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19372600000127

第127章 您就是家里最好的药师佛(5)

柴胡为黛玉疏肝解郁

在《红楼梦》第八十三回有这样一段:黛玉病了,王太医给黛玉诊过脉后说道:“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又说:“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不知是否?”紫鹃点点头儿,向贾琏道:“说的很是。”……王太医吃了茶,因提笔先写道:……姑拟黑逍遥以开其先,复用归肺固金以继其后。不揣固陋,俟高明裁服。又将七味药与引子写了。贾琏拿来看时,问道:“血势上冲,柴胡使得么?”王大夫笑道:“二爷但知柴胡是升提之品,为吐衄所忌。岂知用鳖血拌炒,非柴胡不足宣少阳甲胆之气。以鳖血制之,使其不致升提,且能培养肝阴,制遏邪火。所以《内经》说:‘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柴胡用鳖血拌炒,正是‘假周勃以安刘’的法子。”贾琏点头道:“原来是这么着,这就是了。”

柴胡,又名北柴胡、南柴胡、软柴胡、醋柴胡,是伞形科植物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如《本草图经》记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

其中,北柴胡又名硬柴胡,药材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为木质纤维性,主要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省。狭叶柴胡的根又名南柴胡、软柴胡、香柴胡,药材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气微香,主要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省。炮制时需切短节,生用、酒炒或醋炒。

关于“柴胡”名称的由来,还有个民间传说。从前,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一姓柴,一姓胡。有一天姓胡的病了,发热后又发冷。地主把姓胡的赶出家,姓柴的一气之下也出走。他扶了姓胡的逃荒,到了一山中,姓胡的躺在地上走不动了。姓柴的去找吃的。姓胡的肚子饿了,无意中拔了身边的一种叶似竹叶子的草的根入口咀嚼,不久感到身体轻松些了。待姓柴的回来,便以实告。姓柴的认为此草肯定有治病效能。于是再拔一些让胡食之,胡居然好了。他们二人便用此草为人治病,并以此草起名“柴胡”。

中医认为,柴胡性凉味苦,微寒入肝、胆二经,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常用以治疗肝经郁火、内伤胁痛、疟疾、寒热往来、口苦目眩、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其“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神农本草经》则说其“去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黛玉平日肝气郁结,脾胃不健,故用黑逍遥,用鳖制柴胡,养肝阴,疏肝郁,抑制柴胡升提之性,可谓用药精当。

值得一提的是,柴胡对肝炎有特殊疗效。目前,中医治疗传染性肝炎的肝气郁滞型,就是用的柴胡疏肝散,其中主药就是柴胡。

另外,柴胡还组成许多复方,如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要药;造遥散能治疗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头晕目眩、耳鸣及月经不调;补中益气汤的主药有柴胡、升麻、党参、黄芪等,能治疗气虚下陷所致的气短、倦怠、脱肛等症;柴胡疏肝散还能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但值得注意的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下面,我们再为大家推荐一款“柴胡粥”:

材料:柴胡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柴胡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适用于外感发热,少阳寒热往来,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脏器下垂等。

珍珠,美容养颜之上品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这样一段:王夫人、宝玉、黛玉正在说买药一事,凤姐走来笑道:“……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他还抱怨说,不配也罢了,如今那里知道这么费事。我问他什么药,他说是宝兄弟的方子,说了多少药,我也没工夫听。他说不然我也买几颗珍珠了,只是定要头上带过的,所以来和我寻。他说:‘妹妹就没散的,花儿上也得,掐下来,过后儿我拣好的再给妹妹穿了来。’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

在《红楼梦》中,除提到药用珍珠外,贾府中许多装饰都用珍珠,如第九十二回冯紫英受朋友之托为贾政带来的“一颗桂圆大的珍珠,光华耀目”,可见珍珠在贾府应用之广。

珍珠,又名真朱、真珠、蚌珠、濂珠,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皆为妆饰、美容之上品。

珍珠入药,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把珍珠列为治疗疾病的重要药材,并阐明了珍珠的药效。在《日华子本草》记载,珍珠“安心、明目。”《本草汇言》曰:“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安魂魄、止遗精、白浊、妇女难产、解豆疗毒。”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古典医籍中还有很多。

中医认为,珍珠性味甘咸寒,无毒,入心、肝二经。具有安神定惊,清热滋阴,明目,解毒的功用,适用于热病惊痫、烦热不眠、咽喉肿痛腐烂、口疮、溃疡不收口、目赤翳障等症,并能润泽肌肤。经现代医学分析,珍珠质中含有十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以后,能促进体内酶的活力,调节血液的酸碱度,使细胞的生命力增强,阻止或减慢衰老物质——脂褐质的产生,从而延缓细胞的衰老,延长其寿命,使皮肤皱纹减少,滋润秀丽,达到延年益寿和美容的目的。清代的慈禧太后就是用珍珠来养颜防老的。据记载,她每十天服珍珠粉一银匙,并且是在同一时辰服用,数十年来从不间断。她还命太监在制作香粉时也掺入珍珠粉末,用其扑面化妆。所以慈禧活到年逾古稀,看起来仍像五十多岁的人,皮肤光洁柔润,皱纹甚少。

珍珠除养生防衰、美容护肤、妆饰点缀外,还可用于优生优育、妇科疾病。中国古代胎养经书中曾介绍了一种“珍珠玉石类安胎养儿法”,即孕妇(怀孕三月后)佩戴珍珠项链(海水珍珠最好)或手链,每日玩弄、摩挲珍珠,可使孕妇安神定惊、心平气和、消除胎毒,还可使孩子日后相貌端正、肌肤细嫩、光滑柔润。此种方法是取其“外相而内感也”之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孕妇若经常处于良好的心态环境中,有益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不少妇女在经前、经期情绪不稳、烦躁易怒、胸肋胀闷、乳房疼痛,而珍珠有平肝潜阳、定惊安神、清肝解郁的作用,佩戴珍珠项链后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使情绪平稳,心境安泰。

珍珠美容大致有口服、外用两种。

1.口服:把珍珠加工成珍珠粉,每隔10日服1次,每次7克左右,长期服用,可使皮肤白嫩、细腻。

2.外搽:可用手指蘸上水或甘油与珍珠粉调匀,轻轻在脸上涂搽,有一定的美容效果,每日1~2次。或使用珍珠做成的化妆品如:珍珠霜、珍珠膏、珍珠粉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

活血通经、祛风止痛之凤仙花

凤仙花在《红楼梦》中被多次提到,如第三十五回:在贾母等从怡红院出来后,忽见史湘云、平儿、香菱等在山石边掐凤仙花呢,见了他们走来,都迎上来了。再如,第五十一回:人回大夫来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

史湘云、平儿、香菱等掐凤仙花,而晴雯的指甲上有明显的凤仙花染过的痕迹,可见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对此花是别有一番情意的。

凤仙花,又名指甲花。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根据清初赵学敏所著《凤仙谱》,我国凤仙有二百多种,其品种变异之多,居世界前列。颜色多种多样,有粉红、朱红、淡黄、紫、白清色等。

《广群芳谱》卷四十七“凤仙”条中记载:“女人采红花,同白矾捣烂,先以蒜擦指甲,以花傅上,叶包裹,次日红鲜可爱,数月不退。”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由此可见,用凤仙花染指甲是有据可查的。

除了观赏价值之外,凤仙花亦是一种著名的中药。其中,凤仙花花瓣味甘,性温,归肾经,有小毒,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等症;凤仙花种子亦名急性子,味甘,性温,有小毒,为解毒药,有通经、催产、祛痰、消积块的功效,适用于闭经、难产、骨硬咽喉、肿块积聚等症;茎亦名透骨草,味苦、辛,性温,归肾经,有祛风、活血、止痛、消肿之功效,捣烂外敷可治疮疖肿疼、毒虫咬伤;凤仙花根味甘,性平,具有祛风止痛、活血消肿的功效,适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咽喉骨粳等症。

药理研究表明,凤仙花还对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但因其有活血作用,故孕妇慎用。

下面,我们再为大家推荐两剂以凤仙花为主的药方:

1.凤仙花干末3克(鲜品10克),乌贼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续1周,可治带下病。另外,并用凤仙花全草1棵煎汤,先熏,后洗阴部,有抗菌消炎作用。

2.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0克,共放入搪瓷脸盆中,加清水20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取出,放入浴盆中,药液温度以50℃—60℃为宜,浸洗患肢。先浸洗手部,再浸洗足部,浸洗时手指、足趾在汤液中进入自主伸屈活动,每次15—20分钟,药液温度下降后可再加热,每日3次,连续2月,可治中风后手足痉挛。

肉桂:温中补阳、活血祛瘀

在《红楼梦》第十二回有这样一段:话说贾瑞日夜思念凤姐,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膨胀,口中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睡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乱说胡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

这里的肉桂、附子属温补肾阳药,鳖甲、麦冬、玉竹属滋补肾阴药。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宝钗对黛玉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可见肉桂确实有助热的作用。

在传统中药药方里,肉桂(桂皮)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名词,如果找出一片来嚼一爵,你会感到又香又辣,不过很快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回甜味,其实,它就是肉桂树皮。

肉桂,又名玉桂、桂皮,为樟科植物肉桂的树皮。多于秋季剥取栽培5~10年的树皮和枝皮,晒干或阴干,主要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中医认为,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入肾、脾、心、肝经,有温中补阳、驱风健胃、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之效,适用于脾肾亏虚所致的畏寒肤冷、遗尿尿频、脘腹冷痛、虚寒吐泻、食少便溏、虚寒闭经、痛经等。如《玉楸药解》中记载:“肉桂,温暖条畅,大补血中温气。香甘入土,辛甘入木,辛香之气,善行滞结,是以最解肝脾之郁。凡经络堙瘀,藏腑症结,关节闭塞,心腹疼痛等症,无非温气微弱,血分寒冱之故,以至上下脱泄,九窍不守,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此症也。女子月期、产后,种种诸病,总不出此。悉用肉桂,余药不能。”《本草经疏》中则说:“桂枝、桂心、肉桂,夫五味辛甘发散为阳,四气热亦阳;味纯阳,故能散风寒;自内充外,故能实表;辛以散之,热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润肾燥。”

另据药理研究表明,桂皮含挥发油及鞣质等,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又有中枢性及末梢性血管扩张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并有明显的镇静、解热作用。

下面,我们两为大家推荐两款肉桂食疗方:

1.肉桂粥

材料:肉桂、茯苓各2克,桑白皮3克,大米50克。

做法:将上述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每日一剂,作早餐食用。

功效:可温阳化饮,适用于水饮停蓄、上逆于肺所致的胸满、咳逆、痰白稀、欲呕、饮食不下、下则呕逆等。

2.肉桂羊肉汤

材料:羊肉1000克,肉桂10克,草果5个,香菜及调味品适量。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余药布包,加水同炖沸后,调入胡椒、姜末、食盐、黄酒等,炖至羊肉熟烂后,去药包,调入葱花、味精及香菜等,再煮一二沸即可。

功效:可健脾温肾,适用于脾肾阳虚之四肢不温、纳差食少、腰膝酸软、脘腹冷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