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吃错会生病,吃对不吃药
19372700000045

第45章 一娘生九子,九子体质各不同——以食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2)

而就一般的生理结构来讲,男性一般代谢旺盛,肺活量大,在血压、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等方面均高于女性,一旦患病,病情反应会比女性要激烈;而女性免疫功能较强,基础代谢率较低,一般寿命较长。

另外,男性和女性的心志不同,也会使体质不同,比如男人平常大大咧咧,高谈阔论,比较张扬,多属于阳性外张的体质表现。而女性天生细腻敏感,容易为情所困,肝气不舒,易造成或加重气虚、气郁、阴虚等体质。

总的来看,男性平和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明显多于女性;女性血淤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明显多于男性。

《辨清体质谈养生》

体质变化决定健康的变化

我们注意到,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猝然遇到外邪,有的人生病,有的人则不生病,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认为,这种现象与体质的强弱有关。在《灵枢·寿夭刚柔》中曾讲道:“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意思是说,人生在世,由于各人禀赋不同,性格有刚强、柔弱之分,体质有强壮、瘦弱之别,身形有长、短之分,体质及生理功能活动有偏阴、偏阳之别。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病是一张画面上的特异性图像,或称“花样”,而体质是画面后的“底色”。换句话,病是“前景”,体质是“背景”。各种特异性病变这个“前景”的“时空花样”,是在体质因素这个背景的基础上发生的,两者相互影响。

体质对疾病发生的根本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到疾病是否发生,一是影响到所发生疾病的性质(证候)。因为体质是机体固有的一种特性,它在发病前就已存在,它直接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在所发生的疾病状态中体质的影响就像影子一样时刻跟随着疾病,并渗透在整个疾病中,所以体质是疾病发生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

一般地说,体质强健的人是不易发生疾病的。但是,这种“强健”总是相对的。因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体质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所谓“阴阳和平”体质,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作为一个常人,最好的体质也只是少病而不是无病。所谓“少病”,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形下可以不病,而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发病。也就是说,人群中的个体将因其体质类型的不同,在各自特定条件下发病。这样,就形成了不同体质类型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的差异。阴虚或偏热体质的人易受温热之邪而生阳热病证,阳虚或偏寒体质的人易受寒湿之邪而生阴寒病证等等,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实就是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环境因素所作出的不同的反应而已。

不同的个体,虽然感受同一病邪,也可能发生不同性质的疾病,这也是由体质类型所决定的。为了说明不同体质类型对所发生疾病的性质的影响,中医学提出了一个“质化”(或称“从化”)的理论。名医章虚谷在《外感温热篇》注中说:“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意思是说,不管感受何种病邪,都有一个随着体质偏倾的性质而转化的趋向。这样一来,体质的因素实际上就成了诱导证候形成的主导因素。

从一般意义上说,疾病的发展有向好和向坏两种不同倾向,也是由体质因素所决定的。体质相对较强者,正气能够胜邪,疾病将逐步好转痊愈;体质相对较弱者,正气不能胜邪,邪气若乘势深入,疾病将变得复杂难疗,预后不佳。也就是说,在疾病的走向上,体质牵着疾病的鼻子走路。

具体地说,疾病的发展可有不同的方向,中医学叙述这一过程的理论就是关于“传变”的学说。人体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不同组织器官,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病邪向相对虚弱的部位转移,并形成新的疾病状态。这样,不同的体质类型(如脾虚质、肾虚质等),在初病相同的情形下可有不同的传变形式。虽然传变也有善恶之分,但一般以未传状态为单纯性疾病,视为易治。所以,在临床“既病防变”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掌握的重要信息就是病人的体质。《金匮要略》和《难经》都曾说过,肝病可以传脾,应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也就是补脾;但是对于素体脾气旺盛的病人,就不需要补了,这便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理论依据。

不同的疾病偏爱不同体质

养生保健,要视人体质之阴阳强弱,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所收益。人的体质阴阳强弱与患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物盛从化,理固然也。”这段话是说人的形体有胖瘦、体质有强弱、腑脏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收的病邪,也都根据每人的体质、脏腑之寒热而各不相同。或成为虚症,或成为实证,或成为寒证,或成为热症。就好比水与火,水多了火就会灭,火盛了则水就会干枯,事物总是根据充盛一方的转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体质偏爱不同的疾病。

阴虚阳盛体质:多形体偏瘦,肤色显得苍劲。底气较足,双目有神采,虽进食不多,却能胜任劳作。患病多为热性,常易有火,治疗是需用滋阴清火药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也有阳旺阴弱之人,而损伤养气者,宜先抚阳,而后滋阴。

阴阳俱盛体质:除上面阳旺表现外,还应兼身体丰满,肌肉厚实,皮肤略粗,进食偏多。平时很少生病,若患病常常较重,由于病邪积累已经深究,治疗需用重药。而且寒热之药俱能接受。

阴盛阳虚体质:形体丰满,肤色较白,皮肤娇嫩,肌肉松弛,进食虽多,易变化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无妨;如目无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风之病。患病虽热象,用药则不可过寒,以防更伤其阳。

阴阳俱弱体质:由上述阳虚症状,还兼有形体偏瘦,饮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郭肉厚端正,为先天禀赋较强,头脑聪明;若目无神采,脑筋混沌,身体糟糕。凡阴阳俱弱体质,虽病患多,却不太重,服药也不能耐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只适宜和平之药,缓慢调养。

以上说的只是大概情况,人们常说“瘦人多火”,“肥人多痰”,“阳盛体质的人,感邪后易热化;阴盛体质的人,感邪后易寒化”,即是指阴虚阳旺及阴盛阳虚两种体质。

男性疾病无一不和体质有关

女人是水做的,相对娇弱,男性则不同了,铁骨铮铮,一身正气,似乎上帝造人时就多了一份别有用心,让男人们个个都很阳刚。所以,女人对男人自然多了一份期待:好男人不哭。其实,男人也很脆弱,他们的体质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完美。

祖国传统医学将男性的体质分为寒性体质、热性体质和抑郁体质三种类型。一般来说,男性疾病都会与各自的体质相关。

1.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包括阳虚性体质和痰湿性体质。属于寒性体质者,多形体肥胖,形盛气衰,容易疲劳,精神不振,多汗,多痰,小便清长,大便多溏,畏寒怕冷,肢冷体凉,喜食热物等。

寒性体质的男性易于发生性欲淡漠、性欲低下等男科疾病。在调摄上当避免感寒受湿,宜顾护阳气,可服用性温平和之药食如鹿茸、人参、枸杞等。

2.热性体质

热性体质包括阴虚性体质和湿热性体质。属于热性体质者,多形体消瘦,容易激动,小便短少或黄,大便干燥或秘结,畏热喜凉,喜食冷物或冷饮。

属于热性体质的男性性欲要求较强;易患过敏性疾病和生殖系结核等男科疾病。热性体质的男性平时饮食应清淡,忌食煎炒炙爆及辛辣之物;忌用鹿茸、鞭类等辛温燥热之品。可服用性平缓和之滋补药物和食物如沙参、麦冬、百合、冬虫夏草等。应注意节制性欲。

3.抑郁性体质

抑郁性体质是指有性格内向、多思易郁的性格倾向。这类体质的男性多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性格不稳定,情志变幻无常,遇事疑虑重重。凡遇到婚姻、家庭、事业诸事不顺或社会压力时,难以承受,抑郁不乐,且非常敏感,易受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的影响。

属于抑郁性体质者,平素善叹息,胸闷不舒,情绪易波动,烦躁易怒,多愁善悲,失眠多梦等。易发生阳痿、遗精、早泄、不射精等性功能障碍以及乳房异常发育、男性更年期综合征、输精管结扎术后并发症等男科疾病。

具有抑郁性体质者,应移情易性,开朗豁达,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多学习一些性生理、性心理等性知识,以利于养生保健。治疗上以舒肝解郁、畅达气机为主,慎用补益,忌用辛燥壮阳之品,同时辅以精神心理调护。

体质养生必须注重生活调摄

说起中医养生理论,很多人感觉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吃中药,因此中医养生理论听起来似乎太深奥了。其实,中医养生理论在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我们对此已经非常熟悉,甚至到了视而不见的地步,就像谁也不会注意自己每天路过的地方,小草正在悄悄地生长一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祖祖辈辈的生活都受到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荠菜和香椿芽对身体好,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的观点,阳气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而荠菜性平温补,能养阳气,又是在春季生长,符合春天的生发之机,所以春天吃荠菜对身体就比较好。另外,中医理论中,凡是向上的、生发的东西都是阳性的,而香椿芽长在椿树的枝头,又在早春季节就开始生长,这表明它自身有很强的生长力,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状态,也能激发身体中阳气的生发。可见,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中都暗含着中医养生的精妙。因此,我们不要把养生的事想得太复杂,本于生活,做好生活调摄,就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同时也是体质养生的重要指导思想。

那么,从体质养生的角度,生活调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概括起来很简单,只有三点,这三点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

1.要注意“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生病了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病于未然,这在中医上叫做“治未病”。

“治未病”是体质养生的理论精髓,就是当疾病尚未发生时,能提前预测到疾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以杜绝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春季万物萌生,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应活跃,感冒之类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开来,所以中医提出“正月葱、二月韭”的饮食,以提高人们的抗病能力。夏季天气炎热,中暑发生的可能性相对就大,中医就强调“饮食清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生方案,使中暑的发生减少。秋季气候干燥,咳嗽一类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中医强调秋季以“养肺除燥”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从而使一些时令病的发生降到最低限度。冬季要收藏体内的阳气,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等。把“治未病”的内容也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体质养生的重要组成内容。

2.要顺应自身体质合理生活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身体条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所每个人的体质都不相同,在防病治病的过程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体质,然后进行相应的生活调适。比如,阳虚的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补一补阳,而不要等到生病之后再去吃大量的药物,这对身体的损害是很大的。

3.要注重“心神合一”,以神养身

《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虽然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否认地出现贪婪和欲望,所谓欲望无止境,如果不懂得节制,迟早会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才是长寿的不二法门。在生活中,我们很难看见哪个斤斤计较、心事重重、杂念丛生、心胸狭窄的人是能够健康长寿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调“神”,比如培养养花、旅游等良好的业余爱好,这样一来,对于体质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体质养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各种调摄,如环境卫生、合理运动等,这些在以后的章节我们会详加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摩腹、捏脊,可以有效增强体质

一个人爱不爱生病、身体状况如何,是由体质决定的。体质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体质是父母赋予我们的,我们无法改变,但后天体质却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

《黄帝内经》里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补益脾胃是改善体质的关键和前提,除了饮食外,摩腹和捏脊也可以增强脾胃功能。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说:“摩腹数百遍,可以无百病。”摩腹,实际上就是对肚脐的一种按摩。肚脐附近的“丹田”,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一身元气之本。经常按摩肚脐,能刺激肝肾之经气,达到祛病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