语》中还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的话。
在现代社会里,最体现竞争精神的莫过于体育比赛了。可最讲究规则的也是体育比赛。体育比赛的规则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保护参与者,防止竞争变成恶性竞争,双输的竞争。比如说,足球比赛中允许身体合理碰撞,但不允许故意踩人、绊人、伤人。球场伤人并不能带来成绩的提升,只会带来对方的报复,让自己也遍体鳞伤。上世纪70年代,球场暴力成风,几乎毁掉了足球运动。球王贝利曾表示退出世界杯。可见,不顾规则、不讲礼节的粗暴竞争,导致的只能是双输的结局。英国著名球星莱因克尔,在球场上充满谦谦君子之风,他是英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前锋之一,进球无数,但却从未得过一张黄牌。他因此誉满天下。莱因克尔讲究礼数,讲究规则,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反而使其声名更著,成就更大。
鲁定公十年,齐鲁两国国君在夹谷相会,孔子任鲁君的相礼(相当于今天的司仪)。会盟时,齐国以奏四方之乐为名,刀枪剑戟,鼓噪而至,企图在乱中劫持鲁君。孔子见状,立即登上盟坛土阶,两眼直视齐景公,以礼怒斥。齐景公心知失礼,只得将这班人马斥退,并表示歉意,孔子赢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在双方最后缔订盟约时,齐国突然增加一条:规定在齐国出征时,如果鲁国不派300乘兵车相从,就是破坏盟约。这显然是要鲁国无条件承认自己是齐国的附庸国。当时,齐强鲁弱,这一条难以拒绝,但孔子又不想无条件接受,所以,立即提出了另一个新条款:如果不把齐国侵占鲁国的汉阳归还鲁国,而要鲁国出兵车,也是破坏盟约。这使齐景公难堪,会后只好把占领的汉阳地区的郓、灌、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又赢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
孔子对这样无礼的对手都能以礼相待,做到“其争也君子”,真是真真正正的君子。
我们同事之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会有利害关系,但长远利益是一致的,何况同事之间除了竞争关系还有朋友与协作的关系,怎么就不能做到正大光明地良性竞争呢?
学会在敌意中生存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看过鲁迅《阿Q正传》的人都知道阿Q有一头癞疮,他平时最忌恨别人这么说他。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不揭短”,因为谁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你如果刻薄地非揪住他人的短处不放,那结果肯定是不欢而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被人戳着痛处,就不要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毫不顾忌地触及人家的痛处,更不能将这种不尊重视为一种直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有众多的穷哥们儿,他做了皇帝后这些穷哥们儿纷纷找上门来。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度患难的情分上,赏他们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这些人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和朱元璋一块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南京,因与朱元璋特别铁,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不认得我了?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的呀,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全撒了。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被戳到痛处,再也坐不住了。
盛怒之下,他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戳人痛处的下场。这位穷哥们儿其实并不是恶意的,但他说话时太不顾及对方的感受,被对方认为对他不尊重也是自然而然的。
在待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切记:揭人之短,伤人自尊!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反目成仇。
应注意“揭短”和“批评”是两回事,前者针对他人的缺陷,攻击别人的软肋,非君子所为;后者则就事论事,较为客观。
掌握了这一项原则,比掌握许多别的技巧更有效,也更加体现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为人处世时最好时刻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如此便能做到“言寡尤,行寡悔”、“在邦无怨,在家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