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19372600000002

第2章 道可道,健康道——健康就在一念间(1)

第一节 养生胜于治病,健康在自己手中

很多人都只关注疾病,不关注健康

健康对人的重要性谁都明白,但是很多人只关注疾病,不关注健康,该吃饭时不吃饭,该睡觉时加班、看电视、泡吧或整天对着电脑目不转睛,身体动也不动,吃饭时胡吃海塞等。为了票子、房子、车子、孩子和心仪的人,透支着自己的身体,而只在生病时才着急忙慌地吃药、看医生,也只有这时候才想起要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让它不生病。

我们要的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孟子·告子上》中说:“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意思是说对于一棵树,人们还要照顾它,适时地修剪、浇灌,而对于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爱惜和保养,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平时多关注身体的健康情况,在未病时注重保健,而不是等到生病了才想方设法消除疾病。

还有些人,他们也关注健康,注重保健,但就是关注的时间晚了些。有位知名的企业家说:“我只有真正得了这个严重的病,躺在手术台上,把自己的命交给手拿手术刀的医生的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了健康的重要性,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人在生病的时候是那么的无助。……我没有真正体会到病来如山倒的可怕,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所以现在我做得比谁都好。可惜的是,身体经过这场浩劫,永远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那个生龙活虎的状态了,我知道的还是太迟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自己现在还年轻,身体壮,应该先忙事业,等老了退了休再去养生。殊不知,养生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人老时应该保养身体,年轻时、中年时,即使是幼年,也应该珍借身体,真正到了老年,再去研究和遵循养生之道就为时太晚了。

一个人的健康,就像雪山一样,看上去巍峨伟岸,却随时有崩塌的可能。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越是工作忙,越要保健,而不要等到失去时空留遗憾。

“无病先防”胜于“有病再养”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生病了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病于未然,这在中医上叫做“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当疾病尚未发生时,能提前预测到疾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杜绝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春季万物萌生,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应活跃,感冒之类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开来,所以中医提出“正月葱、二月韭”的饮食,以提高人们的抗病能力。夏季天气炎热,中暑发生的可能性相对就大,中医就强调“饮食清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生方案,使中暑的发生减少。秋季气候干燥,咳嗽一类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中医强调秋季以“养肺除燥”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从而使一些时令病的发生降到最低限度。冬季要收藏体内的阳气,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等。

中医“治未病”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不过,相对而言,如今的医疗水平却只停留在应付“已病”的人群上。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区别,治未病就像是洪水爆发之前驻堤坝、泄洪的各项防护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滥以后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预防。

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注意预防导致疾病缠身,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我们提早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最大意义。

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郑幅中是当代著名的中医保健大师,在他的养生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对待自己的身体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应该关心它、帮助它、引导它、锻炼它,不要漠视它、压抑它、强制它、仇视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就要去倾听他的诉说,而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交给警察、送进监狱,当然也不可放任自流。身体是自己的,犹如孩子是自己的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这无异是一种疯狂的自相残杀。当淘气的孩子被打折了一条腿,他还会坐在轮椅上大声哭嚎,惹得你还想揍他,可他已经残疾了。”

的确,身体就像我们的孩子,当孩子淘气不听话,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能采用暴力,拳打脚踢,而是要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同样,身体不舒服,生病时我们也不能随便使用“暴力”,打针吃药动手术,不管身体接受不接受,都强加给它,这是不妥的。

其实,身体自身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愈力,有些小病小痛,不用医药,利用身体的自愈力就会治愈。也许我们有过类似的经验:不小心把皮肤蹭破流血了,但等你发现的时候出血已经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结痂,再过几天,痂脱了,皮肤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一点痕迹都没有,这时你已找不到破损的地方了。

出血之所以能自行停止,就是因为人体有自愈能力。人体本来就是一个完善的系统,一般情况下,“矛盾”都可以内部解决,万不得已才需要借助药物。

人体的自愈力也恰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一个指导思想:三分治、七分养。中医不主张过分的依赖药物,因为药物不过是依赖某一方面的偏性来调动人体的元气,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但是人体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总是透支,总有一天就没有了。而我们生下来活下去依靠的就是体内的这点元气,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没用了。

所以,不管是有病还是无病,对待身体就要像对待孩子一样,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懂得利用人体的自愈力。

当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依赖人体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是食物。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

维护好身体的大环境,谨防“坏人”作乱

没有人会否认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怎样做才能保证健康呢?有人说健康在于运动,多做运动就可以保证,但事实证明那些长寿之人往往不是驰骋在竞赛场上的运动员;有人说不吸烟、不喝酒,规规矩矩就能健康长寿,但看看那些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吸烟喝酒的大有人在;甚至那些捡破烂的人或者以乞讨为生的人,他们整天跟细菌打交道,但健康长寿也屡见不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细菌和病毒,甚至在身体内部也有细菌相伴,但是你没有权利把病菌赶尽杀绝,因为人和病菌一样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权利,同时也给细菌和病毒生存的权利,存在就是合理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和病菌或者说是致病因子可以处于一种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活你的,他活他的,各自相安无事。这也应了那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我们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下,致病因子是无法让你生病的。

就像我们这个大社会,好人和坏人是并存的,当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是好的,社会秩序都很正常的时候,有几个坏人是无大碍的,因为他们就算有些坏动作,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就比如某地治安不错,但每到年节的时候也会有几个小偷犯案。这个时候只要居民提高防范意识,警察加大监察力度,几个小毛贼是不能怎样的。但是如果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各种监察机构秩序混乱,不能行使职权,那么坏人就能兴起更大的风浪,说不定就能把整个国家搞垮。

所以,只要我们的身体保持一种和谐、阴阳平衡的状态,任何病菌都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外受“六淫”和内受“七情”的影响,使你身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了,给了病菌兴风作浪的机会,那我们的身体就会患病。这也给那些困惑的人找到了答案,那些抽烟喝酒的人照样活得健康长寿,就是因为他们能使自己的身体达到一种内外和谐状态,他们觉得这样很舒心,即使有“邪”也不能兴风作浪,但是对于那些特别注意生活品质的人照样得病短命,就是因为他们给自己的身体内部的大环境搞遭了,身心都不和谐了,吃什么喝什么都不舒心,这样稍微有“邪”来侵袭,身体就招架不住,从而被疾病缠身,甚至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呢?其实,人体是一个很有灵性的机体,在漫长的进化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理平衡系统,它会自发的调节呼吸、饮食等活动,来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而维持人体内部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所以,只要我们遵循机体平衡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生活细节中顺应身体的平衡需求,即该睡觉时睡觉、该起床时起床、春天要保养生机,冬天要注意收藏……

当然,一个人在追求平衡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仔细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看看自己属于何种体质,然后再确定具体的养生方法,以及需要把握的度,而不可依葫芦画瓢,照搬他人的养生方法,否则不仅不会达到好的效果,还会让自己的身体偏离平衡,让健康脱轨并越偏越远。

从《黄帝内经》承袭中医的内求之道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而它的精神主旨都是注重内求,从人体自身寻找健康和长寿的奥秘。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医的发展。它并不倡导有病就赶快吃药,求助于药物,而是告诉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预防上,怎么能够根本不生病,而不是有病了怎么去对付。所以,它讲内求,向内看,回归人体自身。

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健康长寿都是要靠自求才能实现,这就是养生的要义所在。如皋的老人们没有一个是靠着四处求医问药长命百岁的,他们能够长寿都是通过顺应自然、颐养身心求来的,这就是内求。

但是,世代以来,能够潜心内求的人总是极少数,很多时候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存在神奇的灵丹妙药,吃上一粒便可长生不老,结果,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因吃所谓的“灵丹仙药”致死。也正因为这样,西医的发展才能如此迅猛,因为内求需要很大的意志力,需要一种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相比之下,用眼睛向外看就简单得多,借助医疗器械得出一个数据,就知道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哪怕是需要很多烦琐的检查,要吃苦口的药物,这也比内求要省事得多。

也有人会说:内求,什么是内求?这太虚了,没有什么标准,没有什么界定,怎样就是内求呢?而且现代人都追求效率,内求看不到即时的效果,还不如病了就来点药,马上就不难受了,多有效多快啊。更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医也很浮躁,病人找他,他根本就不望闻问切,而是简单地问两句,就直接开药,完全偏离了中医的轨道。

当然,这并不是在教唆大家,真的生病了之后不去看医生,也不去吃药,而是告诉大家把该做的事情早点做好。在生病之前就懂得内求,好好养护自己。静下心来,真正地静下来,思考一下中医;思考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灾难、瘟疫,为什么没有灭亡,为什么能够一直延续下来;思考一下在西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是怎样看病治病的。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懂得内求对自己,甚至对整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长寿地如皋,奥秘就在养生方

我国有个著名的长寿之乡——江苏如皋。国际公认的长寿之乡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有75位百岁老人,但在如皋的145万人口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200余人,90~99岁的老人有4000多人,80~89的老人已经超过4万。如皋的长寿老人数量远远高于国际标准,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如皋的地理位置并不像其他长寿之乡一样远离城市文明。相反,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内,与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比邻而居,接近苏杭等旅游胜地,自然环境并非人们所想像的崇山峻岭、水秀山青。经过研究人员调查,如皋老人健康长寿的原因就是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如皋老人每餐都吃得很清淡,早晚都喝大米粥或者玉米糁儿粥,外加包子等主食;中午就是米饭加三菜一汤,青菜、萝卜、豆腐是主打,如皋人都相信“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谚语;他们每顿饭只吃八分饱,喜欢吃应季的新鲜蔬菜,不吃反季的大棚菜,而且不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