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9371200000066

第66章 弥漫硝烟下的历史玄机(2)

莱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了美国争取独立的第一枪,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然而这一枪究竟是英军开的,还是美国人开的呢?

莱克星顿是波士顿西部一个很小的城镇,不过在美国历史上却有着非常显赫的地位。1775年,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后,世界史上最显著的一次独立运动拉开了序幕。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法国、英国的殖民地逐渐在北美建立起来。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经过100多年的开拓,北美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北部殖民地工商业十分发达,其产品足以同英国竞争;中部则成为北美的粮仓;南部盛行大种植园经济,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

然而英国希望北美永远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而极力压制北美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为了填补与法国交战引发的国库亏空,英国政府想方设法加强掠夺北美殖民地民众创造的财富,巧立名目,不断征收苛捐杂税。英国的高压政策不断激起北美人民的反抗,他们到处抵制英货,袭击收税官吏。英国于是向北美大陆派去大量军队,控制民众反抗的局面。1770年3月5日,英军在波士顿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当场打死5名市民,打伤了6人,制造了震惊北美的“波士顿惨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烧,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火即将在北美大陆上燃烧。

1773年,英国政府又决定在北美殖民地实行“茶叶税法”,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到处抵制英货,费城、纽约、波士顿等港口也拒绝给运英国茶叶的货船卸货,那些船只好停在港口里。1773年12月16日夜里,波士顿的50名青年潜到垄断北美茶叶贸易的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船上,将价值18000英镑的茶叶全部倒入海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招致了英国的严厉报复,先后通过了四项强制性的法令,但波士顿人并没有屈服,他们反而储藏弹药,准备以武力抗衡。

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盖奇得到一个消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需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军前往搜查,并试图偷袭列克星敦和康科德两地民兵的军械库。工兵保尔·瑞维尔得知消息后,星夜疾驰,通知各个村庄的民兵组织起来,迎击英军。

19 日清晨,天刚蒙蒙亮,800名英国轻步兵,在史密斯的带领下,乘着薄雾,偷偷地来到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莱克星顿村边。他们正要摸进村子,忽然发现村前的草坪上列队站着几十个村民。这些人个个手握着枪,怒视着英国人。这时候英军军官要求民兵放下武器,可能由于当时颇有些剑拔弩张的气氛,民兵们的解散进行得非常缓慢,当然也没有一个人放下武器。正在这个时候,突然响了一声枪响!于是,英军士兵不顾其军官的阻止而随意扫射,民兵也开始还击,直到军官重新控制了局面,8名民兵在冲突中丧生。究竟是谁打响了第一枪,为什么打响第一枪?取证从当时就已经展开,但是现场的参与者以及目击证人众口纷纭,于是制造了这个千古之谜。

第一枪并没有引起进一步的冲突,英军继续向西进发,当天的战事从康科德爆发。在英军向波士顿返程的路上,被各地集结而至的民兵组织围追堵截,死伤200多人,直到波士顿的英兵援军赶到。之后,民兵包围了波士顿,双方发展为军事对抗。

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因此,在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中,波士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莱克星顿的枪声”也不仅仅是枪声的意思,而是转变成一个事件的代名词,即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这一仗,北美民兵共打死打伤英国士兵247 人,取得辉煌的战绩。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第一枪的打响非常突然,甚至很可能是枪支走火造成的,但这一枪所触发的是双方多年敌对造成的紧张神经,这枪声像信号一样,很快传遍英属北美13 个殖民地。从此,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火燃遍了北美大地。

独立战争胜利后,人们把莱克星顿当作美国自由独立的象征,赞誉它是“美国自由的摇篮”。美国人民还在莱克星顿镇中心区树立了一座美国独立战争纪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枪,头戴草帽的民兵铜像。碑下刻着一段铭文:“坚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

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响,无论是英国人开的火,或是美国民兵的自卫,都是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的,扣动开关的那根手指,也揭开了美国历史新的一页。这一声枪响的来源或许已经永远无法追查了,但莱克星顿的这一枪,将永远被美国人民所铭记。

瓦尔米战役中普鲁士军队为何后撤

眼看法国就要战败,可是普鲁士军队却突然撤退,使法国赢得了一线生机。如果普鲁士军队真正发动猛攻,战事可能会是另一种结局。瓦尔米的撤退可能有它难以明言的理由,这当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1792 年法国正式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这一举动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们,他们结成同盟,企图把革命和法国扼杀在摇篮中。1792 年7 月,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反法联军,侵入法国境内。9 月2 日,法国北部重镇凡尔登守军投降,巴黎门户洞开,共和国形势骤然危急,首都巴黎指日可下。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普奥联军遇到了越来越顽强的抵抗。法军统帅迪穆里埃将军指挥部队在北部森林地区与敌军周旋,各路援军陆续向战地开来。9 月20 日,普鲁士大军向刚刚抵达凡尔登以西瓦尔米村的一支法国援军发起进攻,试图以此切断整个法军的后路,然后围而歼之,但是他们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到了10 月1 日,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普奥联军竟然完全撤离了法国,外国干涉法国革命的第一次进攻就这样失败了。

众所周知,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不伦瑞克公爵亦非等闲之辈,而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战将。在瓦尔米战役中,普鲁士军队并未受到真正打击,实际上它还未跟法军交锋便迅速后撤,致使前功尽弃。普鲁士军队此举令人大惑不解。拿破仑认为普鲁士军队在瓦尔米的后撤简直是莫名其妙的行为,无法用军事观点来解释。许多人认为普鲁士军队当时的行动实在滑稽可笑,根本不像打仗,只是武装游行了一番便撤走了。如果普鲁士军队真正发动猛攻,战事可能会是另一种结局。瓦尔米的撤退可能有它难以明言的理由,这当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当时随从普奥联军出征的法国逃亡贵族眼睁睁看着唾手可得的胜利付之东流,气急败坏地说不伦瑞克公爵被法国国民公会收买了,国民公会将法国王室的大批珍宝给了他,替他偿清了巨额债务。这种解释应该是在发泄私愤,不足为信。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普鲁士军队突然撤退是出于整个欧洲战略的通盘考虑。普鲁士原以为只要大军压境,法国就会屈服,然而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如果在瓦尔米与斗志旺盛的法军短兵相接,以后就难以从对法战争的泥潭中脱身了。如此一来,不仅会使普鲁士军队遭受严重损失,而且很有可能让处于敌对状态的俄国和奥地利从中渔利,在瓜分波兰等重要问题上置普鲁士于不利地位,所以普鲁士军队指挥官有意夸大困难,以求解脱。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不过没有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来证明普鲁士当权者当时确有这样的意图。

值得指出的是,法国大名鼎鼎的剧作家博马舍经过一番查访搜寻,发现了瓦尔米硝烟后面一个令人惊讶不止的奥秘。原来不伦瑞克公爵背后站着一个不事声张的指挥官,那就是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他是声名赫赫的腓特烈二世的侄儿,这次随军出征。在瓦尔米战役前夕,腓特烈—威廉在凡尔登举办了一次舞会。就在舞兴正浓之际,一位不速之客来到腓特烈—威廉身边,国王听他低语几句以后,神色慌张,随陌生人马上离开舞厅。国王来到一间阴森森的房间,忽然看见他那去世多年的叔父腓特烈二世的幽灵出现在他面前,他告诫自己的侄儿:“不再骑马向前进了,你已经被他们出卖了。”腓特烈—威廉认为叔父是劝他不要为法国保皇党人火中取栗。于是次日普鲁士军队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而且一停就是十几天,然后在瓦尔米佯攻一下便班师回国了。此说固然十分离奇,却也有些道理。腓特烈一威廉十分昏庸固执,而且沉湎迷信,崇拜荒唐的“通阴术”,作为一国之主,他竟参加了秘密组织“彩灯会”,传闻还参加了秘密僧团“玫瑰十字会”。人们听出,陌生人对他讲的就是秘密僧团的暗语。对于这样一个愚顽之徒来说,对幽灵的话信以为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普鲁士军队在瓦尔米莫名其妙的撤退一事确实令人费解,不管怎么样,这对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都是十分有利的,否则,可能就没有以后拿破仑闻名天下的赫赫战功了。

英军火烧华盛顿之谜

美国白宫在1792年始建时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被称作“总统大厦”、“总统之宫”。那么它因何成为今天的样子呢?又为何名为“白宫”呢?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选定的,1792年6月,一位名叫詹姆斯·赫本的年轻人到费城拜见乔治·华盛顿,希望能参与总统官邸的设计工作。20天后,赫本拿出了设计草图。10月,总统官邸动工修建,1800年交付使用。但在当时,这座建筑并不叫“白宫”。从1800年起,它是美国总统在任期内办公并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在200年岁月中,白宫风云深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白宫建筑群也成了历史性建筑。

既然白宫最初建成的时候是灰色的,为什么现在成了“白宫”呢?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开始了拓疆运动。1803年,美国用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国国土面积扩大了一倍。英国政府对此甚为恐慌。为了防范领土面积不断扩大的美国,英国开始袭扰美国的海上贸易,美英矛盾不断加剧。

1812年6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麦迪逊总统的对英宣战提议。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

1814年英国人分兵三路进攻美国,其中第二支是由罗伯特·罗斯统帅的4000名士兵组成的队伍。这支队伍于1814年8月19日在亚历山大·柯克兰因和乔治·科伯恩两位将军的具体指挥下在马里兰登陆,直奔首都华盛顿。美军集中正规军和民兵7000人迎击,但英军300人的先头部队一发起冲锋,美军便溃不成军,英军因此攻占了华盛顿附近的小村布拉登斯堡。麦迪逊总统及政府成员仓皇逃往弗吉尼亚山区,临走时,机智的总统夫人多莉还不忘从墙上摘下了华盛顿的肖像,带走了《独立宣言》的原件和一批历史档案。

1814年8月24 日黄昏时分,英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华盛顿。为报复当年美军焚烧多伦多市国会大厦,英军也放火焚毁了白宫、国会大厦等政府建筑。在英军士兵对白宫点火之前,英军海军上将科伯恩拾取一顶美国总统的帽子和麦迪逊总统的坐垫作为纪念品;他还与其部下享用了为麦迪逊总统和夫人准备的晚餐。大火将官邸的墙壁熏得黝黑,只是由于暴雨突至,白宫才没有化为灰烬。

不管对首都华盛顿被英军无情的焚烧一事的原因作何解释,美国总统麦迪逊及其人民似乎得出了应有的教训。麦迪逊总统从避难地返回华盛顿的白宫时,白宫昔日歌舞升平的情景不见了,只留下了大火焚烧后黝黑的墙面。总统的官邸像国家本身一样,遭到蹂躏和耻辱,成为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他们把华盛顿被焚视为难以忍受的侮辱。

战争之后,麦迪逊请来当年的设计者赫本,重修白宫。为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赫本用白色油漆将官邸粉饰一新。后来再次重修总统府时,人们干脆用白色的大理石来装饰它,使它成了真正的“白宫”。1901年,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决定用“WHITE HOUSE”(白宫)一词正式命名这座建筑,“白宫”后成为美国政府的代名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华盛顿遭受如此浩劫呢?长期以来,历史学家虽然苦心寻求其答案,但获得的材料甚少,即使已作出了一些答案,但也众说纷纭,很不一致。

拿破仑为何兵败滑铁卢

法国人历来忌讳提到“滑铁卢”,把它视为法兰西民族的耻辱。直到今天,人们仍把“滑铁卢”作为失败的代名词。那么,拿破仑为何会兵败滑铁卢呢?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从流放地厄尔巴岛逃回法国,东山再起,很快重新控制了整个法国政权。在法国人民的支持下,拿破仑奇迹般地重又登上皇位。欧洲封建君主和英国统治阶级得到这一消息后,如临大敌,立即组织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又一次向拿破仑宣战,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他绞杀。