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大全集
19372400000051

第51章 找到关键问题关键人物(4)

一个公司无论如何简单,无论管理如何有序,公司中有待完成的工作总是远远多于用现有的资源所能做的事情。因此,公司必须要有轻重缓急的决策,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而公司对自己之所知,对自己的经济特点、长处与短处,机会与需要的决策分析,恰恰也就反映在这些决定之中。

懂得轻重缓急的决策将良好的想法转化为有效的承诺,将远见卓识转化成实际行动。轻重缓急的决策体现了领导人的远见和认真的程度,决定了公司的基本行为和战略。

确定先做的事对于任何人似乎都并不困难,使人犯难的倒是决定“后做的事”,也就是决定什么不该做。人们怎么强调也不可能过头的是,事情不可推迟,只可放弃。重拾先前不得不推迟的旧事,不管当时它看来是多么可取,几乎始终是一个严重错误。这当然也是人们之所以如此不愿意确定后做的原因所在。

机会和资源的最大化原则是指导公司确定轻重缓急的准则。除非少数的几个实属第一流的资源,被满负荷地用于为数不多的几个突出的机会,就不能说公司的轻重缓急已被真正确定。

尤其是那些真正重大的机会,即那些可以实现潜能和那些可以创造未来的机会,必须得到它们的潜能所应得到的资源,即使以放弃眼前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但是,确定公司轻重缓急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它们必须是自觉地和有意识地进行的。宁可做出并执行一个错误的决定,也不要因为痛苦费力或令人不快而逃避这一工作,以致让公司中的偶然事件,也没有对手竞争的情况下,自行确定公司的轻重缓急。

有关公司的策划,公司的优势所在及其轻重缓急方面的几个关键性的决策,可以是有计划地做出的,也可以是随意为之。它们既可在意识到其影响的情况下做出,也可作为某种紧急琐事之后的亡羊补牢。它们既可出自最高管理层,也可出自很多层次以下的某个人,由于他的一个细节的处理,在事实上决定了公司的特性和方向。

但是,不管以何种方式,不管出于何处,这些决策总会在公司中做出。没有这些决策,没有任何行动能真正发生。

虽然没有任何公式能为这些关键性的决策提供“正确”的答案,但是,倘若它们是随意之作,是在对它们的重要性茫然不清之下做出的,那么它们不可避免地将是错误的答案。要想获得正确答案的机会,这些关键性的决策都必须是有计划、系统地做出的。对此,公司的高、领导者责无旁贷。

轻者当缓,重者当急,慎重决策,由于和公司生死攸关,更是一刻也不能忽视。

事实上,决策本身既是一件硬性工作,也是一件弹性工作,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固执行事,应该采取灵活的方法,控制好决策的过程,该先就先,该后就后,做点弹性处理也是领导的智慧所在。

投入到应该做的事情上

有成效的领导者不会做很多的决策。他们集中精神于重大的决策上。他们着眼于战略的决策,而不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赫伯·西蒙认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一系列决策过程。”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事实真相的准确把握,而不是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上耽误工夫。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特·凯金说:“糊里糊涂地决策,只能糊里糊涂地完蛋!”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每天要管的事情很多,忙得团团转。但事情总有轻重之分,总要有程度的差别,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领导绝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好的领导者应该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好大事上,要抓到经营管理工作中的要害问题。

你也许听过帕累托的“20/80法则”。这法则是说,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所付出的20%。如此说来,对领导者而言“20/80法则”是极为有用的,它能抓住管理的重点。找到真正重要的少数事物,忽略那些不重要的。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应该做的事”,在处理解决问题时,多想些重要的事。不要为一些表象、肤浅的事情所淹没,要集中精力于大事上。

巴菲特,这位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投资家,也是美国唯一靠股票投资成为亿万富翁的人。在他11岁时,曾劝姐姐以每股38美元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美元。姐姐担心自己的全部积蓄将化为乌有,每天责怪巴菲特不该让她上当。后来股票慢慢回升到40美元,巴菲特赶快卖掉姐姐的股票,去掉手续费后净赚了5美元。但是这家公司的股票紧接着就上涨到每股200美元。

这件事使巴菲特懂得了要奉行目标少而精的原则。他认为投资的公司一多,投资者对每家企业的了解就相对减少。所以他不主张投资过于分散。他认为,投资多元化说穿了是投资者对所投对象了解不足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在他40年的投资生涯里,只有12个投资目标,使他拥有了现在的地位。

那么,对于领导而言说,什么事情是大事,是要害问题呢?应该说决定重大的方针政策就是大事;计划决策和重大的人事决策就是大事;关于工作的方向、目标以及办法、措施等的决定,也是大事。

领导者应知道,什么时候要根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做决策。领导者必须学会区别正确与错误。最费时间的并不在于决策本身,而在于决策的推行。不能演化为行动的决策,不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从决策者的角度讲,谁都想把决策设计得非常周全,不出疏漏,形成连环套。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这样总得先挑出一个关键部分进行决策,防止面面俱到而面面顾不上的情形出现。

凡事不要处理过头

判断决策的标准是要准确得体。一般来说,领导的决断要讲究分寸,留有余地,这也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凡事不要处理过头,对事物留有余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领导在决断时既要留有余地,又要把事情处理好了,这样才比较主动。总的说来,下面三条原则不可偏废:

1.领导决策要深思熟虑,不要草率匆忙

这里说的深思熟虑,深思就是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熟虑就是经过仔细考虑,把利弊得失都全面地考虑清楚,而后再进行决断。这就是所谓古人说的“三思而后行”。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应该了解,即在处理谋与断的关系上,应该谋在深思、断中有缓,并使两者能较好地结合起来。当然,在决断中要果断、迅速是必要的,但是果断、迅速也并不等于草率从事,在决断中特别是对人的处理,尤其应慎重。

如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一种“冷处理”方法,就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原因是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使矛盾激化,又可以等待时机成熟,还可以使主客观双方都有充分考虑的时间,以便把问题处理得更妥当些。不要草率匆忙,是说对问题决断必须冷静,不能急躁,因为“忙中易有错”,“宁静以致远”。这种深思熟悉在决断艺术中也是很难把握的。

2.领导决策要善于选择时机,不要错过时机

一般说,善于把握时机是很重要的一条决断艺术,因为时机从哲学意义上说,就是处理矛盾的“火候”,当时机即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过早决断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相反,当主客观条件具备,即时机成熟了,如果行动迟、抓得慢,也会贻误时机从而失去成功的条件。

科学地选择时机有这么几点应予以注意:

(1)持重待机。如需要决断的条件,当其条件不是都具备,有时是甚至差得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匆忙决断,可以等待时机,至少在解决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已经成熟时才做出决断,过早不行。

(2)当机立断。即在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或出现良好时机时,就应毫不犹豫地进行果断处理。古语说:“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当然,观察与把握这种有利时机就要靠领导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艺术水平。

(3)随机应变。对已决断的事情,在执行中还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这样就要求领导能随着时机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因地去进行处置。否则,失去时机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条件。

3.领导决策要留有余地,不要处置过头

在决断中,对人、对事处理都不能满打满算,一定要留有余地。这是因为:

(1)可能由于情况不明确或判断不当而会造成一定失误。

(2)随着条件变化而导致事件的要素乃至性质发生变化,这样对原来的结论也要进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决断时不留有余地,当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改起来就比较困难,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

任何时候都需要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是一种决策素养。任何决策,无论最初多么的合时宜,也不可能在拍一次板后就一劳永逸。所以,一项决策尤其是实施时间比较长的决策,还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修正,乃至完全改变。因此,我们在实施决策时,要懂得随机应变,适时修改。

袁绍在仓亭被曹操大败后,去冀州养病,因为心情抑郁,终于得病身亡。临死前,他立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委任为大司马将军。曹操这时斗志昂扬,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袁氏兄弟,意图一举平定河北。曹军势如破竹地攻克黎阳,很快便兵临冀州城下。袁尚、袁谭、袁熙、高于等带领四路人马合力坚守,曹军攻打多次不能奏效。

这时,谋士郭嘉说:“袁绍废除长子继承权,立小儿子为头儿,兄弟及各死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急攻,他们会团结相救;我们缓攻,他们就会相互火并,还不如撤回军队到南面去进攻荆州刘表,等候他们袁氏兄弟之间的内讧。他们内部发生事变,我们再一举而攻之,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平定河北。”曹操同意了郭嘉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决策,亲自率领大军向荆州出发。

果然,曹操撤军不久,长子袁谭不服死去父亲袁绍的安排,同袁尚为争夺继承人位置动起刀枪,互相残杀。袁谭打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当时讨伐荆州的曹军正安扎于西平,还没有与刘表交战,曹操看完袁谭的请降书,立刻召集众文官武将进行商议。

程昱主张继续实施讨伐刘表的决策,理由是:“袁谭被袁尚攻击太急,不得已而来降,不可准信。”吕虔、满宠也说:“丞相既然已经领兵到这里,又怎么能够放弃攻打刘表的计划而去援助袁谭呢?”荀攸却认为他们三个所说均有失误之处:“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有任何企图,这个我们都可以看到。袁氏占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如果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共守基业,则势必企图夺取天下。现在我方可以趁他的两个儿子相互攻击、袁谭又向我方投降的机会,发兵先除去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则天下就将是我们的了,这个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一定不要放弃啊。”

曹操觉得荀攸的话言之有理,立即又一次改变了决策,督军回师取冀州,消灭袁氏势力,占领了冀、青、幽、并四州的大片土地。

综观曹操两次改变决策的过程,可以说他是个水平极高的决策者。一般来说,决策一经作出,就应当切切实实地加以实施,直到决策目标实现,但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决策始终处于可行和优化的地位。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决策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可行性或已经不是最佳决策,再按照原来的打算干下去,就会跌跟头受损失,或者收不到最佳效果,这时候就需要及时改变决策了。曹操在讨袁时两次改变决策,每次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看准火候,恰到好处拍板,是真正的“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是决策的机动性、灵活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兵家制胜的法宝。现代决策是否应该随机应变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其实,军战需要随机应变,商战也同样需要随机应变,其道理一如军战。当代商战,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竞争对手不止一方,而是多方;竞争又大都是以高科技为武器,而高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当代商战的复杂和变幻莫测远远超过军战,没有曹操那样随机应变的决策智慧,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市场的竞争,有一个很简单的法则,就是资源会自动由效率低、没有生命力的企业向效率高、充满生命力的企业流动。这样的流动,造成了市场竞争过程中的优胜劣汰。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只有那些能够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决策的企业才能够很好地生存,否则就只能被环境所淘汰。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随机应变,以变取胜,如此才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莫被虚假信息迷住了眼睛

过分轻敌,对事物的发展总是“一相情愿”,认为会和自己的主观想法相一致,这是许多人容易犯的毛病。实践证明,企业管理者决策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是否准确、及时。不准确的信息,会造成决策的失误,而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又是一个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曹操人多势众,袁绍兵少将寡,然而曹操的军队却一溃千里,凄惨败北。究竟曹操败在了哪里?后世研究学者给出了一个答案: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