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19372700000046

第46章 一娘生九子,九子体质各不同——以食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3)

每次进食以后三十分钟开始摩腹,顺时针进行,注意力量一定要轻柔,稍微带动皮肤就可以了,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30圈就可以了。如果腹泻,那么就要改变摩腹的方向,要做逆时针方向的按摩。

《黄帝内经》里说,督脉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借此宣发,是元气的通道。我们常说“挺直你的脊梁”,就是因为那里最展现人的精气神,所以,打通督脉,可以增强体质,祛除许多疾病。怎么打通呢?捏脊就是其中之一。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需要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帮助。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取俯卧位,然后让家庭成员用双手的拇指、中指和食指指腹,捏起你脊柱上面的皮肤,然后轻轻提起,从龟尾穴开始,边捻动边向上走,至大椎穴止。从下向上做,单方向进行,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TP]龟尾穴、大椎穴

在给家庭成员捏脊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3.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打通督脉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暖脊功,这其实是瑜伽的功法,这里借用一下。很简单,就是抱成团,在地上打滚。不是真的滚,而是脊椎受力,以头臀为两头,像小船似的两边摇,很有效的,大家可以试试。另外,在地板上做效果才好,在床上,特别是床垫上则没什么效果。

判断体质,从辨别阴阳开始

“阴阳”一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本书前面已多次提及。其实在中医养生学里,处处体现着阴阳的思想,不仅用阴阳思想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还用阴阳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人的养生保健。

就人体而言,左眼睛为阳,右眼睛为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后面腰背部为阳,前面胸腹部为阴;左半身是阳,右半身是阴;脏是阴,腑是阳。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划分,其实这是从功能上分的。例如,五脏的“脏”,在《黄帝内经》里面就写作“藏”,是收藏的意思,所以五脏是属阴的。六腑是通道,是不收藏的,是往外泄的,所以六腑属阳。只要是内敛的就属阴,只要是开放的就属阳。

中医把所有的疾病都分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叫“八纲辨证”,实际上就是分阴阳。所谓阴证,指舌淡、气短懒言、口不渴、面色暗淡、脉沉细无力、精神委靡、身倦肢冷、尿清便溏。所谓阳证,指苔黄、脉数有力、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面红身热、尿赤便干。

根据《黄帝内经》,从阴阳角度划分我们的体质,主要有3类:一类体质是偏阴的,一类是偏阳的,还有一类是既不偏阴也不偏阳的阴阳平和体质。区别是偏阳还是偏阴,关键要看这个人的体质特征是偏热还是偏寒,偏热是偏阳体质,偏寒是偏阴体质。

偏阳体质的人,往往偏热、偏燥、偏动、偏亢奋。其中,偏热是最重要、最明显的,即体温较正常偏高,怕热,喜欢喝冷水。这类人,阳盛了,阴往往就不够,所以易患阳亢的热性病,如大便干燥、易上火、头晕、失眠、心悸、心慌,等等。平时就应该多动少静,避免操劳过度、思虑不节、纵欲失精,否则很容易发展演化为临床常见的阳亢、阴虚、痰火等。

偏阴体质的人,往往偏寒、偏湿、偏静、偏低沉。其中,偏寒、怕冷是最主要的特征。这类人阳气偏弱,易致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偏弱,水湿内生,从而发展为临床常见的阳虚、痰湿、痰饮等。

当然了,在做自我判断的时候要注意,不是说每一个人每一条都符合,因此需要抓主要矛盾,注意自身所有的表现中,是偏热较多还是偏寒较多,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

自我检测,看一看自己属于哪种体质

中医很重视体质,任何食疗如果没有依照个人体质进行,就可能导致虚不受补,反而会愈补愈糟糕。不同的个体,其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差别,在考虑养生方案的时候,就应当根据其不同体质的特殊需要“辨体施养”,选择与之相适的方法来调养,恢复身体的健康。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淤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1.平和体质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2.气虚体质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阳虚体质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4.阴虚体质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5.痰湿体质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6.湿热体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7.血淤体质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黯等血淤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淤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淤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8.气郁体质

总体特征:气机淤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9.特禀体质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根据以上九大类型体质的表现特征,你可以测一测,你是属于哪种体质,这样才可以为在自己制定相匹配的养生保健方案。

第二节 平和体质养生:养生要采取“中庸之道”

平和体质,饮食调理最关键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尤其是对于平和体质的人来说,食补就可以了,不必进行药补。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们平时之所以用药,就是要借助药性,对“病”进行矫枉过正,使身体达到平和,而对于平和体质来说,本身就已经平和了,就不必再用什么“补药”对身体进行补益了,因为这样一来,不仅达不到强壮体质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那么,平和体质的人应该样进行食补呢?我们要认识到,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四个原则:

1.饮食有节

这一点对于中老年人尤为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渐减弱,加之活动量减少,体内所需热能物质也逐渐减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摄入的热能食物也应减少,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体内能量的代谢平衡。

如果到了中老年阶段饭量仍不减当年,摄入能量食物过多,势必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多余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使身体发胖,并影响心脏功能。这也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中老年人应适当地节制饮食,饮食应当少而精,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热能食物的摄入量。每餐的食量应适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饱为宜。 

2.三餐有别

这主要指两点,在食物选择方面,早餐应选择体积小而富有热量的食物,午餐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晚餐则应吃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在摄入量上,应做到“早饭吃好,中饭吃饱,晚饭吃少”,现在很多年轻人习惯于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这对健康是有害的。

3.合理搭配

饮食合理搭配就是要做到粗细粮混食,粗粮细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荤素搭配,忌偏食或饮食单调。

4.饮食清淡

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据调查,每日食盐量超过15克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0%。因此,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入盐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动脉硬化者,必须控制在5克以下。不过饮食清淡也不应该绝对化,比如盛夏季节,人体因大量出汗,会令体内盐分丢失过多,这时就应注意及时补充盐分。

另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吃饭时细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吃饭时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如果情绪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等情绪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饭后不要躺卧和剧烈运动。

平和体质饮食调养应采取中庸之道

平和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注意摄生保养,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坚持锻炼。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云:“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又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饮食上注意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得过凉,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千金翼方》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